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粵港澳大灣區(簡稱“大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其效能的提升有利于拓寬區域經濟的未來發展空間。仲量聯行華南區董事總經理吳仲豪表示:“大灣區已邁入智慧港口建設新時代,依托港口的輻射效應,物流倉儲産業鏈有望迎來新一輪需求潛力釋放。此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生效,也將利好大灣區物流倉儲産業的全方位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集裝箱吞吐量位列世界灣區之首
以廣州港、深圳港和香港港爲樞紐港,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已成長爲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之一。2021年,大灣區港口群全年集裝箱吞吐量超8,000萬標箱,是世界著名三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及東京灣區當年集裝箱吞吐量總和的四倍以上,並位列世界灣區之首。
同年,大灣區的11個主要港口中,廣州港、深圳港、香港港、東莞港、珠海港已成功邁入億噸大港行列,全年貨物吞吐量合計逾14億噸,約占大灣區港口群整體貨物吞吐量的80%。其中,廣州港、東莞港、珠海港以內貿爲主營業務,深圳港、香港港則側重外貿業務。
近年來,依托國家級新區、自貿片區、綜合保稅區等平台,廣州港南沙港區功能逐步完善,已成爲珠江沿岸最大的物流交通樞紐和國內最大的集裝箱碼頭之一。即使在疫情反複的困擾下,自2020年二季度以來,南沙港區貨物吞吐量累計同比也持續保持正增長,特別是集裝箱業務發展態勢良好。
作爲大灣區港口群另一極,深圳港三大港區蛇口、赤灣和媽灣、鹽田也持續深化同大灣區供應鏈的緊密聯系。2021年,深圳港全年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877萬標箱,創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曆史新高,同比增長8.4%。目前,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已躍居全球第四。
智慧港口建設已成趨勢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歐洲第一大港荷蘭鹿特丹港便開始探索集裝箱碼頭自動化,隨著近年來5G通信、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物流逐步從概念走向實踐。港口作爲物流運輸鏈條上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正在面臨智慧化的機遇和挑戰。而國內智慧港口的建設主要由上海港引領,如今港區內的洋山深水港區四期碼頭已成長爲全球規模最大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並助力洋山港貢獻了上海港2021年近一半的集裝箱吞吐量。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港口智慧化程度仍然有限,在效率、安全性和節能等方面均顯現不足;不僅難以提升港口盈利水平,更難以維持穩定的物流服務效率和品質。
新冠疫情沖擊港口運輸行業,帶來了港口擁堵、海運價格波動等問題,也提醒了全球港口運營者,智慧港口建設將增強港口運營面對外部沖擊時的韌性。智慧化程度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港口,如新加坡港、鹿特丹港和上海港,較其他港口表現出更強的抗壓能力,業務恢複較快。可以預見,未來氣候、衛生安全等不確定因素將對大灣區港口穩定運營提出更大的挑戰。爲了提升港口運營的可持續性,穩固大灣區港口群的核心競爭力,應牢牢把握智慧港口建設的時機,順勢而上。
大灣區港口智慧化建設提升運營已見成效
爲了提升港口日常運營及應對風險的韌性,近年來大灣區港口正積極探索利用信息化技術,在運輸、裝卸、倉儲等多個重要作業環節尋求增效提質,以實現全面智慧化運營。
今年7月,全球首個江海鐵多式聯運全自動化碼頭(貨物在江河、海洋及鐵路之間的運輸過程中只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全自動化碼頭即碼頭工程區域現場是無人作業的)和全球最大的水平布局自動化碼頭,同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全新建造的自動化碼頭——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正式投入運行。據了解,南沙港區四期碼頭設計年通過能力490萬標准箱,效率遠超傳統碼頭。同等規模下,智能化改造後的碼頭,節省人力約七成;自動化操作平台和實時風險監測系統也增強了港口作業安全。
此外,存量碼頭也積極尋求與智慧方案供應商達成戰略合作,以産學研共建促進大灣區港口産業互聯網發展。2021年6月,中國首個由傳統碼頭升級改造的自動化智慧碼頭深圳媽灣港正式開港;據招商局統計,2021年媽灣港的整體生産作業效率已較傳統碼頭提升了約20%,使港口進一步朝著低成本和高精度發展。
大灣區智慧港口建設推動效能提升
1. 增強大灣區港口內部作業效率
Ÿ 灣區港口通過共享代碼、交叉驗證申報數據等方式建立“灣區一港通”“大灣區組合港”等一體化航運模式。
Ÿ 實施“灣區一港通”,即“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不僅有利于企業降低運營成本,也提高了碼頭場地和集裝箱周轉效率。
截至今年7月底,“大灣區組合港”已累計開通線路21條,“灣區一港通” 已覆蓋廣東省內14個支線港的出口航線。據廣東海關統計,僅2022年1-7月就有超19.2萬標箱集裝箱貨物通過“組合港”“一港通”模式運輸,有力提升了大灣區海運物流樞紐地位。
2. 推動綠色環保
智慧港口比傳統碼頭節約煤,實現節能減排。
3. 對大灣區物流全産業鏈形成正面輻射
作爲推動貨物流通的關鍵角色和物流産業鏈上遊的基礎設施,港口具有與産業鏈中下遊關聯性強、傳導作用大的特點。港口運作效能直接輻射多個領域,如貿易、制造、能源等行業。通過港口智慧化賦能,串聯運輸通道,暢通貨運堵點,將從時效性和安全性兩方面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幫助相關企業實現降本增效和利潤提升。
具體而言,智慧港口建設可以優化大灣區物流網絡、簡化出口貨物在港口作業的繁瑣流程,以此縮短商品流通鏈路並推動進出口貿易自動化和便利化。更高效的供應鏈將有力支撐本地下遊外貿企業産品“提質提量”,保障和提振大灣區內跨境電商平台的發展,逐步形成“港口-物流倉儲-外貿”産業鏈發展的正向反饋與良性循環。
結合大灣區完善的制造業基礎、極具彈性的制造業供應鏈和長期的外向型經濟傳統,智慧港口建設對于區域産業的帶動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強化。例如,對于以即時零售爲代表的、對本地供應鏈響應速度要求較高的産業而言,智慧港口所帶來的高效商品流通鏈路將使其獲得比海內外競爭對手更強的靈活性,進而建立更顯著的競爭優勢。此外,愈發智能化的物流産業鏈也將使大灣區成爲各類新興業態發展的沃土。
展望:外貿新增長點有望帶動大灣區物流倉儲産業全方位發展
今年以來,伴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的生效,大灣區與RCEP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增速喜人,有望成爲外貿産業新增長點。根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數據,2022年上半年廣東省對RCEP成員國出口增長8.7%,高于廣東省出口整體增速1.4個百分點。
仲量聯行華南區研究部總監曾麗表示:“展望未來,在RCEP框架下區域貿易、合作的不斷深化將爲大灣區物流産業鏈下遊的外貿、跨境電商等産業帶來更多業務發展和擴張的機會。”
大灣區外貿産業發展將帶動物流需求的“量變”和“質變”。從需求量來看,將會支撐和提升大灣區未來整體倉儲租賃需求;質變方面,例如多樣化貨物分揀、存放和再加工等功能性需求會被加快釋放。與此同時,區域內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成果日新月異,物流産業上下遊智慧化升級同樣會對倉儲物流業的發展産生正面影響,大灣區物流産業將向著數字化集成式供應鏈服務方向轉型升級。可以預見,未來大灣區物流倉儲産業將爲跨境貿易等産業提供高質量的物流服務,並持續激發區域內外業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