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海峽:又譯做麻六甲海峽(英語:Strait of Malacha;馬來語:Selat Melaka):是位于馬來半島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漫長海峽,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管轄。馬六甲是馬來西亞近代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交通港埠,國際上習慣用它稱呼該海峽。區別:新加坡海峽只是其中的一小段。
海峽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段屬緬甸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海峽全長約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的新加坡海峽裏最窄處只有37千米,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
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海(從新加坡到台灣附近)的油輪是經過蘇伊士運河的3倍、巴拿馬運河的5倍。馬六甲海峽對于日本、中國、韓國,都是最主要的能源運輸通道,是”海上生命線”。(注意:被西方國家譽爲海上生命線的是霍爾木茲海峽)
重要港口:新加坡港;馬來西亞皇京港(中國電建集團在此承建一個深水碼頭)。
交通樞紐
馬六甲海峽:是緬甸海裏的東南狹長海域、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道,
西岸是印度尼西亞所屬的的蘇門答臘島,東岸是西馬來西亞和泰王國的南部,面積爲65000㎞²。海峽長度爲800千米,狀似漏鬥,其南口寬只有65千米,向北漸寬,到印度尼西亞的沙璜市和泰王國南部的克拉地峽之間的北口已寬達249千米。馬六甲海峽因在馬來亞海岸上的貿易港口馬六甲(Melaka,原稱Malacca)而得名,該城在16和17世紀時是重要的港埠。
馬六甲海峽呈東南-西北走向。是緬甸海裏的東南狹長海域,東南端通過新加坡海峽連接中國南海。海峽全長約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最窄處37千米,水深25至150米,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也是亞洲與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因沿岸有馬來西亞的著名古城馬六甲而得名。海峽現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3國共管。海峽處于赤道無風帶,因此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海峽底質平坦,多爲泥沙質,水流平緩。
馬六甲海峽東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海運繁忙。每年約有10萬艘船只(大多數爲油輪)通過海峽。日本從中東購買的石油,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這裏運往國內的。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通航曆史遠達兩千多年。它是亞、非、澳、歐沿岸國家往來的重要海上通道,許多發達國家從外國進口的石油和戰略物資,都要經過這裏運出。由于海運繁忙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被譽爲”海上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Malacha Strait)位于東南亞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
連接南海與安達曼海,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水道。西北至東南走向,長約九百公裏。北口寬,南口窄。峽底較平坦,水深由北向南、由東往西遞減,一般爲25-27米。
航道最窄處在東岸波德申港附近的1.8米淺灘處,寬約5.4公裏。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峽東側,可航吃水20米的巨輪。兩岸地勢低平,多紅樹林海灘,淤積旺盛,東西海岸線每年可伸展60-500米。西岸多大片沼澤與廣大的泥質島嶼,大船不易靠岸;東岸有零散的岬角或岩島,便于船只停泊。通航曆史遠達兩千多年,是環球航線的一個重要環節。每年有五萬多艘貨輪、油輪及其他船只通過該海峽。
海峽曆史
馬六甲海峽有悠久的曆史。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商人就開辟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
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中東的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只,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開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線。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近代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交通港埠,國際上習慣用它稱呼該海峽。
1869年,蘇伊士運河貫通,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到東方的航路。馬六甲海峽的通航船只急劇增多。過往海峽的船只每年達10萬多艘,成爲世界最繁忙的海峽之一。
沿岸的新加坡港,是世界著名大港,吞吐量爲世界第四。港內碼頭岸線長達三四千米,可同時容納30余艘巨輪停泊。擁有40萬噸級的巨型船塢,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超級油輪。
戰略地位
馬六甲海峽無論在經濟或軍事上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國際水道。可與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相比。
馬六甲海峽是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重要通道,連接了世界上人口非常多的三個大國:中
馬六甲海峽
國、印度與印度尼西亞。另外也是西亞到東亞的重要通道,經濟大國日本常稱馬六甲海峽是其”生命線”。
每年約有5萬艘船只通過馬六甲海峽,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據估這數字在20年後將增加一倍。占了世界的海上貿易的四分之一的份額。世界四分之一的運油船經過馬六甲海峽。例如:在2003年,一天估算有1千1百萬桶石油(約170萬m3)經過馬六甲海峽。
作爲連接印度洋和南海的水道,馬六甲海峽是印度和中國之間最短的海上航道,因此也是世界上水上運輸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早年它曾幫助大批的亞洲移民確定穿過馬來群島的方向。馬六甲海峽曾先後接連被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所控制。
在20世紀,蘇門答臘東部沿海離巽他陸棚不遠地區的油井已使一些石油公司開始在馬六甲海峽勘探石油。除其他船只外,馬六甲海峽還可供來往于中東油田和日本及其他東亞國家海港之間的大型油輪航行。
各國態度
折疊
沿岸國家
馬六甲海峽的沿岸國家,即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三國。其中印馬兩國一直反對外部力量介入馬六甲海峽,認爲這將是對其主權的侵犯。
一直以來,沿海三國對處理馬六甲海峽事務遵循三原則:
沿岸國家對附屬海域擁有主權和維護安全的義務;
承認相關大國在該區域有利益;
一切行動必須尊重國家主權和依據國際法。
沿海三國于1971年11月簽訂了關于馬六甲海峽的公約,反對海峽’國際化’,宣布三國共管海峽事務。
專家認爲,沿海三國會有選擇性的接受各大國的幫助,但只是提供裝備、後援、訓練之類的低度、間接幫助,只能間接地提供幫助來加強對海峽的巡邏能力,從而有效地控制和減少海盜以及恐怖襲擊事件的發生,而不是讓大國國直接介入馬六甲海峽事務。
折疊
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85%的石油依靠水路運送。多需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2006年4月20日馬來西亞交通部長陳廣才在受《星報》(英文:The Star)的采訪中說,由于馬六甲海峽頻發生的海盜活動,增加了人們對該海峽受到恐怖主義攻擊危險的擔憂。在陳廣才當時造訪北京時,馬六甲海峽保安是主要談論課題之一。
獅城新加坡
中國提出爲加強馬六甲海峽的保安提供幫助。協助的形式將是交換訊息,以及派送專家來訓練馬來西亞海事人員。馬來西亞政府已經同意了中國提議的一份兩國海事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政府將在同年4月尾,派一組專家到大馬,商談備忘錄細節。
一旦海峽被別有用心的勢力控制,將大大影響中國航運安全中國和馬六甲海峽有著很深的淵源。曆史上,中國航海家通過這條海峽的時間要遠遠早于西方人。15世紀初的明朝永樂年間,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穿過馬六甲海峽,破萬頃碧浪,駛過浩瀚的印度洋,將中國人的足迹留在了西亞和東非。時至今日,馬六甲海峽沿岸仍保留著中國境外最大的華人墓地,其中有些墓地可以追溯到鄭和下西洋時代。
從航運上來說,馬六甲海峽距中國領海很近,是中國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一旦馬六甲海峽被本地區以外的別有用心的勢力所控制,勢必會影響中國的航運安全,尤其在國際局勢存在變數的情況下,這條航道隨時可能因戰事而被阻斷。
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裏,中國仍將使用馬六甲海峽這條海上運輸通道,因此,設法參與、維護馬六甲海峽的安全,確保海峽的航道暢通,是中國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折疊
美國
由于馬六甲海峽的地位重要,美國一直渲染馬六甲海峽面臨著嚴重的海盜和恐怖主義威脅,以借此介入馬六甲海峽。
2005年6月,美國時任國防部長的拉姆斯菲爾德在新加坡出席第四屆亞洲安全會議期間,就多次提及沿岸國海軍力量難以應付海盜和恐怖襲擊,希望美軍能夠進駐該地區,並稱美國願意與沿海國家組成聯合巡邏隊,確保馬六甲海峽安全,但是遭到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方面的拒絕。
有專家認爲,美國介入馬六甲海峽是爲了遏制中國崛起。
面臨難題
通路狹小
例如馬六甲海峽南部出口,一條在新加坡附近的水道(英文:Phillips Channel),雖然有805千米長,但最窄處只有37千米寬。爲海上交通造成不便。–而修建泰國南部克拉地峽運河還是難題。
折疊
海盜猖獗
由于馬六甲海峽是繁忙水道,且海峽有很多寬度狹小處。19世紀時,馬六甲海峽就是一個海盜猖獗的海峽。海盜盜劫來往的商船。
馬六甲海峽
21世紀海盜也並未消失,且日益猖獗。這是由于馬六甲海峽貨船增多,而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三國海軍的實力有限,馬六甲海峽又是三國交界,國際間合作有些問題。
現代在馬六甲海峽發生的海盜事件,從1994年的25宗增加到2000年的220宗。而在2003年則發生了150宗,占世界海盜事件的三分之一。
爲了對抗海盜,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三國海軍于2004年7月開始已經增加了巡邏次數,要全年全天候巡邏馬六甲海峽。
折疊
恐怖主義威脅
由于馬六甲海峽寬度最窄處只有37千米,而其深度只有25米。很多專家擔心若恐怖分子將一些船只弄沉在這些地區。將會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損失。
折疊
印尼造成的煙霧
由于印尼常發生森林大火,有些印尼土著部落又有燒森林進行火耕的傳統,結果馬六甲海峽常出現煙霧,影響了航行安全,有時候可見度只剩下200米。
折疊
水深漸淺,時有擱淺事故
馬六甲海峽海底平坦,多爲泥沙質,而且水流平緩,容易淤積泥沙,所以水下有數量不少的淺灘與沙洲。巨大的郵輪擱淺事故時有發生。有者預計,由于兩岸泥沙迅速淤填,在一千年後,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可能相接,馬六甲海峽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