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蔡英文(台媒)
新華社台北11月7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台灣當局“主計處”上周公布,第三季經濟增長率概估爲2.91%,優于預測值,“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當局領導人、行政機構負責人據此宣揚“執政有成”,連日來引發島內輿論質疑。有台灣主流媒體直言:“在台灣經濟明顯處于困局、轉型困頓之際,執政者這種自吹自擂的說法,令人錯愕。”
《工商時報》1日刊載“新聞分析”後又于6日播發社論,痛陳當局所公布經濟增長率的邏輯盲點。該報分析指出,經濟增長率取決于消費、投資及貿易順差等的表現。台灣第三季度民間消費增長1.96%,低于預測的2.45%,出口、投資也都表現不佳。這種情況下,GDP還上修,唯一誘因就是進口變差。第三季度台灣進口衰退3.2%,比預期少了近百億元新台幣。疲弱的進口推升貿易順差,進而促成經濟增長率上修。
這篇社論由此提出:“進口疲弱是好事嗎?當然不是,它通常是反映消費轉淡、投資不振或生産停滯,自非好事,但如今竟成了經濟成長上修的功臣,此一現象曆來少有。”文章說,把經濟成長上修歸功于進口疲弱,在數學上說得通,在經濟意義上卻不容易自圓其說。以如此薄弱的論述來上修經濟增長率,“適足以給外界無限的政治聯想,對統計公信力豈能無傷”?
《聯合報》5日發表題爲《台灣經濟真的重回“四小龍第一”?》的社論說,當與其他國家及地區橫向比較經濟表現時,必須根據中長期綜合表現才比較准確。諷刺的是,就這點而言,台灣落居“四小龍之末”。僅以蔡英文執政的2016至2018年平均增長率看,香港3%,韓國2.9%,新加坡3.0%,台灣2.3%。更重要的是,一般跨國家及地區比較還以人均GDP作爲指標。“四小龍”排行榜上,原居末位的韓國2003年即超過台灣,10多年來台灣一直“吊車尾”。蔡英文不顧這些事實,僅憑近兩季增長率自稱“第一名”,除了可笑,亦複可悲。
“東森新聞雲”10月29日至11月3日進行了一次關于經濟成長與民衆感受的民調,回收有效樣本3263份。結果顯示,一般民衆對“台灣經濟現況”的看法,66.9%認爲不好,28.8%認爲好;對“民衆所得是否跟得上經濟成長”,68.5%答案爲“否”,26.8%答案爲“是”;對“所得是否跟著經濟成長而增加”,37.1%選擇“非常不認同”,31.4%“有點不認同”,僅7.0%“非常認同”。
台灣省商業會顧問戴肇洋近日投書媒體說,當局執政團隊認爲提出的數據頗爲亮麗,但從庶民反應觀察,卻又毫無感受,甚至陷入茫然。探究其症結,乃是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思維下,部分官員很自然地選擇報喜不報憂,將作爲調整政策依據的“數據管理”變成了“管理數據”。
“在經濟成長幅度不如全球平均時,將其解讀爲近年以來表現最佳;在景氣持續低迷燈號難以重現溫熱時,將其解讀爲股市萬點期間持續最久;在民間投資實際到位金額陷入停滯時,將其解讀爲招商承諾金額超越以往水准;在外資頻繁進出資本市場時,將其解讀爲來台投資意願熱絡。”戴肇洋痛陳,以“管理數據”思維解讀,雖讓各項經濟指標表現亮麗,卻讓社會各界難以共鳴,甚至導致過去夙夜匪懈、勵精圖治所建立的台灣經濟競爭優勢,在無形中喪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