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出版中心融媒體 作者:鄒維榮 韓阜業 譚 安
探索走開面向社會延攬優秀人才新路
—2018年度全軍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特別報道(上)
編者按 2018年6月全軍統一部署改革後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工作,嚴格按照網上報名、統一考試、面試體檢、政審考察、公示審批等程序組織實施。據了解,這次招考,14萬余人競爭9000多個崗位,平均招考比1∶15,最高的一個崗位招考比1∶754。截至目前,全軍新聘文職人員5700余人已全部到崗工作,開啓了他們軍旅人生的新篇章。
新錄用人員中,高學曆群體、“二次入伍”群體、具有公務員或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經曆的群體等格外引人注目。這標志著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優秀人才獻身國防、爲軍隊建設服務的機制壁壘已徹底打破,標志著我軍人才引進工作的開放性、競爭力大大增強,標志著新的文職人員制度“比較優勢”日益顯現,各類優秀人才競相報考文職人員的生動局面初步形成。
綠色方陣追尋“詩和遠方”
—航天工程大學新招錄“海歸”學子考生一席談
■本報記者 鄒維榮 韓阜業 通訊員 譚 安
“我就是奔著中國航天來的。”春節剛過,記者前來航天工程大學采訪。座談一開始,畢業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生李子揚開門見山地說,去年報考軍隊文職人員時,一看到有航天工程大學的崗位志願,他就馬上辦理了報名手續。
“我知道航天工程大學前身在‘兩彈一星’偉業中誕生,伴隨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壯大。”如今李子揚已順利通過筆試面試等招考程序,成爲航天工程大學航天測控通信系的一名教員。他驕傲地說:“這裏是中國航天人才的搖籃。”
“報考的人非常多。”回憶起當時報考文職人員的場景,李子揚依然滿臉興奮。他說,就因爲考慮了一天,原本挺多的考位一下子變得非常緊張,家在長春的他無奈只能去西安參加考試。
“考試期間長春陰雨連綿,爲了穩妥,我坐了30多個小時的火車奔赴考場。”李子揚說,“真像一名上戰場的戰士。”
其實,對于像李子揚這樣的“海歸”研究生來說,擺在他們面前的路有很多。“2018年畢業時,一家中外合資汽車公司打算聘用我,還承諾爲我解決北京戶口。”李子揚坦言,他並不在意那些,自己是一名鐵骨铮铮的男子漢,理所應當爲國家作些貢獻。
“航天是我國科學發現最活躍、尖端技術最集中、工程實踐最複雜、産業帶動最強勁的領域之一。”李子揚認爲自己的決定務實理性,“緊跟時代、搏擊浪潮才是人生價值所在。”
春節期間,李子揚收到了不少祝福信息,其中一條發自南洋理工大學中國留學生朋友的信息令他非常感動:“我爲你能離國家榮譽如此之近而感到驕傲,我雖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祝你一切安好,祝祖國繁榮昌盛!”
“我姥爺是一名軍人,他告誡我要懂得知恩圖報、飲水思源,一定要學成報國。”畢業于英國倫敦大學的趙雪倩,當年就是帶著家人“學成報國”的叮咛囑托登機飛往英國的。
剛到英國時,趙雪倩參觀了大英博物館。燒制精美的瓷器、斑駁神秘的壁畫、筆墨靈韻的書法……無數件中國文物美到極致,卻令人看著心痛。趙雪倩說:“剛到國外時,一想起中華民族曾經受的浩劫,心裏就特別不是滋味,總會有點擡不起頭的感覺。”
“現在的情況截然不同!”趙雪倩說,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近些年,“中國創造”亮點頻出,大國重器驚豔亮相,不少外國朋友都主動過來打招呼,就因爲自己是中國人。
“走出苦難、實現解放,中國靠的就是一支英雄的人民軍隊。”趙雪倩說,在海外的日子越長,學成報國的心情就越迫切。
2018年7月,還在准備畢業答辯的趙雪倩獲知軍隊招考文職人員的消息,與家人不謀而合:回國報考文職,投身綠色方陣書寫“詩和遠方”。
“作爲一名中國人,我覺得學成報國不需要任何理由,而且也不容任何借口。”趙雪倩去年向學校請假回國參加了文職人員考試,一考完就馬不停蹄地飛回英國,繼續准備研究生畢業答辯。
雖爲女兒身,但有男兒志。趙雪倩說,能成爲一名軍隊文職人員,爲強軍事業作貢獻,感到很驕傲,也很滿足。
春節前,趙雪倩領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資。“第一份工資要全部給父母,意爲盡孝。”趙雪倩說,未來的路上,使命召喚、重任在肩,爲了強軍夢、中國夢,將來可能會忠孝難兩全。當此之時,我一定會做到盡職盡責盡忠。
“我覺得軍隊文職人員有廣闊天地,必將大有作爲。”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生肖雪已經工作3年了。2015年畢業後,她在大連海事大學任教,去年看到軍隊文職人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就萌生了“跳槽”的想法。
“爲什麽不繼續留在大連海事大學工作?”很多人都問肖雪。
“我比較看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不想普普通通過一輩子。”肖雪直言不諱地說,“同樣都是當老師,爲什麽不選擇一個更有發展前景、更有意義的崗位?”
報名考試、選擇志願,當然要提前做功課。當看到航天工程大學的簡介時,肖雪被深深震撼:大學擁有一支以院士領銜、以名師爲骨幹的師資隊伍;承擔國家和軍隊科研項目1000余項,獲國家級和軍隊級教學成果獎50余項、科技成果獎420余項;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擁有航天模擬訓練中心、航天試驗訓練中心、航天測控站等一批重點專業實驗室;走出了180多位共和國將軍……
“這不正是自己追求的人生價值嗎?”肖雪說,要是能在航天工程大學當老師,雖然不能親自奔赴國防一線,但自己的學生可以,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自己也算是國防和軍隊事業的“助攻手”,太有意義了。
面試那天,肖雪和母親一起來到航天工程大學。校園中,“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12個大字讓肖雪感觸頗深。“感覺自己立刻就和國防事業有了聯系,一種家國情懷頓時被激發出來。”肖雪說,母親對自己的選擇也十分贊同。
“報考軍隊文職人員在我們留學生圈子裏是非常時髦的,我的不少‘海歸’朋友都在向我詢問報考的情況。”肖雪說,已經有好幾個朋友約好一起“組團入列”。
激越青春與軍旗同飛揚
—海軍軍醫大學新招錄兩名公務員考生的入職經曆
■本報特約記者 王澤鋒
曾在競爭入崗的行政單位,身處令人羨慕的政府機關,有著穩定舒適的工作崗位……在全軍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中,海軍軍醫大學兩名女文職人員張凡和馮亞平的履曆格外引人注目,因爲她們入職前都從事著被稱爲“鐵飯碗”的職業——國家公務員。
“爲什麽放棄公務員工作,加入軍隊文職人員隊伍?”這是張凡和馮亞平從報考到面試再到入職,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兩個人的成長經曆不同,報考的崗位和專業也各不相同,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上卻出奇一致:爲了圓一個軍旅夢。
出生于甘肅隴南市的張凡,本科就讀于南京工業大學制藥工程專業,由于成績突出,被保送本校研究生,碩士畢業後被列入當年的省級選調生計劃,分配到隴南市武都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工作,進入公務員系統。工作不久後,她又被組織派往隴南山區某村挂職駐村第一書記,定點開展幫扶工作。
“食藥局可是衆所周知的好單位啊”“在本地有這樣一份穩定工作多舒服啊”……在衆多親朋好友的欽佩和祝福中,張凡卻悄然把目光投向了另一片視野——軍隊文職人員。張凡告訴記者,從小最疼她的姑父是一名軍人,常帶她玩耍的表姐也是身著軍裝英姿飒爽,這在年幼的張凡心裏種下了軍人情結。“穿不成軍裝,當文職人員也行。”看到全軍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的消息後,她萌生了報考的念頭。
張凡去年看到文職人員招考的崗位目錄時,真的動了心。在衆多部隊招錄崗位中,張凡一眼就看到海軍軍醫大學的助教崗位。她說,自己最崇拜的人是軍人,最向往的職業是老師。這個崗位的報考條件她完全符合,當一名軍校教員既能圓軍旅夢,也能圓教師夢。
“你是選調生,又有‘村官’代職經曆,是列入局裏的後備幹部人選,在公務員系統可是大有前途啊!”局領導的話,讓已在報考路上的張凡産生了思想交鋒。反複斟酌後,她決定依從初心:海軍軍醫大學招考的這個崗位亦教亦研,十分符合自己的專業特長,也讓自己學了7年的專業大有用武之地。再說,到部隊院校工作,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可以通過走職稱一直評到正高職,職業發展空間較大。
今年1月,張凡以報考崗位筆試、面試第一的成績,順利進入海軍軍醫大學海醫系環境衛生教研室工作。在這所軍校裏,她遇見了同樣離開公務員崗位、加入文職人員隊伍的馮亞平。
出生于山東臨沂市的馮亞平,今年剛滿30歲,從小成長在沂蒙革命老區,內心深處最認同的職業就是軍人。從華東政法學院法學專業碩士畢業後,她經過“省考”統招進入青島市市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在家人看來,能從沂蒙山區走出去,成爲公務員,已是非常了不起。
“身爲革命老區子女,心裏撇不下這份愛軍擁軍的感情,特別希望能用自己所學爲部隊做點事情。”馮亞平的話語真誠而樸實。談及報考文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道:“是爲了能和愛人在一地。”
馮亞平的愛人也來自沂蒙革命老區,現在上海IT行業擔任程序員。這些年,夫妻倆一直分居青島、上海兩地。看到位于上海的海軍軍醫大學招一名法學專業文職人員後,馮亞平動了報考念頭。然而,精通知識産權業務的她,已然是局裏法制科處理産權糾紛的骨幹,前途一片大好。
“不論在公務員系統,還是到部隊,都是爲黨工作。”“以你的業務能力,即使到部隊也會有不錯的發展。”馮亞平所在局裏的不少領導曾是轉業軍人,對她報考部隊文職十分贊同。最終,馮亞平同樣以報考崗位筆試、面試第一的成績,來到海軍軍醫大學工作,在該校與中科院合作成立的轉化醫學院擔任助理研究員,從事轉化醫學成果的專利申請、産權保護等工作。她說:“現在既圓了自己的軍旅夢,和愛人也不再分居兩地,事業還有了一個好平台,我很幸運。”
兩人華麗轉身,逐夢一座軍營。談及未來的發展走向,張凡和馮亞平都信心滿滿。她們表示,雖然離開了公務員系統,但在新的崗位上擁有更加廣闊的前景和機遇。上學期期末,剛到海軍軍醫大學工作數天,她們就見證了這所軍校一舉獲得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驕人成績,並觀看了“感動校園人物”頒獎典禮,爲該校老院士、軍事醫學專家等創下的業績而驚歎。
新學期伊始,兩位新入職的女孩即將赴校外參加崗前培訓。她們說,會分享更多從公務員到文職人員的心路曆程,爲新時代軍隊文職人員隊伍建設注入正能量。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出版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