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華盛頓觀察家報》網站8月10日報道,日前,美國國家交通安全委員會公布了一份證據確鑿的報告。該報告詳細敘述了美國海軍“約翰·麥凱恩”號驅逐艦與一艘慢行的油輪在新加坡附近海域相撞前的三分鍾。這起事故導致艦上美軍人員10人死亡,48人受傷。
這份57頁的報告對2017年8月撞船事故的結論是,在這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撞上“阿爾尼克”號油輪前,艦橋上的值更人員有30秒時間可避免災難發生。“阿爾尼克”號是一艘懸挂利比裏亞國旗的油輪,有24名菲律賓籍船員。
該報告直接將事故歸咎于美國海軍“缺乏有效的行動監督”,這導致訓練不足和艦橋操作流程不完善。報告概述了值更人員是如何錯誤地認爲驅逐艦失去了轉向控制,並不慎操縱了節流閥,使驅逐艦的速度發生改變,從而導致其急轉彎進入“阿爾尼克”號油輪的航道。
如果“阿爾尼克”號油輪使用了船舶自動識別系統——一種通過收發器對其他船只進行識別的跟蹤系統,那麽很可能已發現“麥凱恩”號正在偏離航道。同時,驅逐艦上的值更人員既未通過甚高頻無線電發出警告,也未點亮“失控”的信號燈,以顯示其失去轉向控制。
“約翰·麥凱恩”號的艦體被撞了一大洞 圖片來自美國《華盛頓觀察家報》網站
考慮到“麥凱恩”號的速度和航向,“阿爾尼克”號油輪的船長將不得不在相撞前不到80秒內采取規避措施。但就在相撞前55秒,“麥凱恩”號似乎仍想超越“阿爾尼克”號油輪。聲音數據記錄儀顯示,該油輪船長說:“這個家夥以爲自己能穿過去。”
報告稱,如果“麥凱恩”號的艦橋值更團隊具備適當的態勢感知能力,並采取行動改變驅逐艦的航向和速度,他們就“有機會在相撞前30秒避開‘阿爾尼克’號的船頭”。
新加坡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2016年有超過8.37萬艘噸位超過300噸的船只通過該海峽。“阿爾尼克”號油輪當時攜帶1.2萬噸燃油從台灣駛往新加坡,“麥凱恩”號也在前往新加坡的途中。
美國國家交通安全委員會官員總結說:“‘阿爾尼克’號船長在確知其船只處于危急關頭時,已爲時過晚。”此外,“麥凱恩”號驅逐艦上的艦員不熟悉轉向系統,而幾名值更人員處于嚴重疲勞的狀態。
2017年8月21日早上5點24分,兩艘船相撞,導致“麥凱恩”號艦體出現一個直徑28英尺(約8.4米)的大洞,海水淹沒了艦上的部分區域,其中包括一個住艙,當時艦員們正在裏面睡覺。一些值更人員失去了態勢感知能力,直到發生撞船事件,他們才意識到危險。
報告說:“國家交通安全委員會的結論是,美國海軍未能在艦橋操作流程、人員培訓和減輕艦員疲勞等方面對‘麥凱恩’號進行有效監管。”
當載有280名艦員的“麥凱恩”號闖入“阿爾尼克”號的航道時,值更人員減緩了驅逐艦的速度,並將其航向朝右調整了15度。正確的操作應該是全力調轉方向,進行35度的大轉彎,“事實表明艦員們直到撞船前一刻才知道要被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