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7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以一個標准的軍禮結束了該場新聞發布會。回顧這一場景發現,場下熱烈的掌聲巧合地爲楊宇軍軍旅職業生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這是楊宇軍最後一次亮相新聞發布台,也是他軍旅生涯的告別主持。
2017年8月9日,國防部官網新聞發言人簡介中楊宇軍的簡曆已經悄然撤下,這表示楊宇軍正式退出現役。楊宇軍是截至目前首位主動選擇退出現役的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同時,楊宇軍以“自主擇業”的方式離開部隊,也意味著其未來不會選擇在體制內繼續職業生涯。這也使得國家部委新聞發言人離開體制人數再添一枚。
退役之後,拒絕了一些大公司的高薪邀約,脫下軍裝的楊宇軍最終選擇成爲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的新任院長。他人生的後半場,開始爲培訓更多的新聞發言人而努力。
主動選擇退役:因對家庭虧欠太多
熟悉情況的人都詫異楊宇軍會選擇退出現役,因爲楊宇軍的履曆實在是太漂亮了,仕途一片光明。
1993年7月,楊宇軍從外交學院畢業後“攜”筆從戎,進入國防部外事辦公室(現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工作。楊宇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能夠參軍入伍是此生讓他最欣慰的事情之一,也是他兒時的理想,那個年代的男孩子都有一個“愛軍習武、報效國家”的從軍夢。
國防部外事辦公室是中國軍隊對外輿論最前沿陣地。在24年的軍旅職業生涯中,楊宇軍曆任參謀、處長、政策研究室主任,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副局長、局長,在不同的崗位上迎接一次次“沒有硝煙的戰爭”。
在一次次的輿論戰中,楊宇軍的才華、理念都表現得非常突出。據了解,楊宇軍在職期間多次因爲表現出色提前晉升,也曾是該單位任內最年輕的局級幹部。
1970年出生的楊宇軍目前晉升正師級已滿兩年。與此同時,中國軍隊正在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軍事改革,軍隊幹部人才選拔進一步公平、透明以及幹部年輕化的潮流勢不可擋,這一切對于楊宇軍而言都是加分因素。
楊宇軍爲什麽選擇在這個時候退出現役?
在官方消息正式發布之前,微信朋友圈當時已有一些猜測性觀點。有人將楊宇軍的離開和正在進行的軍隊改革進行關聯性解讀,也有人認爲是人事調整的結果。
在楊宇軍的觀念中,新聞發言人只能發布新聞,不能成爲“新聞當事人”,對于此次離職他希望能“靜悄悄地離開”。但是他的軍人身份,急流勇退的選擇,乃至走出體制的舉動都無法阻擋外界的關注。作爲一名專業的新聞發言人,楊宇軍選擇坦誠面對,回應外界質疑和關切。
楊宇軍表示,並沒有外界猜測的複雜因素,選擇退役純粹是個人原因。“我非常喜愛這身軍裝,也非常熱愛國防部信息發布這項事業。多年軍旅生涯,一直盡心盡力。但是如今家庭更需要我。經過慎重思考,確實很難做到家庭事業兩頭兼顧,最終決定拿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並在我提出申請、經過必要的組織程序後獲得批准。”
楊宇軍退役和家人身體健康相關。同樣是一個“愛”字,楊宇軍前半生選擇奉獻給自己熱愛的事業,後半生選擇更多地陪伴家人。
回顧新聞發言人生涯,被問及有沒有在上任之初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楊宇軍說,“沒有定什麽小目標,就是想答好問,發好言,別給國家和軍隊抹黑,別讓戰友失望。”
站在發布台上的時候,楊宇軍的確面對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公衆對發言人的回答也是褒貶不一。楊宇軍說,“我認爲對于絕大多數國內民衆來說,無論對軍隊的褒還是貶,都體現了他們對國防的關心,對軍隊的關愛。褒獎是鼓勵,貶責是鞭策。如果既無人喝彩又無人關注,只有冷漠和忽視,才是最可怕的。”
新生代的黃金一代
新事物都會引起外界額外的關注,之後,便是歸于常態的沉寂。即便 是自帶神秘感的解放軍新聞發言人也無法逃避這種現象。
實際上,新聞發言人的黃金一代並不是過去式。一位長期參與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的人士告訴記者,包括楊宇軍、孫軍工等在內是新生代新聞發言人的黃金一代。“新生代的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布大跨越時期,體現了自己的風采與擔當。他們學曆高,有國際化思維,智慧,富于思考,敢于創新。最可貴的是不畏困難,迎難而上,化解了很多敏感話題,體現了發言人的責任意識。”
這位人士認爲,無論是老一代還是新生代,這些人共同的特點是對新聞發言人這份工作是熱愛和認同的。區別在于新生代的發言人思維更國際化,更善于與媒體,特別是境外媒體和新媒體打交道。此外,在個人特質上,老一代比較有鮮明個性,而年輕一代更平和,更接近新聞發言人傳遞信息而不是當事人的初衷使命。尤其是楊宇軍既睿智平和,又充滿熱情朝氣。
台灣《中國時報》兩岸組副主任藍孝威在大陸采訪十多年,藍孝威對大陸許多政府部門發言人都有所接觸。他認爲,一個新聞發言人如果個人風格幽默,便可增加親和力,會有加分效果,也會讓在場的媒體記者更有料可寫。
藍孝威認爲,大陸一些政府部門發言人太過嚴肅,整個表現硬邦邦的,很僵化。而楊宇軍則是該嚴肅時很嚴肅,又帶著幽默。
他舉例說,在一次記者會上,問題與遼甯號航母出海訓練相關,外媒很關注中國是否欲借此擴展海上軍力。楊宇軍打了個有趣的比方,“航母不是宅男,不會老是待在港口裏,今後肯定是要去遠航的。”藍孝威說,“我聽到當場忍不住笑出來,覺得楊宇軍非常幽默。”
楊宇軍在發布會上的幽默是有一定限度的。他的一位同事表示,楊宇軍的幽默對于以嚴肅著稱的中國軍人而言不太多見。“在和外國代表團會見的時候,他幽默的天賦會讓人暗自贊歎。開頭五分鍾必然會讓會場響起一片笑聲。”楊宇軍認爲,幽默並不妨礙堅持原則,“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才是對外交鋒中追求的高境界。
除了幽默,藍孝威和另一位記者都提及一個共同事例,就是在楊宇軍最後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坦承“國防部發布”的微信小編配圖疏失,領導承擔責任,並且向讀者致歉。這很令媒體記者驚詫。藍孝威說,“跑大陸新聞這麽多年,第一次聽到發言人承認錯誤的,非常罕見。”
這件事在網絡上産生巨大影響,甚至超出了楊宇軍的意料。他說:“國防部信息發布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都很強,要想一點失誤都沒有是不可能的。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出來認個錯,道個歉,放下包袱,繼續前行,這再正常不過了。我覺得國內的公衆、網民真是太可愛了,可以說是給點兒陽光就燦爛,我們不過是做了我們應該做的,但是他們在留言中給予了我們太多的理解、包容和支持,這會鞭策我們團隊更加努力。”
年輕的新聞發布團隊
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從2007年成立以來,至今共有6位新聞發言人。相比外交部的新聞發布開創期以及新聞發言人數量,國防部新聞發布事業還很年輕,但足夠配得上外界對這份職業和工作的認可和致敬。
中國軍隊走向世界是時代潮流,不可阻擋。這種走向世界是需要全方位的開放,解放軍維和部隊在世界各地的身影,各大軍種在國際軍事演習中的亮相等等。這其中最不能缺的一部分是中國軍隊對外的信息發布。成長中的中國軍隊需要對外界闡明理念、釋放意圖、增信釋疑,以自信、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恰逢此時,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制度應運而生。這是一個多贏的産物,無論對于國際社會還是對于國內民衆,都能由此看到中國軍隊的變革。
一位要求匿名的外媒記者對記者表示,在新加坡參加2016年香格裏拉對話會的時候,發現中國軍隊對外信息發布和回應都很開放,有非常大的進步。
打輿論戰也好,宣傳軟實力也好,中國軍隊已經開始利用國際舞台對外發聲,並且能在主流媒體上占據一席之地,這就是一種職業精神和專業態度的展示。
國防部新聞局爲此做了大量准備工作,收集輿情,整理材料,征求專家觀點等等,有針對性地回應外界關注熱點。在這方面,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團隊會爭取做到原則和紀律下的透明、開放,不會避而不談。
國防部新聞局的一位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工作思路方面,楊宇軍有自己的獨立觀點,有戰略思維。“他非常有思想,不管是內部文章還是對外的回答都是自己的觀點,絕對不是材料堆積和泛泛之談。而且他的想法是有獨立性的,不是人雲亦雲,也不照搬他人觀點,體現了戰略思維層次。”
有一個高覺悟的例子。楊宇軍參加了2015年“9·3”閱兵前舉行的演練,他注意到當老兵車隊從天安門廣場前經過的時候,包括他在內的軍人起立向老兵敬禮,但是當時並沒有統一組織指揮。在8月2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楊宇軍表示:“在8月23日舉行閱兵演練的時候,當載有國共兩黨抗戰老兵的車輛方隊經過天安門廣場的時候,我注意到在觀禮台上有很多人士都自發地起立,向老兵們敬禮,爲老兵們鼓掌。我想這充分體現了全國人民對抗戰老兵的尊重和敬仰。”楊宇軍想要借此提醒觀禮人員應該在9月3日向老兵表示敬意。出乎意料的是,幾乎與此同時官方下發了一份通知:閱兵當日,老兵車隊經過時,全體人員要起立,軍人行舉手禮。
雖然不能判斷這一通知與楊宇軍的信息發布有什麽直接的關聯,但楊宇軍的信息發布和上級要求高度吻合。在軍人以執行命令爲天職的部隊,即便作爲新聞發言人,由下自上觀點的傳遞也並無特權。
根據楊宇軍同事介紹,他對團隊的要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下屬可以和他就某個觀點相互辯論。他會注重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和才幹,比如有的參謀是法律專業出身,遇到法律問題會實時征求意見,涉及不同軍種的問題會向相應軍種的參謀咨詢。他的多位同事表示,楊宇軍人緣特別好,在工作上身先士卒,對下屬關懷無微不至。下屬有什麽私事和工作沖突,他都會盡量安排好兩者的平衡。
對于自己的新聞發言人工作,楊宇軍說,發言人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代表了一個集體,在發言人核心團隊之外還有一個巨大的團隊支撐,這個巨大團隊是全軍官兵。楊宇軍認爲,在過去近十年發展中,國防部信息發布在理念觀念、運行機制等各方面都有較大進步,有過一些比較出色的工作實踐,也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軍隊特色的發布風格。在記者追問下,他表示這些理念包括開放透明,及時主動回應關切,善待媒體,善用新媒體等等理念。而發布風格他總結爲,“政策思維、問題導向;不懼尖銳、綿中帶剛;坦率真誠、亦諧亦莊;百姓語言、國際影響。”
(摘自《公務員文萃》2019年第一期)
稿件來源:《暢談》
新媒體編輯:宴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