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華僑報德善堂中文志願者協助中國駐泰使館開展“春苗行動”。受訪者供圖
近日,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放榜”,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吸引群衆廣泛參與、弘揚優秀文化的項目將綿長的嶺南文脈徐徐展開。汕頭市潮陽區民間信俗(大峰信俗)入選名錄。
如今,徜徉在紀念大峰祖師的和平報德古堂,這座由各種嵌瓷、木雕等傳統工藝打造成的精美潮汕民居院落中發迹的潮汕慈善文化,已被遠隔重洋的海外潮人發揚光大……
●南方日報記者 吳利婷
淵源▶▷可追溯至宋大峰祖師
日前,汕頭大學文學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出版了《藍十春秋:新加坡潮人善堂考》一書,並就推動潮汕善堂文化(“大峰信俗”)逐級申遺,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展開探討。
元朝徐來撰寫的《報德堂碑記》、明朝隆慶年間的《潮陽縣志》、清朝的《潮州府志》等都有關于大峰祖師事迹的記載。大峰祖師,相傳爲北宋年間著名高僧,真名宋大峰,俗姓林,名靈噩,字通叟。《祖師紀錄碑》中寫道:“宋大峰祖師,閩人,爲宣和時高僧……勸喻潮人造橋、修路、施棺、殡殓、救人、贈藥、赈災、恤困等善舉,畢生不倦,開化潮人不少……各縣遂風起雲湧,奉祖師神像,力行善舉。”
北宋宣和二年,大峰祖師從福建遊曆至廣東,來到潮陽縣蚝坪(今和平鎮)。正逢旱災和瘟疫,大峰祖師便在獅尾石(今大峰石)設壇,施醫贈藥,收屍埋骨。據《(光緒)潮陽縣志》,練江當時寬闊湍急,每遇風浪經常發生翻船事故。大峰祖師見此,發願造橋,他構思建橋的方案、募捐籌款,之後攜善款從福建運回造橋所需物料。當橋體建成了16孔時,大峰祖師因操勞過度與世長辭,圓寂時享年88歲。鄉貢元蔡諄繼承其遺志,捐資續建東西枕橋兩孔,全橋三十余丈,終告完工。
當時,大峰祖師樂善好施的行爲深受當地人感念,人們將他供奉起來,逐漸形成了大峰信俗。從泰國華僑捐資興建的大峰紀念館,穿過“南疆一峰”的石牌坊,有被譽爲“粵東第一大亭”的大峰祖師亭。再向上,便是大峰祖師墓。每每遇到祖師誕辰、春祭大典和盂蘭勝會等重要日子,這裏便人頭攢動、香火不斷。據悉,清朝至民國,由大峰祖師影響而興起的汕頭市存心善堂,已成爲當時南方聲望最著的慈善機構。
以上提及的善堂,興盛于明清時期,是潮汕地區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民間慈善機構,主要開展施醫贈藥、施殓施棺、救貧濟困、養老育嬰、發埋孤骨、敬惜紙字及興辦義學等工作。
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汕頭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景熙教授告訴記者,目前潮汕地區和海外潮人社會的善堂文化傳統可追溯至宋大峰祖師,大峰祖師的信仰組織可被認爲是潮汕善堂的主流體系。
“有海水處就有華僑,有華僑處就有潮人。”汕頭是著名的僑鄉,海外華僑華人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跟隨潮汕人“下南洋”的進程,善堂文化逐漸流傳至海外。
“海外潮人社會中的慈善團體除了以善堂爲名的團體外,還有其他的潮人慈善團體。以泰國爲例,除以華僑報德善堂爲首的善堂外,還有德教會、蓬萊逍閣、明壇三類,每類在泰國都有較多基層單位,由此組成全國性總會。盡管名稱不同,但是潮人慈善團體大多崇祀宋大峰祖師,這一點和以善堂爲名的潮人慈善團體存在很大的共性。”陳景熙教授說。
學者林悟殊在《潮汕善堂文化及其初入泰國考略》一文中通過對泰國華僑報德善堂和汕頭存心善堂的比較考察,說明泰國當今的善堂文化乃源于潮汕地區,並通過研究泰國華僑報德善堂支持家鄉善堂開展赈災活動,說明潮汕善堂文化入泰成功。
流傳▶▷衍生出舉世聞名慈善機構
潮汕有句俗語:“生有二哥豐、死有大峰公”,意爲人在生死之時皆有依靠。據了解,其中,二哥豐指的是鄭智勇,生于泰國,原籍廣東潮安縣。19世紀下半葉,鄭智勇依靠經商,成爲當時泰國首富和華僑社會最有權威的人。雖身居泰國,但他卻在家鄉潮汕留下了諸多善舉。
1910年,鄭智勇等12人共同于曼谷建設大峰祖師廟,名爲“報德堂”,1936年,改稱爲“暹羅華僑報德善堂”。“下南洋”的人們初到異國,首先就是找僑團,遇到困難如窮困、生病等經常都是由善堂出手相助。因此,善堂早期施行的善事便是施藥、收斂無名屍首。1937年,泰國華僑報德善堂正式注冊爲慈善機構,蟻光炎擔任董事長,其後不久,鄭午樓繼任爲善堂董事長。
《鄭午樓傳》中記載,“鄭午樓從23歲擔任泰國華僑報德善堂董事長起,便承襲了大峰祖師的衣缽。”半個世紀以來,善堂的工作在鄭午樓的領導之下,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爲泰國規模最大的一個民辦慈善機構,善舉遍及救災、恤孤、醫療、教育和社會福利各個方面。
1991年8月,一聲汽笛長鳴,滿載2萬包救災大米及泰國僑胞情誼的上海錦江公司通河運輪徐徐駛離曼谷孔堤碼頭開往中國,岸上數百名僑胞頻頻揮手,爲它送行。那時,潮汕等地發生水災。78歲高齡的鄭午樓率團慰問。
在臨行前的救災物資點交儀式上,鄭午樓在致辭中講道:“報德善堂也好,僑聯救災機構也好,過去做善事主要在泰國內,這一次把善事做到中國去,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慈善第一次出國。你要說它是回鄉也可以,因爲我們的體內多數具有炎黃血統。”
同年8月23日,鄭午樓受泰國紅十字會委托,將泰國各界捐贈的另外2萬包大米清單交給中國紅十字會。據不完全統計,泰僑當時已捐贈款物折合人民幣3000多萬元,居世界各國華人社會捐贈之首。爲災區人民重建家園送去了信心。他說:“泰國是我們的‘婆家’,中國是我們的‘娘家’,我們對‘娘家’中國一份深厚的感情是無法割舍的。”
據《鄭午樓傳》,1991年8月25日,泰國聯合救災慰問團飛抵汕頭,舉行了鄭午樓團長向汕頭移交2萬包赈米的儀式。第二天,慰問團分配各位團員至各縣災區慰問,許多團員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心情格外激動,鄭午樓則前往潮陽縣災區慰問,同時赴和平鎮瞻仰大峰祖師的墓苑。
從和平報德古堂,衍生出泰國華僑報德善堂這樣舉世聞名的慈善大機構,是大峰祖師倡導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爲人類社會共同需要最好的注腳。而令人欣慰的是,大峰精神在泰國社會開枝散葉後繼而回饋中國。據潮汕曆史文化研究中心編著的《海外潮人的慈善業績》記載,海外潮人曾在潮汕曆次風災、嚴重水災、家鄉糧荒之時赈濟祖國,多次在故鄉施行捐建醫院、修橋造路等善舉。據統計,潮汕各縣崇奉大峰祖師的善堂機構已發展到100多個。
彌新▶▷善堂文化凝聚海外華人
據泰國華僑報德善堂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該善堂成立至今已有112年的曆史。經過百年發展完善,如今,其下屬實體包括華僑醫院、流動醫療隊和華僑中醫院、華僑崇聖大學等,形成了一整套消防、醫療、急救系統,造福無數泰國民衆,受到泰國華僑上下高度肯定認可。報德善堂針對社會上的特大事故給予幫助,並基于傳統定時定期舉行布施活動,讓許多身處困境中的民衆得到幫助。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因被報德善堂的善舉感動,紛紛爲華僑報德善堂捐贈各種物資,使之得以一步步擴大。
新的時代背景下,特別是華僑醫院建立以來,善堂從“恤死”到“救生”擴展理念。華僑崇聖大學也在傳播中華文化、培養專業人才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自德爾塔(Delta)新冠變種毒株在泰國擴散以來,在大家翹首以盼疫苗之際,中國“春苗行動”在泰國正式展開,祖國爲生活在泰國的同胞送來了科興疫苗,每日都有數百名旅泰的中國公民順利完成疫苗接種。
據悉,爲幫助同胞們在接種過程中溝通順暢,幫助醫護人員開展工作,助力“春苗行動”在泰國順利進行,泰國華僑報德善堂中文志願者在挽叻醫院和威穆特醫院接種點,每天都安排多位志願者,准時在醫院值班,爲同胞提供維持秩序、中泰文翻譯、解答疑難問題等服務。
疫情防控形勢之下,唯有全球人民齊聚一心,方能共同戰勝疫情。作爲一個曆史悠久的慈善機構,華僑報德善堂在泰國社會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現任泰國華僑報德善堂董事長鄭偉昌(已故鄭午樓博士的後人)領導員工主動肩負起收殓因新冠肺病逝世者的遺體工作,與4000多名志願者一同直面疫情,共克難關。
據介紹,爲紀念報德善堂成立110周年,報德善堂董事長鄭偉昌博士率諸董事決定特撥款1100萬泰铢購買醫療儀器,支援泰國缺乏醫療器材的醫院,以便及時搶救病人。
鄭偉昌認爲,難能可貴的是,華僑報德善堂赈濟社會從不分地域、宗教、種族。談及父輩慈善事業對自己的影響和啓發,他表示,歲月是面鏡子,映照著每一個人的輝煌和燦爛,也紀錄著時間長河中事物的發展,曆屆董事前赴後繼,奮發創善舉,濟世爲懷,始終秉承宋大峰祖師意旨,致力于發揚慈善事業。我們將繼往開來,將華僑報德善堂的優良傳統不斷發揚壯大。
善堂文化在泰國曆經本土化洗禮,依然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慈善與信仰將海外華人凝聚在一起,成爲其漂流在外時心靈停泊的港灣。如今,走出潮汕的善堂文化,正日益成爲聯系全球華僑華人緊密的精神紐帶,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