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漢語是許多國家的主要語言,甚至是母語。
一
根據香港《南華早報》早年做過的統計,在鴉片戰爭之前,整個東亞地區幾乎都有過使用漢語的記載,而東南亞的絕大多數國家,也都將漢語作爲主體語言。
比如朝鮮、安南、洪沙瓦底、暹羅、爪哇、呂宋以及星洲等等數十個國家。
這是一種驕傲和自豪,也代表著我們的文化根基以及國家發展在當時已經無可比擬。
然而可惜的是,由于近代歐洲的崛起,清朝未能做出及時的調整導致落後,隨後遭到欺淩,失去的大國的威嚴。
當清朝連自保都很困難的時候,周邊的小國只能選擇更加強大的靠山來保護自己。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是文化的改革,其中就包含語言以及文字。
往事曆曆在目,許多語言學者也是感慨道:
其實語言並沒有優劣之分,想要讓一門語言廣泛地傳播,就必須要依靠國家的強大作爲支撐。
仔細回想一下確實如此,曾經名不見經傳的英語,卻因爲英國在全球大範圍的殖民而得到了廣泛地傳播,以至于如今有100多個國家將其作爲主要語言。
不過漢語對周邊各國有著千百年的影響,即便是周邊各國放棄了漢語,但多少還留有漢語的影子,甚至有的國家至今仍然說著漢語,如果去旅遊的話,幾乎沒有語言障礙。
二
首當其沖的就是新加坡。
衆所周知,新加坡早期的名字叫淡馬錫,後來叫星洲。早在元朝時期就已經有大量的漢人前往這裏居住。
不過到了公元14世紀的時候被滿者伯夷國所滅,之後又經曆了室利佛逝、葡萄牙以及胡戎國的統治,後來又被英國殖民,日本侵略。
可以說,新加坡的這片土地一直以來都是多災多難的。
正因爲如此,在日本投降之後,新加坡想要尋求一個大國來庇護。雖然成功加入了馬來西亞,但最後因爲國內華人較多,又被踢了出來。
爲此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開啓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尤其是爲了向西方學習而廢除漢語學習英語的這一條,確實讓新加坡在短時間得到了很好地發展。
起碼在和西方人交流的時候可以毫無障礙了。
不過雖然國家層面提出了廢除漢語,但因爲中國曾經出現下南洋的潮流,使得新加坡有74%的人口都是華人,同時也把中文帶到了這裏。
同時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之下,來到這裏的馬來和印度人也開始學習漢語。
因此在考慮到如此之高的人口占比,以及普及程度之後,新加坡于70年代開啓了“講華語運動”,因此漢語依舊流行,直至今日。
其實新加坡流行漢語倒也不奇怪,畢竟74%的人口占比擺在那裏,而華人一般都有著強烈的民族情結,因此漢語流行至今也很合理。
三
而第二個國家馬來西亞則非常有趣。
首先馬來國內的華人人口占比並不高,當年下南洋來到馬來的華人僅占馬來總人口的10%。即便是現在,也只有20%的占比。
但你會發現,如果你去馬來旅遊,當地人對話時不僅全程使用漢語,而且口語甚至要比新加坡還要標准。
是不是非常有趣?馬來曾經不是因爲新加坡的華人占比太高而將其踢出去了嗎?爲什麽後來漢語的普及率會這麽高呢?
其實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因爲馬來是除了中國以外唯一一個具有完整中文教育體系的國家。
換句話說,馬來的小孩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學習中文,一直到大學畢業都一直在進行。
可以說,在馬來普及漢語的力度,要比普及英語的力度大很多。
所以我們看著名歌手梁靜茹,她的漢語並不是後期專門學習的,而是她本身就是這麽說話的。
也正因如此,如果我們去馬來旅遊,根本不用考慮語言溝通的問題。
不過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馬來爲什麽這麽重視華語的教學呢?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別看華人在馬來的占比僅僅只有20%,但華人卻掌控著70%的經濟命脈。
在馬來的十大富豪排行榜中,也基本都是華人的名字。
久而久之,當地也就興起了崇尚並支持中文教育的風潮。而且最爲主要的是,馬來不僅具備完善的中文教育體系,而且一直保持原汁原味的教學理念,這才成就了如今的成績。
不過話說回來,語言其實只是人們用來交流的一種工具,就好比休姆曾說過:“語言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公共事務。”
所以當人們所在的環境需要一種語言的時候,這種語言會自然而然地成爲主流。
區別就在于,這樣的環境需要強大的實力來打造,僅此而已。
參考資料:《語言曆史》、《新加坡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