馬六甲海峽
簡介
馬六甲海峽又譯作麻六甲海峽(英文:Strait of Malacca,馬來文:Selat Melaka),位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馬六甲海峽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溝通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中國南海。海峽全長約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千米,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馬六甲海峽還被譽爲日本的“海上生命線”。海峽現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管轄。
馬六甲海峽是緬甸海裏的東南狹長海域、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道,西岸是印度尼西亞所屬的的蘇門答臘島,東岸是西馬來西亞和泰王國的南部,面積爲65000平方千米。海峽狀似漏鬥,其南口寬只有65千米,向北漸寬,到印度尼西亞的沙璜市和泰王國南部的克拉地峽之間的北口已寬達249千米。馬六甲海峽因在馬來亞海岸上的貿易港口馬六甲(Melaka,原稱Malacca)而得名,該城在16和17世紀時是重要的港埠。
馬六甲海峽因沿岸有馬來西亞的著名古城馬六甲而得名。海峽現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3國共管。海峽處于赤道無風帶,因此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海峽底質平坦,多爲泥沙質,水流平緩。
馬六甲海峽東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海運繁忙。每年約有10萬艘船只(大多數爲油輪)通過海峽。日本從中東購買的石油,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這裏運往國內的。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通航曆史遠達兩千多年。它是亞、非、澳、歐沿岸國家往來的重要海上通道,許多發達國家從外國進口的石油和戰略物資,都要經過這裏運出。由于海運繁忙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被譽爲“海上十字路口”。通航曆史遠達兩千多年,是環球航線的一個重要環節。每年有五萬多艘貨輪、油輪及其他船只通過該海峽。
海峽曆史
馬六甲海峽有悠久的曆史。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商人就開辟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
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中東的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只,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開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線。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近代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交通港埠,國際上習慣用它稱呼該海峽。
1869年,蘇伊士運河貫通,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到東方的航路。馬六甲海峽的通航船只急劇增多。過往海峽的船只每年達10萬多艘,成爲世界最繁忙的海峽之一。
沿岸的新加坡港,是世界著名大港,吞吐量爲世界第四。港內碼頭岸線長達三四千米,可同時容納30余艘巨輪停泊。擁有40萬噸級的巨型船塢,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超級油輪。
自然環境
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所屬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海底比較平坦,多泥沙質。水深由北向南、由東向西遞減,一般爲25-115米。東南峽口有許多小島,一些小島邊緣有岩礁和沙脊,妨礙航行。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峽東側,寬度2.7-3.6千米,可通航吃水20米的巨輪。海峽西岸地勢低平,多大片沼澤、泥質島嶼和紅樹林海灘,大船不易靠岸。
馬六甲海峽處于赤道無風帶,終年高溫多雨,風力很小,年均氣溫25℃以上,年均降水量2000-2500毫米,馬六甲港等地達3000毫米,甚至更多。一年中絕大部分時間風力微小,4-5月、10-11月可能出現猛烈的暴風雨,但一般曆時短暫,不過數十分鍾,對船艦航行阻礙不大,世人稱馬六甲海峽是風平浪靜的航行海峽。
馬六甲海峽每天平均通過的船有200多艘,每年通過8萬多艘,成爲僅次于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的世界最繁忙海之一。然而海峽寬度較窄,其中還有沙灘和沙洲,淺于23米的地方就有37處,再加上過去的沉船等有礙巨型油輪通行,因而不斷發生巨輪擱淺事件,載重20萬噸以上油輪只得繞道印尼的龍目海峽,多航行2000多千米。同時兩岸泥沙不斷向海峽內淤積,海岸線每年大約向前伸展60~500米。如按此淤積速度,馬六甲海峽1000年內就會消失。因而加強航道疏浚和綜合治理是非常艱巨任務。
馬六甲海峽的南部水深很少超過37米,一般約爲27米,越向西北海底越深,到與安達曼海盆彙合處水深約達200米。海峽南口有許多小島,有些小島的邊緣上有岩礁和沙脊,因此阻礙了馬六甲海峽南入口的航行。已確定沙脊是由來自蘇門答臘的河水中夾帶的物質淤積而成。
從地質上看,馬六甲海峽是巽他陸棚的組成部分,在第四世紀開始階段(大約160萬年前)是一片延綿的低地,自第三世紀後期(大約700萬年前)至今似未曾受到過地殼運動的影響,輪廓是因後冰期高緯地區的陸冰融化而上漲的海水浸泡而成。
馬六甲海峽的兩岸常可看見海岸沼澤,沿蘇門答臘東部的海岸便有一處面積很大、地勢低窪的沼澤林。海峽兩岸均泥沙淤積,大河口附近泥沙淤積外展程度不等,在馬來亞沿海,每年泥沙淤積外展幅度約爲9米,而到蘇門答臘東部沿海則約爲200米。
馬六甲海峽地區氣候濕熱,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年平均降雨量由1941毫米到2565毫米不等。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海區的季風洋流整體上由東向西流,導致馬六甲海峽水整體上由東南向西北流動的;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海區的季風洋流整體上由西向東流,使馬六甲海峽海水整體上由西北向東南流動。海峽東部海水表面溫度爲30.5-31℃(87-88℉);西部海水表面溫度則可比東部水溫低4℉。由于緊接陸地又有幾條大河注入海峽,造成馬六甲海峽水含鹽度低。
馬六甲海峽,沿岸美麗富饒。年平均氣溫在25℃以上,年降雨量在3000毫米左右。熱帶叢林遍布兩岸,高達60米的常綠樹隨處可見。各種藤蘿攀緣植物,像天羅地網纏繞在巨樹之間。兩岸又是熱帶橡膠、錫和石油的重要産地。西北端的槟榔嶼,風光秀麗,被譽爲“東方明珠”。
戰略地位
馬六甲海峽無論在經濟或軍事上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國際水道。可與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相比。
馬六甲海峽是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重要通道,連接了世界上人口非常多的三個大國:中國、印度與印度尼西亞。另外也是西亞到東亞的重要通道,經濟大國日本常稱馬六甲海峽是其“生命線”。
作爲連接印度洋和南海的水道,馬六甲海峽是印度和中國之間最短的海上航道,因此也是世界上水上運輸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早年它曾幫助大批的亞洲移民確定穿過馬來群島的方向。馬六甲海峽曾先後接連被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所控制。
在20世紀,蘇門答臘東部沿海離巽他陸棚不遠地區的油井已使一些石油公司開始在馬六甲海峽勘探石油。除其他船只外,馬六甲海峽還可供來往于中東油田和日本及其他東亞國家海港之間的大型油輪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