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一種源自中國西南地區的街頭小吃,如今紅遍了全中國。在國內銷量暴漲的同時,在海外市場的表現也是不俗。行業數據顯示,疫情期間,預煮包裝的螺蛳粉生産和銷售量均創下了曆史新高。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是螺蛳粉的“家鄉”。這種粉獨具特色:將米粉浸泡在以螺蛳煮制出味的辣湯中,再撒上腌制過的酸筍。這樣的搭配賦予了螺蛳粉一種獨特而濃郁的香氣。
據柳州市商務局副局長賈建功介紹,截至去年年底,即食包裝螺蛳粉的銷售收入已達到151.97 億元人民幣(合 22.7 億美元),同比增長 38.23%,該行業內,許多公司的産、銷量均實現翻番。
在以廣西螺霸王食品科技爲代表的主要生産商看來,由于疫情期間“宅經濟”盛行,加上借助線上銷售與物流渠道,預煮即食版螺蛳粉在海內外的訂單量得以實現了大漲。
“二十年前,我們的日均生産量只有8到10萬包左右。2021年,新工廠投産後,我們的日均生産能力達到了50萬包,總産能增長了四倍。”該企業負責人表示。
廣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生表示:“去年4月,我們一天只能賣出15萬到20萬包,現在銷量穩定在35萬包左右。”
在技術和生産設施升級的同時,該公司在全國還設立了至少九家銷售分公司,與幾大連鎖超市都建立了業務聯系。陳生表示,這樣的“爆炸式增長”勢頭幫助公司去年斬獲近6.7億元的銷售業績,他補充道,該企業今年的目標是突破10億元大關。
有行業報告顯示,在對“螺蛳粉經濟”的保護和推廣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目前柳州至少已有 56 家公司獲得“柳州螺蛳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授權。“螺蛳粉經濟”爲當地創造了超過 30 萬個就業崗位。擁有地理標志證明表明一個産品擁有特定地理來源,並因此具備相應的品質或聲譽。
據柳州海關統計,今年1至4月,柳州出口螺蛳粉806.6噸,是去年同期的兩倍。數據顯示,2021年,該産品出口創下了5256萬元的記錄,同比增長約80%。除了銷往美國、澳大利亞和一些歐洲國家等傳統出口市場外,即食螺蛳粉還銷往新加坡和新西蘭。
通過生産米粉和産品中使用的其他配料,當地不少農民成功實現了脫貧。在柳城縣東泉鎮的綠寶蔬菜種植合作社,用于腌制的一個個大缸中散發出筍等食材的濃郁香氣,工人們在其間穿梭忙碌,而遊客們則爲這一陣陣的獨特香味所迷醉。合作社負責人粟保光介紹稱,該地區每天銷售酸豆角、酸筍約1.9萬公斤,銷售額超過9萬元,幫助30多個村民實現增收,幫助至少23人實現脫貧。
與此類似,在柳州市魚峰區裏雍鎮,一個占地近13.3公頃的螺獅粉原料生産基地也在建設中。“今年我們種植了40萬株筍苗,全部賣掉了。”裏雍鎮黨委書記胡帆表示。
六年前,黃言志(音譯)在魚峰區投資了一家螺蛳粉原料加工廠。“我沒想到這個行業發展得這麽快。我們的産品一直供不應求,”他說。去年,該廠生産了超過600萬公斤的酸筍和酸豆角,原料覆蓋當地約666多公頃的筍田,266多公頃豆田,爲當地農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柳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覃豔梅表示:“去年,全市螺蛳粉原料的基地規模約達到3.68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0.4%。”該市還計劃建設至少20個示範基地用于螺蛳粉原料生産,總面積超過1500公頃。
在生産基地不斷擴容的同時,柳州也加大了對螺蛳粉這一支柱産業的自動化及其他技術的投資。
在位于柳州新興工業園區的廣西美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3條全自動和2條半自動化螺蛳粉生産線的助力之下,公司産能實現了翻倍,達到每天30萬包,公司董事長莫勤吉表示,産品包裝方面的人力不足限制,也由此得到了克服。
“疫情初期,‘宅經濟’使即食螺蛳粉銷量激增,但當時人手不足,無法滿足訂單需求,出貨的等待時間長達近50天。”莫勤吉說。
莫勤吉學過自動化,曾在該市一家建築機械公司工作,這些經驗和專業知識幫助他開發了用于生産的機械和設備。耗時一年半,投資超過300萬元,經曆六輪改進,他終于建成了公司第一條全自動生産線,並于去年6月初投産。
“自動化生産線將一條生産線原先所需的工人數從15人減少到2人,大大提高了效率,節省了勞動力,使得資源得以重新分配,”莫勤吉說,“我們的自動化研發團隊的很多成員都來自柳州的大型企業,如果不是因爲柳州擁有良好的産業基礎,這絕對是不可能實現的。”
在繼續擔當柳州“名片”的同時,螺蛳粉已經從二十世紀70年代的街頭小吃一路走到了今天。柳州對螺蛳粉重要性的認知,更是超越了經濟層面,逐步擴展到了社會和文化領域。如今,螺蛳粉已經入選最新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這也進一步提高了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
廣西科技大學國際學院的學生阿德萊耶就是螺蛳粉的外國粉絲之一。“美味的柳州螺蛳粉讓我欲罷不能。”阿德萊耶說。
在柳州工作的英國人肯·弗萊徹說:“外國人似乎都喜歡吃螺蛳粉,它很受歡迎。不光是柳州,我在廣西其他地方也有許多朋友。我相信,那些住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朋友們如果能買到螺蛳粉煮著吃,也會超級開心。”
編譯:司茗嘉(實習)編輯:塗恬 李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