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漢族客家人。自幼就接受英式教育,12歲(1935年)時考入當地頂尖的英校萊佛士書院,18歲時考入原校的高中部,在日軍占領新加坡後中斷學業。戰爭結束後,李光耀榮獲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並開始赴英國留學。
在留學英國初期,李光耀就讀于倫敦經濟學院,並在地受到導師拉斯基的社會主義理論影響,逐漸展現反殖民統治傾向,但在之後卻一直以“反共者”著稱。他曾在回憶錄中表示:“之所以討厭共産黨人,根源在于他們采用列甯主義的方法,不在于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想。”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三個月後,李光耀轉到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並于1949年畢業,獲得“雙重第一榮譽學位”,1950年6月,在倫敦獲得執業律師資格。
1950年9月,李光耀與以前在萊佛士書院的同學柯玉芝結婚,柯玉芝是一位頗有名望的律師,祖籍中國福建省同安縣。李光耀與妻子柯玉芝共育有三個子女:長子李顯龍,次子李顯揚,女兒李玮玲。
1950年,李光耀加入以爭取馬來亞獨立爲目標的團體“馬來亞論壇”。同年8月,李光耀回到新加坡,開始從事律師工作。1950年,李光耀因爲代表“新加坡罷工的郵差”與政府談判而聲名大噪,在工會中建立了群衆基礎,從而爲其將來的從政之路奠定了基石。
1954年10月,李光耀與一些從英國回來的華人、當地受華文教育的左派學生和工會領袖,成立了人民行動黨,參加次年舉行的首屆選舉。這次選舉中,李光耀本人順利當選立法議院議員,開始與新加坡方面的馬來西亞共産黨負責人林清祥等合作,爲新加坡爭取自治地位。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而人民行動黨也在自治邦政府的首次選舉中成爲立法議院第一大黨,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總理。此後,李光耀一直希望與馬來亞合並成立“馬來西亞”,從而爲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最後還可以鏟除在當地日漸壯大的“馬共”勢力。
1961年,以李光耀爲首的“反共分子”與黨內的“親共分子”決裂。1963年7月,李光耀在倫敦與馬來亞東姑阿都拉曼政府達成協議,“新馬”正式合並。合並後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李光耀主導的新加坡自治邦政府采取行動,逮捕了新加坡多名“馬共”高層。
“新馬”合並後,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經濟等多項政策上很快就産生嚴重的分歧。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政府借此指責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與聯邦政府試圖推行“種族沙文主義”,企圖使馬來人在聯邦內享有特殊的高等待遇,並在幕後煽動在新加坡的馬來人反對新加坡自治邦政府。而聯邦政府高層則對此十分反感,也因隨後雙方多次協商未果,導致新加坡最終在1965年被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並于8月9日被迫宣布獨立。
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在其任內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成功使新加坡在30年內發展成爲亞洲最富裕繁榮的國家之一。
1990年,李光耀辭去總理職務,但是留任內閣資政直至2011年5月。他始終提倡“亞洲價值觀”,認爲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價值觀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對西方國家對他專制的批評不加理會,認爲西方民主不能強加給亞洲人民。
李光耀一直十分重視中國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地位和作用。他先後于1976年、1980年、1985年和1988年四度訪問中國,在後三次訪問中,他都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
1978年11月12日,鄧小平對新加坡進行正式友好訪問,這也是他們兩人的首次會面。李光耀在總統和總理官邸設宴歡迎鄧小平。鄧小平在宴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稱贊新加坡人民在李光耀總理的領導下,在發展國民經濟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他說,1976年5月,李光耀總理訪問中國,爲中、新兩國友好關系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鄧小平在訪問期間,十分注意新加坡這些年發生的重要變化,受到很大啓發,讓人們注意研究“新加坡現象”,並下決心克服一切阻力,推進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