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校史館一角,擺放著兩張有點發黃的老照片。照片裏,一台巨大的、類似老式儀表的“大家夥”矗立眼前,取名“複旦601型電子積分機”。1946年,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發明人類第一台計算機。相隔10年後,1956年5月,複旦大學數學系和物理系師生合作研究、設計,成功研制中國第一台大型電子模擬計算機——複旦601型電子積分機,它能解四階常系數微分方程等問題。
1958年畢業于複旦物理系的何永保教授,不僅見證了最早計算機的研制,也是複旦計算機科學系的第一代系主任,他說,“複旦,不僅是中國第一台電子模擬計算機誕生地,也是中國系列計算機策源地之一。”
從第一台電子模擬計算機之後,複旦計算機研制的步伐便一發而不可收:1964年,複旦602型電子數字計算機研制亮相,該機用機器語言編程,運算速度每秒近萬次。這是我國第一批自行研制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也是我國高校系統最早研制成功的電子數字計算機之一。1971年,複旦師生又著手改進了719電子計算機,該機采用小規模集成電路爲基本元件,運算速度達到了每秒13.5萬次。之後,ALGOL—60高級語言編譯系統、753大型通用分時計算機系統等標志性成果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
圖說:1956年 複旦601型電子積分機 來源/上海檔案館
1024這個數字,是每個複旦計算機人心中的一個神聖的代碼。學過計算機的人大都知道“1024”的蘊意:2的10次方,1024MB=1GB,諧音“一級棒”。1975年9月,在數學系和物理系相關專業的基礎上,複旦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組建成立,這是中國高校最早的計算機系之一。有了屬于自己的學科,複旦計算機繼續書寫“中國第一”:“石油勘探地震資料數字處理系統”、“富春江水庫調度系統”等7項成果在1978年首屆全國科學大會上獲獎;“數控線切割機及其自動化語言”等5項成果獲得1978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此外,還相繼完成“905工程丁機”、“DJS413計算機”、“浦江一號銀行計算機軟件硬件系統”等一批影響較大的科研項目。“1024”,于老一輩複旦計算機人而言,是探究計算機科學的核心技術。
而于複旦計算機求學的學子而言,“1024”不僅代表了計算機最基本的記憶和存儲方式,更是銘記複旦的科學情懷。1984年2月16日,對複旦計算機老教師鮑振東來說,是難忘的紀念日。這一天,上海所有已經立項的計算機應用項目在上海展覽館展示。早上10點多,小平同志來到現場展示點,仔細看操作員的表演和結果。當小平同志看到兩個市少年宮小朋友演示用高級語言編程、輸入、打印時,小平意味深長地說:“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鄧小平的這句話,指引了中國計算機發展近30年,也引發了複旦計算機人更深的育人情懷。
圖說:複旦大學計算機樓 來源/學校供圖
上世紀80年代,複旦已經構建起從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完善的計算機人才培養體系,同時,大力倡導計算機技術的普及。1986年,複旦計算機科學系率先在上海建立計算機應用軟件人員水平考試制度,之後普及全國,並于1989年在複旦設立了中國計算機應用軟件人員水平考試中心的實施部和命題部。這項最終由國家人事部(現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信息産業部(現爲工業和信息化部)領導下的國家級考試,爲我國各類IT人才的培養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進入新時代,年輕的複旦計算機人秉承老一輩優秀傳統,繼續開拓創新。2008年,複旦建立獨立建制的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2009年,學院成功申報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14年,複旦計算機在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爲55位。2015年7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新加坡總統陳慶炎在人民大會堂見證,複旦大學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簽署諒解備忘錄:支持複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與南洋理工大學百合研究中心在宜居智能城市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支持兩校科研人員和學生的研究、教育合作及交流。
從“中國第一”一路走來,當下,複旦計算機的目標是邁向世界一流。如今,國際上研究的計算機已包含了人工智能計算機、生物分子計算機等全新計算機概念,期待年輕一代的努力,讓新的“中國第一”“世界第一”出現在複旦,出現在上海。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