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開創了中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具有裏程碑意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國際人士表示,編纂民法典,是中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對切實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民法典的誕生,爲人類法治文明進步作出了新的貢獻。
“反映人民的意願,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
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征和標志。
巴西全球南方研究所所長亞曆山大·菲格雷多表示,人格權關系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中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把對人格權的保護提升到新高度,在世界民法典立法史上具有創新意義。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中國民法典草案編纂過程中,先後10次通過網絡公開征求意見,堅持以人民爲中心,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編纂民法典反映人民的意願,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可供其他國家借鑒。”羅馬尼亞前總理蓬塔認爲民法典的頒布“正當其時”,充分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的司法理念。
比利時比中經貿委員會主席、布魯塞爾律師公會律師貝爾納·德威特表示,編纂民法典在中國民事立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這體現了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法治深入人心,也是經濟社會進一步繁榮發展的現實需要,有助于更好地保護中國公民權利。全國人大會議審議通過民法典,是中國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
在韓國太平洋律師事務所中國業務部總負責人池湧泉看來,此次民法典編纂過程,彰顯了中國高度重視民生和人權的堅定立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偉大實踐。“從切實關注民生的視角出發,很多涉及中國百姓社會生活的具體問題,均在民法典草案中得以反映,充分彰顯了以人爲本、立法爲民的理念。”
“有利于將中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爲國家治理效能”
編纂民法典對于以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地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意大利羅馬第三大學法學教授恩裏科·托蒂表示,中國編纂民法典將豐富世界民法體系內容。擁有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對于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進一步優化具有深遠影響。
日本中央大學法學部教授梶田幸雄多年從事中國法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他認爲,中國民法典是一部蘊含了民事權利保障、法律義務強化、社會秩序穩定等豐富內容的基礎性法律,將更好地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編纂民法典對推進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有利于將中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爲國家治理效能。”
德威特坦言,編纂民法典並非易事,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付出大量努力,“全國人大會議審議通過民法典,表明中國政府依法治國的決心和信念。”他認爲,中國民法典的編纂充分尊重科學規律,體現時代需求,將推動中國的司法體系現代化,“這部立法必將對中國司法制度産生積極影響”。
池湧泉指出,針對一些新的法律問題,民法典能夠及時從法理上厘清責任界限,更好地滿足人民群衆需求,對于中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編纂民法典,展現了中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決心。”
“民法典頒布,標志著中國依法治國又邁上一個新台階。”美國泰和泰華盛頓律師事務所主任程紹銘律師認爲,中國民法典將更好地維護公民權利,讓各種民商事活動的行爲有法可依,“它將爲規範中國社會的各種民商事法律關系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編纂民法典是完善市場經濟的重要一步”
中國民法典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編纂民法典,將進一步健全中國現代産權制度、合同制度等,充分調動民事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波蘭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加夫利科夫斯基說:“中國編纂民法典是完善市場經濟的重要一步。編纂民法典,健全和充實民事權利種類,形成更加規範有效的權利保護機制,有利于更好維護人民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民法典的通過,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裏程碑,對中國進一步完善社會治理和市場經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助理所長、高級研究員陳剛認爲。
“不僅中國人民非常期待民法典的通過,外國企業也對此充滿期待。民法典將有利于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梶田幸雄表示,在華日資企業衆多,民法典將爲其在華拓展市場保駕護航。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問題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弗拉基米爾·彼得羅夫斯基認爲,民法典致力于解決社會發展問題,爲市場經濟提供了司法審判和執行指引,將成爲中國健全市場秩序、維護交易安全、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法律。
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表示,民法典還涉及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等宏觀課題。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統籌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都有重大影響。
(本報北京、裏約熱內盧、華沙、布魯塞爾、首爾、羅馬、東京、曼谷、華盛頓、莫斯科5月31日電記者俞懿春、李曉骁、于洋、張朋輝、馬菲、韓碩、劉軍國、林芮、張夢旭、張曉東)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01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