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賽宗寶
本報北京3月6日電 記者賽宗寶報道:近日,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以來全軍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工作順利結束,經過網上報名、統一考試、面試體檢、政審考察、公示審批等嚴格程序,全軍共新聘文職人員5700余名,目前正依托16所軍隊院校陸續展開崗前培訓。
——學曆層次高。新招錄文職人員中,本科以上的占91%,碩士以上的占34%,其中教學、科研、工程、醫療等主幹專業崗位碩士以上的占44%,畢業于“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等國內重點高校和國外高校的占27%。
——來源多樣化。全國600余名公務員報考,錄取率4%;1.8萬余名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報考,錄取率6%。暢通了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等優秀人才獻身國防、服務軍隊的“綠色通道”,初步形成各類優秀人才競相報考的生動局面。
——成本效益好。堅持人崗相適、人事相宜原則,招考崗位實行嚴格的專業匹配和專業資質要求。新招錄的文職人員中,社會成熟人才占50%,其中具有中級職稱的占12%,大多是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和機關事業單位的業務骨幹,即聘即用有效縮短了適崗時間;轉業幹部和退役大學生士兵有20余名,他們熟悉了解部隊,適應崗位能力強,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
首次招考堅持崗位數量、資格條件、選拔程序、錄用結果“四公開”,自覺接受媒體和公衆監督,做到全程陽光透明,人才選拔公信度高,打造了“軍考”過硬品牌,展現了軍隊選人用人良好形象。
綠色方陣追尋“詩和遠方”
——航天工程大學新招錄“海歸”學子考生一席談
作者:鄒維榮 韓阜業 通訊員 譚 安
“我就是奔著中國航天來的。”春節剛過,記者前來航天工程大學采訪。座談一開始,畢業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生李子揚開門見山地說,去年報考軍隊文職人員時,一看到有航天工程大學的崗位志願,他就馬上辦理了報名手續。
“我知道航天工程大學前身在‘兩彈一星’偉業中誕生,伴隨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壯大。”如今李子揚已順利通過筆試面試等招考程序,成爲航天工程大學航天測控通信系的一名教員。他驕傲地說:“這裏是中國航天人才的搖籃。”
“報考的人非常多。”回憶起當時報考文職人員的場景,李子揚依然滿臉興奮。他說,就因爲考慮了一天,原本挺多的考位一下子變得非常緊張,家在長春的他無奈只能去西安參加考試。
“考試期間長春陰雨連綿,爲了穩妥,我坐了30多個小時的火車奔赴考場。”李子揚說,“真像一名上戰場的戰士。”
其實,對于像李子揚這樣的“海歸”研究生來說,擺在他們面前的路有很多。“2018年畢業時,一家中外合資汽車公司打算聘用我,還承諾爲我解決北京戶口。”李子揚坦言,他並不在意那些,自己是一名鐵骨铮铮的男子漢,理所應當爲國家作些貢獻。
“航天是我國科學發現最活躍、尖端技術最集中、工程實踐最複雜、産業帶動最強勁的領域之一。”李子揚認爲自己的決定務實理性,“緊跟時代、搏擊浪潮才是人生價值所在。”
春節期間,李子揚收到了不少祝福信息,其中一條發自南洋理工大學中國留學生朋友的信息令他非常感動:“我爲你能離國家榮譽如此之近而感到驕傲,我雖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祝你一切安好,祝祖國繁榮昌盛!”
“我姥爺是一名軍人,他告誡我要懂得知恩圖報、飲水思源,一定要學成報國。”畢業于英國某知名大學的趙雪倩,當年就是帶著家人“學成報國”的叮咛囑托登機飛往英國的。
剛到英國時,趙雪倩參觀了大英博物館。燒制精美的瓷器、斑駁神秘的壁畫、筆墨靈韻的書法……無數件中國文物美到極致,卻令人看著心痛。趙雪倩說:“剛到國外時,一想起中華民族曾經受的浩劫,心裏就特別不是滋味。”
“現在的情況截然不同!”趙雪倩說,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近些年,“中國創造”亮點頻出,大國重器驚豔亮相。趙雪倩說,在海外的日子越長,學成報國的心情就越迫切。
2018年7月,還在准備畢業答辯的趙雪倩獲知軍隊招考文職人員的消息,與家人不謀而合:回國報考文職,投身綠色方陣書寫“詩和遠方”。
“作爲一名中國人,我覺得學成報國不需要任何理由,而且也不容任何借口。”趙雪倩去年向學校請假回國參加了文職人員考試,一考完就馬不停蹄地飛回英國,繼續准備研究生畢業答辯。
雖爲女兒身,但有男兒志。趙雪倩說,能成爲一名軍隊文職人員,爲強軍事業作貢獻,感到很驕傲,也很滿足。
“我覺得軍隊文職人員有廣闊天地,必將大有作爲。”2015年肖雪從國外一所重點大學畢業後,在大連海事大學任教,去年看到軍隊文職人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就萌生了“跳槽”的想法。
“爲什麽不繼續留在大連海事大學工作?”很多人都問肖雪。
“我比較看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不想普普通通過一輩子。”肖雪直言不諱地說,“同樣都是當老師,爲什麽不選擇一個更有發展前景、更有意義的崗位?”
報名考試、選擇志願,當然要提前做功課。當看到航天工程大學的簡介時,肖雪被深深震撼:大學擁有一支以院士領銜、以名師爲骨幹的師資隊伍;承擔國家和軍隊科研項目1000余項,獲國家級和軍隊級教學成果獎50余項、科技成果獎420余項;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擁有航天模擬訓練中心、航天試驗訓練中心、航天測控站等一批重點專業實驗室;走出了180多位共和國將軍……
“這不正是自己追求的人生價值嗎?”肖雪說,要是能在航天工程大學當老師,雖然不能親自奔赴國防一線,但自己的學生可以,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自己也算是國防和軍隊事業的“助攻手”,太有意義了。
面試那天,肖雪和母親一起來到航天工程大學。校園中,“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12個大字讓肖雪感觸頗深。“感覺自己立刻就和國防事業有了聯系,一種家國情懷頓時被激發出來。”肖雪說,母親對自己的選擇也十分贊同。
“報考軍隊文職人員在我們留學生圈子裏是非常時髦的,我的不少‘海歸’朋友都在向我詢問報考的情況。”肖雪說,已經有好幾個朋友約好一起“組團入列”。
激越青春與軍旗同飛揚
——海軍軍醫大學新招錄兩名公務員考生的入職經曆
作者:王澤鋒
曾在競爭入崗的行政單位,身處令人羨慕的政府機關,有著穩定舒適的工作崗位……在全軍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中,海軍軍醫大學兩名女文職人員張凡和馮亞平的履曆格外引人注目,因爲她們入職前都從事著被稱爲“鐵飯碗”的職業——國家公務員。
“爲什麽放棄公務員工作,加入軍隊文職人員隊伍?”這是張凡和馮亞平從報考到面試再到入職,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兩個人的成長經曆不同,報考的崗位和專業也各不相同,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上卻出奇一致:爲了圓一個軍旅夢。
出生于甘肅隴南市的張凡,本科就讀于南京工業大學制藥工程專業,由于成績突出,被保送本校研究生,碩士畢業後被列入當年的省級選調生計劃,分配到隴南市武都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工作,進入公務員系統。工作不久後,她又被組織派往隴南山區某村挂職駐村第一書記,定點開展幫扶工作。
“食藥局可是衆所周知的好單位啊”“在本地有這樣一份穩定工作多舒服啊”……在衆多親朋好友的欽佩和祝福中,張凡卻悄然把目光投向了另一片視野——軍隊文職人員。張凡告訴記者,從小最疼她的姑父是一名軍人,常帶她玩耍的表姐也是身著軍裝英姿飒爽,這在年幼的張凡心裏種下了軍人情結。“穿不成軍裝,當文職人員也行。”看到全軍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的消息後,她萌生了報考的念頭。
張凡去年看到文職人員招考的崗位目錄時,真的動了心。在衆多部隊招錄崗位中,張凡一眼就看到海軍軍醫大學的助教崗位。她說,自己最崇拜的人是軍人,最向往的職業是老師。這個崗位的報考條件她完全符合,當一名軍校教員既能圓軍旅夢,也能圓教師夢。
“你是選調生,又有‘村官’代職經曆,是列入局裏的後備幹部人選,在公務員系統可是大有前途啊!”局領導的話,讓已在報考路上的張凡産生了思想交鋒。反複斟酌後,她決定依從初心:海軍軍醫大學招考的這個崗位亦教亦研,十分符合自己的專業特長,也讓自己學了7年的專業大有用武之地。再說,到部隊院校工作,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可以通過走職稱一直評到正高職,職業發展空間較大。
今年1月,張凡以報考崗位筆試、面試第一的成績,順利進入海軍軍醫大學海醫系環境衛生教研室工作。在這所軍校裏,她遇見了同樣離開公務員崗位、加入文職人員隊伍的馮亞平。
出生于山東臨沂市的馮亞平,今年剛滿30歲,從小成長在沂蒙革命老區,內心深處最認同的職業就是軍人。從華東政法學院法學專業碩士畢業後,她經過“省考”統招進入青島市市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在家人看來,能從沂蒙山區走出去,成爲公務員,已是非常了不起。
“身爲革命老區子女,心裏撇不下這份愛軍擁軍的感情,特別希望能用自己所學爲部隊做點事情。”馮亞平的話語真誠而樸實。談及報考文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道:“是爲了能和愛人在一地。”
馮亞平的愛人也來自沂蒙革命老區,現在上海IT行業擔任程序員。這些年,夫妻倆一直分居青島、上海兩地。看到位于上海的海軍軍醫大學招一名法學專業文職人員後,馮亞平動了報考念頭。然而,精通知識産權業務的她,已然是局裏法制科處理産權糾紛的骨幹,前途一片大好。
“不論在公務員系統,還是到部隊,都是爲黨工作。”“以你的業務能力,即使到部隊也會有不錯的發展。”馮亞平所在局裏的不少領導曾是轉業軍人,對她報考部隊文職十分贊同。最終,馮亞平同樣以報考崗位筆試、面試第一的成績,來到海軍軍醫大學工作,在該校與中科院合作成立的轉化醫學院擔任助理研究員,從事轉化醫學成果的專利申請、産權保護等工作。她說:“現在既圓了自己的軍旅夢,和愛人也不再分居兩地,事業還有了一個好平台,我很幸運。”
兩人華麗轉身,逐夢一座軍營。談及未來的發展走向,張凡和馮亞平都信心滿滿。她們表示,雖然離開了公務員系統,但在新的崗位上擁有更加廣闊的前景和機遇。上學期期末,剛到海軍軍醫大學工作數天,她們就見證了這所軍校一舉獲得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驕人成績,並觀看了“感動校園人物”頒獎典禮,爲該校老院士、軍事醫學專家等創下的業績而驚歎。
新學期伊始,兩位新入職的女孩即將赴校外參加崗前培訓。她們說,會分享更多從公務員到文職人員的心路曆程,爲新時代軍隊文職人員隊伍建設注入正能量。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孫宗政
伴隨著改革強軍的铿锵步伐,全軍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批懷揣報國志、強軍夢的有志青年,一支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嶄新隊伍,已在火熱的軍營競相上崗、精彩亮相。他們中,有知名院校博士“頭銜”的高端人才,有取得“真經”的優秀“海歸”,也有捧著“鐵飯碗”的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精英,還有“二次”投身強軍事業的退役官兵,爲實現強軍興軍宏偉目標,注入了新鮮血液,增添了發展活力。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工作,因報考人數之多、社會關注程度之高,一度成爲網絡熱搜。究其原因,既得益于軍事職業的社會認同感越來越強,也得益于軍隊引才惜才、求賢若渴的力度之大、舉措之實,還得益于文職人員崗位待遇保障和管理機制的比較優勢。改革後首次公開招考證明,軍隊文職人員招考既是延攬社會優秀人才的真招良策,也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創新實踐,只要抛出真誠熱情的“橄榄枝”,就能産生群賢畢至的“神奇效應”。
視野有多寬,世界就有多大。延攬社會優秀人才爲軍隊建設服務,就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文職人員作爲軍隊新興人才方陣,對識才選才的標准更高,要求我們必須拓寬眼界視野,打破體制機制壁壘,消除軍地二元界限,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氣魄、更加自主靈活的方式,放眼四海彙集衆智、廣納英才,把最優秀的“千裏馬”“金鳳凰”集聚到強軍旗幟下,讓更多智慧力量在強軍興軍偉大征程上充分湧流。
人才靠等是等不來的。古有燕昭王築黃金台招賢、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的美談,也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悲歎。在當今全社會人才爭奪戰中,唯有耳聰目明、突出重點、主動出擊,才能搶占識才引才先機,有效激發優秀人才“從軍”熱潮。這就啓示我們,一定要把招考宣傳引才工作做精准做精細做深入,精心制作招考宣傳方案,用好主流媒體宣傳平台,組織力量盯著“潛力股”和“好苗子”做工作,把延攬人才的重點放在高學曆人才、“海歸”人才、企業優秀科技人才、特殊專業人才以及具有軍地豐富經驗的管理精英等各類人才群體上。
“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鏡至明而醜者無怒。”招考延攬優秀人才,最重要的是做到公平公正、陽光透明,打造“軍考”的“金字招牌”,樹立軍隊選人的良好形象。要精心組織招考工作,規範招考程序,量化招考標准,配強考務人員,實施督導問責。要走實招考環節步驟,突出抓好崗位計劃、資格審查、體檢面試和政治考核4條“硬杠杠”,立起“高門檻”、把住“入口關”。要實行全程監控監督,嚴格落實標准條件、組織流程、錄取成績等“七公開”,有效防止和杜絕人爲幹擾,確保把有真才實學的教學名師、學術精英、科研尖兵、管理骨幹選出來,加快重塑文職人員隊伍新形象、新風貌、新品牌。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建設一支高素質新型文職人員隊伍,既是強軍事業的強力呼喚,也是軍隊改革的必然要求。應該看到,文職人員隊伍建設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既需要有良好的引才機制,更需要有良好的才盡其用的環境,如何把他們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是一個時代性課題。我們也堅信,文職人員這支新銳力量的舞台必將越來越寬廣,一定能夠在強軍征程中披荊斬棘、挺立潮頭、擔綱重任,勇攀強軍興軍的時代“珠峰”。
(作者單位:陸軍政治工作部兵員和文職人員局)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