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Nvidia官網)
不出意外地,在美國、英國和歐盟監管機構以及衆多行業人士的反對聲浪下,芯片半導體領域最大收購案最終告吹。
2月8日下午,英偉達(NASDAQ:NVDA)與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共同宣布,鑒于面臨阻礙交易完成的重大監管挑戰,雙方將終止此前宣布的英偉達以660億美元價格從軟銀處收購英國芯片業務Arm的交易。
軟銀CEO孫正義隨後稱,Arm公司將赴美國上市,最有可能是在納斯達克,並計劃在2023年3月31日前完成首次公開募股(IPO),有望成爲半導體領域最大IPO之一。
根據協議,軟銀將獲得12.5億美元的分手費,同時,英偉達與Arm達成合作協議,前者將獲得長達20年ARM架構許可證,未來可通過Arm的IP授權來開發ARM架構CPU。“Arm公司將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作爲Arm的客戶,我們將在未來幾十年裏繼續支持他們。”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表示。
此外,這一失敗導致Arm公司管理層發生劇變,擔任Arm CEO近十年的西蒙·希加斯(Simon Segars)正式卸任,將在短期內轉任Arm公司顧問,支持領導層交接工作;公司最大營收部門IP産品事業群總裁雷內·哈斯(Rene Haas)即刻接任CEO職位,並加入Arm董事會。
市場研究機構Bernstein分析師Stacy Rasgon表示,盡管這一交易失敗,但英偉達面對此事的風險可能沒有軟銀和Arm高。“英偉達的股票、市場發展前景明朗,其仍然是值得關注的公司,而且他們有大量流動性現金。”
RISC-V國際基金會董事、RIOS圖靈獎實驗室聯合主任、睿思芯科創始人兼CEO譚章熹昨日接受钛媒體App采訪時表示,英偉達與Arm之間的並購交易失敗,只會對英偉達、軟銀、Arm三方本身有一定影響,但對于RISC-V開源架構,甚至是整個芯片半導體行業來說,大家依然會購買ARM架構産品,並推動芯片設計企業自身不斷自主、獨立、開源。
睿思芯科創始人兼CEO譚章熹在钛媒體2021 T-EDGE全球創新大會演講圖
截止2月9日發稿前,英偉達股價低開高走,美股8日16點收盤時報251.08美元/股,漲1.54%,市值爲6277億美元;軟銀8日股價(9984.T)則微跌0.90%,報收5302.00日元/股,市值達9.14萬億日元。
曆時18個月,從充滿希望到放棄交易
2020年9月13日,英偉達宣布計劃以股票+現金交易方式,總價400億美元從軟銀手中收購Arm公司。由于這是芯片半導體領域最大規模並購案,因此英偉達-Arm並購計劃震撼了業界。
Arm是一家位于英國的半導體設計企業,主要做芯片設計和IP授權,爲蘋果、三星和高通等公司的移動處理器提供底層架構和芯片“動力”支持。由于ARM架構處理器以低電耗作爲優勢,全球超過95%的智能手機中都使用它,Arm是目前芯片IP領域市占率第一的企業。2016年,軟銀斥資320億美元收購了Arm公司,並讓其退市。而英偉達是GPU領域的領先制造商,專門生産用于計算機圖形、數據中心、汽車和人工智能相關芯片,如今市值高達6224億美元。
根據英偉達、軟銀和Arm公司董事會當時批准的交易條款,英偉達將向軟銀支付總計215億美元普通股和120億美元現金,其中包括20億美元簽署時預付款。英偉達表示,雙方需要用18個月才能完成交易,因爲並購案需要通過中國、英國、歐盟和美國監管部門的同意才能完成。(詳見钛媒體App前文:《傳英偉達超400億美元收購Arm,最快下周宣布,但背後仍有兩大阻礙》、《Arm被英偉達400億美元收入囊中,但尚未放棄中國合資公司業務》)
黃仁勳曾指出,收購Arm公司有助于英偉達成爲“一家在AI時代的世界頂級計算公司。”
钛媒體App去年獨家專訪中,壁仞科技聯席CEO李新榮認爲,英偉達收購Arm,更多是補齊自身在CPU及移動芯片領域的短板。通過前期收購Mellanox Technologies完成DPU(數據中心處理器)芯片的研發與商業化,形成了GPU+DPU格局,而收購Arm這個關鍵指令集架構,則有望形成CPU+GPU+DPU閉環生態。2021年4月,英偉達發布基于ARM架構的首款數據中心CPU處理器Grace,專爲包括人工智能(AI)和高性能計算(HPC)應用而構建,預計將在2023年出貨。
然而到了2021年1月底,據彭博社報道,英偉達已經准備放棄從軟銀集團收購Arm,該交易在監管部門批准方面幾乎沒有取得任何進展。隨後2021年4月,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以國家安全爲由,幹預軟銀將Arm出售給英偉達的交易,並要求就這筆400億美元並購案的影響提交報告,准備在2022年中得出最終結論。這使英偉達難以在原定的2022年3月之前完成對Arm的收購。
美國政府的態度更爲堅決。2021年12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宣布,將以訴訟形式阻止英偉達收購Arm。FTC稱,如果英偉達成功收購Arm,則自動駕駛汽車和新興網絡芯片市場的競爭可能會受到損害,扼殺未來的市場競爭。最終,英國政府、美國FTC、歐盟監管機構均沒有通過對此交易的審批。不僅如此,華爲、中芯國際、高通、英特爾等重要半導體企業均對此表示反對。
總結來看,各國的反對原因有三:一是英偉達本身爲美國公司,這樁收購交易影響衆多Arm客戶的發展,無法保證ARM架構産品和技術授權的公平優勢,尤其中國企業被美國列入清單事件影響跨國交流;二是英國技術和人才流失,Arm在全球擁有6000名員工,一半以上在英國。英國工黨黨魁米利班德 (Ed Miliband) 曾警告,如果一家美國企業收購英國Arm,最終會導致英國的就業機會流向海外;最後一個原因是Arm産品應用廣泛,收購案不僅影響智能手機行業,汽車、數據中心、智能硬件等各個領域都有相關需求,替代性並不強,壟斷市場盡顯,使得多國對此並購交易感到擔憂。(詳見钛媒體App前文:《英國政府出手幹預,英偉達400億美元並購Arm交易生變》、《審批延遲、高通願接盤,英偉達400億美元收購Arm再生新變數?》)
與此同時,隨著全球缺芯危機以及AI芯片需求旺盛,促使英偉達股價上升,價值飙升,這樁收購案總價值也水漲船高。2020年9月宣布交易時,這筆現金和股票交易價值達400億美元。但隨著英偉達股價飙升,這筆收購價值去年11月曾達到870億美元,如今回落至660億美元。所以,交易失敗也令軟銀失去了巨額的意外之財。
實際上,根據The Information的報道,美國FTC的反對,以及上個月中國才正式開始進行冗長審核之後,軟銀才意識到,這筆意外之財永遠不會實現。據知情人士透露,在嚴峻的監管壓力下,黃仁勳和孫正義最近幾周幾乎每天都在就是否取消交易進行談判,直到孫正義在本周二公布財報之前做出決定。
2月8日下午近兩個小時的財報會議上,孫正義大部分時間都在與投資者和分析師宣傳Arm的發展潛力。
“Arm赴美國上市是我們的Plan B計劃,對于投資者來說,這一計劃將推動Arm迎來非常成功的大型IPO,將使Arm公司對行業更加透明,從而有一個更強大的財務狀況來進行持續創新。對于股東和投資者來說,這將是受益的,因爲一旦Arm上市,將有巨大的回購方案,而軟銀作爲Arm最大股東,也將獲得不菲的收益表現。”孫正義表示。
不過,在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最近六個月財報中,Arm公司僅創造了14.6億美元的營收。雖然這一數字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6%,但和英偉達、AMD等其他芯片巨頭相比,Arm收入相距甚遠,業績表現並非亮眼。即便在2月9日財報會上,孫正義預期Arm全年營收達到25億美元,但依然低于預期的英偉達2021財年的270億美元銷售額,蘋果單季超80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
那麽對于Arm來說,作爲一家單獨上市公司的日子將是艱難的。盡管它向蘋果、谷歌和三星電子等一些最有價值的公司出售了關鍵的CPU IP,但銷售額卻相對較小,這將成爲Arm上市的最大障礙。而行業人士認爲,高通能夠再次收購Arm的機會渺茫。
IPO被視爲一種替代方案,但分析師質疑這一舉措的前景。傑富瑞(Jefferies)分析師Atul Goyal在一份報告中寫道:“我們懷疑Arm的直接IPO是否會爲軟銀集團股東創造價值。”
此前,軟銀爲了Arm二次上市獲得高估值,曾收購Treasure Data等SaaS(軟件即服務)廠商,並在內部設立IoT 物聯網服務事業群,以增加Arm的軟件收入。但隨著全球手機市場飽和,Arm近年來的營收相對平穩,上市意味著,需要縮減開支,減少投入,提高盈利水平。Arm公司新任CEO雷內·哈斯表示,公司未來將改進資金投入領域,更多支持能夠支撐商業化的數據中心和計算能力技術上。
“Arm推動了全球智能手機革命。展望未來,我們相信Arm産品將爲汽車、雲端數據中心、元宇宙、物聯網等各個領域提供動力,這就是它一直在發展的方式,”孫正義表示,“Arm正在進入第二個增長階段。”
跨國芯片半導體是否很難再並購了?
英偉達收購Arm終告失敗並非個例。
幾天前,全球第三大半導體硅晶圓廠環球晶圓(GlobalWafers)宣布對排名第四的德國世創(Siltronic)收購案,因未能在2022年1月31日截止期限前得到德國監管機構批准而告吹,倘若二者完成收購,合並後的環球晶圓市占率將達到26.7%,僅次于日本信越,行業排名第二;更早之前的2021年12月,中國私募股權機構智路資本對韓國芯片制造廠商美格納半導體公司(MagnaChip)的收購案也被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叫停。
2018年,高通在經曆了近兩年的監管阻礙之後,終止了以440億美元收購恩智浦半導體的交易計劃。當年特朗普政府又以“國家安全”爲由,禁止新加坡電子芯片制造商博通收購高通,盡管彼時博通早已宣布將公司總部搬遷到美國。
但也有部分芯片半導體收購案完成了審批,即將完成收購交易。其中,總價值僅次于英偉達-Arm的AMD以350億美元收購賽靈思案已陸續獲得了各國的批准,即將在一季度完成並購交割;而SK海力士以90億美元收購英特爾大連廠以及部分NAND存儲業務,近日得到中國國家監管總局反壟斷局的有條件批准,雙方完成並購交割後,SK海力士有望成爲全球第二大NAND閃存芯片制造商。
爲何芯片並購案會出現迥然不同的結果?跨國芯片半導體領域是否很難再並購了?
譚章熹分析認爲,AMD-賽靈思收購案能夠獲得審批,更多是因爲賽靈思FPGA/ASIC産品在市場上的可替代性,應用範圍也主要僅限于通信技術、數據加速這些專業領域,而非像ARM架構這樣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包括蘋果iPhone、安卓手機芯片均采用ARM架構,在一些領域目前很難有替代性芯片架構、CPU IP技術。如此背景下,英偉達這項收購案就很難獲得審批。
“我覺得並購交易能夠被通過,它的因素特別多,尤其要看客戶是誰,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反對聲音大還是小。很多時候,它還是彼此之間的利益博弈,當然還有政府機構的監管。”譚章熹對钛媒體App表示,如果客戶影響不大、替代性很強,連非專業人士都不是特別熟悉的領域/企業,通過並購審批的概率就很高。
因此,面對來自全球各個主要經濟體和主要産業角色的質疑,英偉達-Arm這項被一再拖延的收購案將無疾而終也幾乎成爲必然。
“我覺得目前還是回到根本,收購對雙方客戶影響是什麽?假如你收購了以後,它有沒有替代來源?並購後對雙方的行業地位是否受到影響?它的影響面是多少?我覺得肯定是要先看這些東西(才能確認審批)。”譚章熹表示,監管機構更多是維護一下行業秩序,充當公平、公正的交警職能角色,如果並不破壞公平競爭原則,芯片半導體領域依然有成功並購的機會。
行業分析認爲,如今的缺芯環境讓主要國家和經濟體都認識到了自主掌控産業鏈上遊能力的重要性,且歐盟各國和美國也都在陸續加大對半導體産業投資和對知識産權及人才的維護,因此,半導體這種“卡脖子”領域並購沒有得到批准也就不那麽難理解了。
實際上,目前CPU芯片架構行業呈現x86、ARM、RISC-V三足鼎立的狀態。不同于存在授權限制的x86和ARM架構,RISC-V具有精簡、開源、中立、反應速度快等特性,可開發更適應特定需求的獨特芯片,並打破了x86、ARM架構高價授權費、定制化困難的慣例。市場調研機構Tractica指出,預計到2025年,RISC-V的IP和軟件工具市場將達到10.7億美元。
那麽,英偉達收購Arm交易失敗,會不會對整個RISC-V造成影響?譚章熹認爲不會。
他指出,Arm作爲戰略資源來看,其核心一個是處理器架構,一個是授權IP,而對于行業關注的license(授權許可)模式的商業化,以及對整個指令集的把控和控制,Arm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很難對其他指令集架構造成大範圍影響。英偉達收購交易失敗只是對公司資金部分本身,而對于RISC-V來說,如果真的在智能手機領域,本身就只有ARM架構可供選擇,RISC-V的存在有很大挑戰。不過他曾預測,隨著半導體行業巨頭開始擁抱RISC-V開源架構,RISC-V這一賽道將到2024、2025年左右全面爆發,再往後會有更大的變化。
(詳見钛媒體App前文:《對話睿思芯科創始人譚章熹:RISC-V有望全面替代ARM,預計到2024年行業大爆發》、《睿思芯科創始人兼CEO譚章熹:RISC-V將成爲“元宇宙”中革命性的芯片架構技術 | 钛媒體T-EDGE》)
“歸根結底,在RISC-V之前傳統的x86/ARM指令集都是一個商業公司擁有,而一旦開放出來,RISC-V就像Linux一樣,這樣它更有生命力,生態才是更關鍵的因素。”譚章熹對钛媒體App表示,目前來看,不管是x86,還是ARM、RISC-V,大家都要不斷加大生態的投入,做到一個可選性、可替代性的産品,從而讓芯片産業生態多樣化,研發出真正有競爭力的産品,形成商業模式。
譚章熹強調,中國芯片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企業要利用技術能力、利用市場需求快速叠代,從而持續成爲半導體行業的領頭羊,例如英偉達、蘋果公司等芯片巨頭,將産業鏈上下遊帶動起來,真正將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好。
(本文首發钛媒體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