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連虧10年。
近日,美國網約車巨頭優步(Uber)再度傳出裁員計劃。若加上不到兩周前(5月6日)的裁員,兩輪裁員總數將達到6700名,相當于該公司員工人數的四分之一。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除了裁員3000人外,優步還將削減貨運、自動駕駛等非核心業務。優步5月18日公告顯示,最新的裁員及關閉辦事處將爲公司帶來1.76億美元至2.2億美元的支出,包括員工遣散費、注銷場地費等。優步表示,兩次裁員都是爲了降低公司整體的成本支出,預計將爲公司全年節省10億美元。
據了解,2019年5月10日,優步在紐交所上市。作爲全球矚目的超級獨角獸,優步以81億美元的募資額、逾800億美元的估值,成爲自2014年阿裏巴巴上市以來美股規模最大的IPO。另一方面,優步上市後業績虧損也不斷擴大,並深受安全問題困擾,超級獨角獸的光環逐漸“失色”。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優步已經在全球六大洲、63個國家、700多個城市開展業務,日均訂單量達1400萬次。2017年至2018年之間,乘客平均每天僅在美國搭乘優步出行就高達310萬次。
虧損85億美元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員工將是優步裁員的重災區。優步還將關閉其一處位于舊金山市區的辦事處,該辦事處擁有500多名員工。此外,優步也考慮將其亞洲總部從新加坡轉移到其他國家。
優步CEO達拉·科斯羅薩希(DaraKhosrowshahi)在給員工的內部信中表示:“我個人從新冠病毒疫情得到了這個世界是不可預測的經驗教訓,我不會再對我們的未來做出絕對肯定性的預測。不過,我要告訴大家,我們現在正在做出非常艱難的選擇,盡我們所能去堅定的向前邁進並保持信心去再創未來。”
據悉,由于“居家令”的實施,優步的核心叫車服務遭受重創,訂單大幅減少。今年4月,優步的打車服務業務同比下降了80%。而在疫情爆發之前,該公司四分之三的收入都來自該業務。
彭博資訊(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科技分析師曼迪普·辛格(Mandeep Singh)公開表示,這場疫情加速了優步從一家成長型公司向一家成本重視型企業的轉型。因此他表示,對于優步來說,即使是本周的3000人裁員也可能不夠。
5月初,優步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公司一季度營收35.4億美元,虧損達到29億美元(約合206億元)。出乎意料的是,其外賣平台優步Eats的業務量卻在疫情之下實現了逆勢增長,營收爲8.19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53%。
眼下,優步正尋求以股票交易方式收購美國外賣平台GrubHub,該收購有望在月底前完成。華爾街日報稱,這筆交易將有助于降低外賣配送業務産生的成本。
從整個2019年來看,截止至2019年12月31日,優步全年總訂單量爲69.04億次,與2018財年的52.20億次相比增長32%。2019財年優步實現營收141.47億美元,較2018財年的112.70億美元增長26%;全年淨虧損達85.0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604.5億元),相比之下2018財年淨虧損爲18.47億美元。優步自2009年成立以來,已經連續十年虧損。
今年3月,CEO科斯羅薩希還曾表示,優步仍將在年底擁有40億美元的現金流,並能成功度過當前的新冠病毒疫情危機。4月16日,優步將預測盈利的時間調整到了明年。
網約車市場
與美國相比,隨著中國對疫情的有效防控,國內網約車市場呈現快速反彈態勢。近日,據前瞻産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相比去年同期,網約車市場已恢複至6成,且一線和超一線城市恢複較快,網約車仍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出行工具之一。
上述報告還顯示,用戶規模方面,截至2020年3月,國內網約車用戶規模達3.62億,占網民整體的40.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城市暫停了網約車運營服務。在疫區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停運,多家網約車平台組織司機爲醫生病患接送和特殊服務保障提供運力支持。中長期來看,網約車用戶規模將恢複性增長。
另外,美國當地時間5月6日,滴滴出行總裁柳青在接受CNBC采訪時也稱,滴滴的核心網約車業務已經盈利,這也是滴滴首次宣稱核心業務盈利。
柳青還表示,“我能分享的是,核心業務已經盈利或者小幅盈利。”但是柳青並沒有披露具體數據,也沒有透露所謂的盈利采用的是哪種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網約車市場目前並不平靜。在市場前景尚有空間的背景下,除了滴滴這樣的網約車平台模式,從民營車企吉利布局國內首家新能源網約車出行平台曹操出行,到六大國有車企都紛紛打造旗下的出行公司,比如上汽的享道出行、東風汽車的東風出行,長安汽車的長安出行等。
無獨有偶,高德地圖最早自2017年7月推出易行平台,後來不斷接入出行服務商,這意味著,“一鍵呼叫多家網約車”的聚合模式進入網約車市場,帶動著百度、美團、攜程及哈啰出行相繼推出了“聚合平台”。
首汽約車CEO魏東曾公開表示,網約車行業的資本和用戶都逐漸趨于理性,雖然群雄依然在逐鹿,新的玩家還在不斷入場,但是其盈利目標越來越清晰。任何一個新興領域在邊界和遊戲規則尚未清晰之前,任何人都有嘗試的機會。過去幾年很多玩家進場又陸續退場,不管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這其中既有資本的助力,也是市場淘汰的過程。出行行業的底線是安全,如果只追求所謂的速度和規模,而不考慮行業底線,不尊重行業規律,扭曲成本結構經營,最終將難以爲繼。(北京時間財經 李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