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有一條鐵路被稱爲死亡鐵路,也被稱爲地球上最“恐怖”的鐵路,這條鐵路用10萬條人命堆成,每根鐵軌下38副白骨。這就是泰緬鐵路。
泰緬鐵路修建背景
泰緬鐵路,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修建的泰國通往緬甸的陸路補給通道,1942年初,日軍侵犯緬甸,並取得了這塊英國殖民地的實際控制權,占領面對之後,日軍不僅可以切斷盟軍對中國的補給線,也可以從那裏掠奪大量礦産、木材等資源。
但如果需要對緬甸西部的軍隊進行補給,因爲陸路很難通行,日軍必須走海路,繞過馬來半島,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安達曼海,才可以到達緬甸西部。
這條海路的距離超過3200公裏,且不太安全,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海上通道越來越危險,美國的潛艇時常襲擊西太平洋地區的日軍船只,所以日軍爲了規避海上風險,也爲了縮短補給的時間,就決定修建連接泰國曼谷和緬甸仰光的鐵路,泰緬鐵路由此而來。
當時日本只能湊出1萬名士兵來修建這條長長約415公裏的鐵路,另外這條鐵路要越過緬泰邊界德林達依山脈的山口——三塔山口以及湄公河的河谷地帶,這兩個地方的修建難度非常巨大。早在1885年,英國就對這條鐵路的路線進行過勘察,但是由于修建難度實在太大,英國人就放棄了。
所以如果1萬士兵來修建,按照速度,這需要十幾年的時間,爲此,日本想到用戰俘和勞工來修建鐵路。
泰緬鐵路:白骨鋪就的地獄
日本軍隊在當年征集了6萬多名盟軍戰俘和約30萬東南亞勞工。鐵路線被分爲三段,從泰緬兩側同時施工。在新加坡的戰俘和勞工通過火車被運至泰國:戰俘一般是30人被塞在一個8米長的貨運車廂,4天的路程沒有人能躺下睡覺,有時甚至40個小時吃不上一頓飯;勞工的待遇更慘,經常是七八十人擠在一個籠子似的車廂內,許多人還沒到達目的地已經咽氣。而在爪哇和馬來亞等地的戰俘和勞工,則是走水路到達泰國或緬甸,他們乘坐的狹小船艙被稱作“地獄之船”,裏面架滿隔板,每層之間高度不足1米,連腰都直不起來,而海上顛簸和盟軍誤炸,更讓許多人命喪大海。
然而到了鐵路施工現場,更是生不如死,從泰緬鐵路動工那天起,日軍就逼著他們每天幹十五六小時的活,全年沒有一天休息,他們也沒有任何機器幫助,所能使用到的工具只有鐵鍬、鏟子和鐵錘。鐵軌、枕木全靠戰俘和勞工來擡,這些人每天都要工作20個小時,這已經超出了人類體能承受的極限。
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深藏于峰巒疊嶂之間的“地獄之火通道”。這段由澳大利亞和英國戰俘修建的鐵路,雖然只有600米長,卻是“死亡鐵路”修建過程中難度最大的一段。鐵路通過的山谷是由盟軍戰俘用釺子和錘頭硬生生開鑿,再加上火藥爆破而成的,縱深分爲8米和25米兩種。爲了趕工期,盟軍戰俘和亞洲各國勞工被迫日以繼夜地施工。夜幕降臨,戰俘借著火把和油燈開山劈石,昏暗的火光與人影閃爍交織,仿佛地獄鬼影一般,這就是“地獄之火”的由來。
泰緬鐵路經過之處多是一片荒無人煙的山區,氣候炎熱、瘴氣籠罩。日軍用刺刀逼迫戰俘和勞工日夜施工,只要稍有不從,就會遭到棍子暴打,有時更是無緣無故地暴打虐待戰俘,忍受著非人的虐待,糧食和飲水卻供應不上,爲了填飽肚子,他們連路邊的野草都吃,逮到老鼠就生吞活剝,日本兵吃剩的肉骨頭,那都是美味佳肴。因此工地出現了各種的傳染病(如霍亂、瘧疾及痢疾)。大批戰俘和勞工死在工地和路旁。一整個工地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炎熱、季風、暴雨、蚊蟲肆虐、疾病蔓延再加上高強度的勞動和無情體罰,幾乎吞噬了所有修建鐵路的戰俘勞工,根據統計德軍戰俘監獄的死亡率爲1%,日軍戰俘監獄的死亡率爲40%,而泰緬鐵路的日軍監獄,死亡率高達90%
約1.6萬盟軍戰俘和9萬東南亞勞工爲修築鐵路獻出性命。可以說,每根鐵軌下38副白骨,死亡鐵路之名由此而來,因爲死的人太多,日軍直接攢一卡車死人/病人,拖到工地旁邊的懸崖、山溝往裏面一倒就完事了。
竣工之後,大部分戰俘被轉到日本本土,這些幸存者不但生活惡劣,還不時遭到盟軍空襲。
這條“死亡鐵路”與南京大屠殺和巴丹死亡行軍被稱爲二戰期間日軍在遠東犯下的三大暴行。在抗戰勝利後,盟軍在鐵路兩邊挖出大量的屍體。
總結
如今的泰緬鐵路,那條沿著“死亡鐵路”開辟出來的步行道,默默地向世人痛訴著那段不堪回首的悲慘記憶。當然,這段被所有人銘記的曆史,卻從日本的曆史上被抹除。
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不能忘記曆史,銘記不是爲了助長仇恨,只有銘記曆史我們才不會忘記來時的路,才能明白現在的一切來之不易,銘記曆史也是爲了激勵我們,不要前行,不斷爲了中華民族複興而努力,只有中華民族屹立于東方之巅,我們才不會經曆這樣的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