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界巨擘連瀛洲,14歲從潮汕老家來到新加坡,身上僅有50分港幣,一卷草席,一身汗衫、短褲和一套換洗衣服,從零開始,奮鬥一生,終成新加坡銀行業、酒店業的財經巨擘。
少年時的連瀛洲,雖然沒有受過太多教育,但就是這位遠渡重洋的知名潮商,對後來發展的新加坡教育工作上,卻是功不可沒!
當年的潮汕大布村童,成就一代星洲華社領袖、銀行家
義安理工學院“連瀛洲紀念廊”
說起連瀛洲,人們總是把他與新加坡最大的銀行大華銀行創始人聯系在一起,可這遠遠不足以囊括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
連瀛洲不僅是金融巨擎,還是星洲華社領袖,1940年,他當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時,年僅36歲。今天,一提起新加坡教育發展曆程,就應該記住“連瀛洲”這三個字;追尋郁達夫、林語堂等文化名匠在星洲的過去,也要聯想到“連瀛洲”這三個字;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民主進程及曆史上公民權的爭取,也離不開“連瀛洲”這三個字。
2004年8月,連瀛洲以98歲高齡辭世,可十余年過去了,人們仍不忘這位終身慈善爲懷、助人爲樂的華人企業家的心志:“我必須不斷有所建樹,留下點成績,讓後人知道我曾在這世界盡力,做過好事。”
汕頭潮南大布鄉“文掌祖祠”
連瀛洲,祖籍汕頭潮南區司馬浦鎮大布鄉,于1906年在大布故裏出生。
大布鄉,是全國最集中的連氏聚集地之一,這裏連氏有3萬多人。在連瀛洲的祖地大布,有一座連氏文掌祖祠。去年11月,這裏舉辦了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爲汕頭市大布鄉“文掌祖祠”題匾揭幕儀式。連戰題寫兩副匾額:分別是“連氏文掌祖祠”、“祖德綿長”。
大布連氏,發源于福建莆田,系“莆田世澤”支脈。連姓在中國是個小姓,據上一次普查的統計數據,全國約有57萬人,其中屬廣東潮南的連氏人數最多。
據清光緒甲申《潮陽縣志》載:“望族造屋廬,必建立家廟,尤加壯麗”; 連氏文掌祖祠建于1929年,事實上,大布鄉的連氏宗祠多達30余座,比如供奉“金浩公”、“公羲公”等遠祖的大布連氏大宗祠,長房、二房、三房、四房宗祠等等。一個地方,祖祠如此之多,也從一個側面印證其後代人丁興旺。
爲了緊密聯系家族成員,連瀛洲家族在美國紐約教書的第三代家族成員連宜明,在網上創辦了“連氏博客”,每一個家族成員都能夠把自己最新的資料挂到網上去。比如誰要結婚,誰生病,又有誰已懷孕、誰已生子,誰上大學等,都可以在博客上面了解。
大華銀行創始人連瀛洲年輕時的照片
連瀛洲出生在潮陽(今潮南區)大布鄉一個書香之家,一個世紀前,12歲時,他從家鄉潮汕先是到香港,1920年,14歲的連瀛洲身著短褲汗衫,與叔叔共用一張草席,睡在人滿爲患的輪船甲板上,漂洋過海下南洋。
當初,連瀛洲到達新加坡時,懷揣著50分港幣,還有父親的叮咛和囑咐,加上一身換洗衣服,這便是他全部的家當。因命中缺水,父親給他取了一個“瀛洲”的名字,也許,冥冥之中,連瀛洲注定要與一方潤澤的地方——新加坡結緣。
當時,人們萬萬沒有想到,這位從潮汕南來的14歲大布村童,憑借膽識、勤奮和敏銳的商業眼光,後來在南洋這片熱土上創出一片天。他不僅是商界巨子、金融巨擎,生前也爲新加坡的外交作出很大的貢獻,並曾于1966年出任新加坡駐馬來西亞最高專員。
這名已故著名銀行家及商界領袖,對教育事業有一片熱忱的心。他在自傳中寫道:“教育乃國與家之千秋大業,我既然年少離開中國時,沒有機會讀書,如果能幫助他人完成學業,我自然義不容辭。”連瀛洲畢生中,發揚“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崇高精神,他從22歲起,就撥出其部分收入支持教育事業,並于1980年設立連氏基金,以48%連瀛洲私人有限公司的資産來支援教育事業。
連瀛洲孫子、連氏基金主席連宗誠(左3)與柳傳志(右3)
2007年,爲了傳承連瀛洲精神遺産,南洋理工大學和連氏基金聯合設立“連瀛洲紀念獎學金”。至去年止這10年間,紀念獎學金計劃已經培養了86名學者,其中58人來自新加坡,有28人來自中國。此外,還有五名中國人成爲連氏傑出訪問學者:他們分別是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財政部前部長項懷誠、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博士、聯想集團的創始人柳傳志,還有國資委前主任李榮融。
連瀛洲生前在新加坡有相當的地位和榮譽,與國父李光耀關系密切,曾擔任過新加坡駐馬來西亞最高專員、市政府議員、戰稅委員會委員、保良局委員等要職。
1965年底,連瀛洲榮獲泰皇禦賜“高級皇冠”勳章,1981年,他又獲得著名的美國成就學院頒發的“金盤獎”,當時,頒獎詞撰寫:“連瀛洲先生是有成就人士的翹楚,是許多位經營大企業而又出類拔萃的人士代表。”1992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授予連瀛洲“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上世紀初的新加坡
踏上新加坡土地的四年前,父母已先後過世,小小年紀的連瀛洲來異國討生活,就得靠“膠己人”,這是潮州話,自己人的意思,連瀛洲最初也只會講潮州話。
循著鄉音而去,是滿滿的鄉情。一時無處棲身的他,到堂叔家暫住一晚。連瀛洲後來回憶,堂叔家是一處用木頭、樹皮、棕榈樹葉搭起來的南洋傳統“亞答”屋,當時,連瀛洲與叔叔把草席鋪在地板睡,主人用不錯的食物來招待他們。他說,在自己一無所有的時候,是當地潮汕老鄉幫助了他,事業有成,自然而然要報恩。
南洋的氣候,讓連瀛洲一時難以適應,每天清晨不到6點就會爬起來沐浴,當時,他已在“建泰”船務雜貨店當一名員工。別人還在偷懶睡覺時,他不用老板指示,自覺忙著打掃衛生,到上船送貨;很快,連瀛洲從雇員中脫穎而出,深受建泰老板鄭雨生的賞識和重用。薪水漲了,職位連年得以提拔。
打工期間,連瀛洲廣交朋友,也多方學習英語和貿易知識;19歲那年,他又到潮陽會館幫忙華人社區的事務,也接觸了華社及當地商業組織等一些基層人士,爲日後自主創業打下不錯的商業人脈及社會關系基礎。不到5年,他從一名小雜工成爲經理助理,後因與經理在經營方式上意見相左,20歲時,連瀛洲離開了“建泰”。
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的連瀛洲圖書館
1927年,連瀛洲開始獨立創業,開了一家船務雜貨店,第二年,也就是1928年,22歲的連瀛洲與朋友合夥,創辦華興有限公司。起名“華興”,帶有中華興旺之寓意。華興主要從事進出口貿易,兼營船務,當時,馬來西亞英國殖民地三軍的日常所需糧食,均由華興負責供應。
二戰期間,他曾與一批僑領在陪都重慶創辦了華僑聯合銀行。戰後,也就是1946年,連瀛洲在新加坡創辦了華聯銀行,系連瀛洲與馬來西亞華商發起聯合創辦的,不過,這家銀行直到1949年才正式開業。1986年,當時的華聯銀行集團總部的華聯銀行中心大廈建成,樓高280米,系亞洲第一高樓。而集團旗下的文華大酒店,曾被譽爲“世界最堂皇雄偉的旅館”之一。
大華銀行集團榮譽主席黃祖耀(右3)
憑著質量和價格的雙重優勢,連瀛洲旗下的華興生意也越做越大,除了爲新加坡各大酒店供貨,還在馬來亞等其他地區開設了分店。在華興公司成立十周年喬遷新址之時,連瀛洲已成爲了潮州會館主席,後來,他又以新加坡雜貨與酒業協會會長身份參與中華總商會,並于1941年被選爲中華總商會最年輕的會長。
華聯銀行初期的董事名單中,不少是新加坡商界翹首,比如胡文虎、林連登等,創辦時,首任董事主席是陳錫光。後來,由連瀛洲控制的華興,持有這家銀行的24.19%股權,系第一大股東。起初,業內對華聯銀行並不看好,甚至以爲連瀛洲可能連本錢也收不回來。可到開業第三年底,就實現5%的分紅,可成績斐然的總經理連瀛洲,卻不拿工資,房間也不開空調,開銷可以用“吝啬”來形容。
連瀛洲的開拓進取,讓家族企業版圖步步擴大,業務領域涵蓋金融、房地産、投資控股、報業、以及貿易等,華聯銀行集團除華聯銀行之外,還控制4家主要的大馬上市公司:“聯華企業”、“華聯信托”、“華聯證券”和麗嘉酒店,這家跨國集團旗下控制的子公司多達60余家。上世紀80年代,連瀛洲家族事業進入中國內地,除華聯銀行在北京、深圳設立辦事處外,還創辦上海錦江文華酒店、汕頭君華大酒店等。
2001年,華聯銀行與大華銀行兩家合並,而大華銀行已跻身新加坡第一大銀行。如今,執掌大華銀行的是大華銀行集團榮譽主席黃祖耀家族,其祖籍是福建金門。
傳承恒久遠,連瀛洲第三代擴大慈善新視野
“連氏基金”主席陳文賢(中)
“連氏基金”主席、連瀛洲遺孀陳文賢,今年76歲。多年之前,談及先夫連瀛洲的慈善胸懷時,她說了這麽一句話:“無論你有多少身家,只有慷慨回饋社會,遺愛人間,才能在人類曆史的銀河留下痕迹。”
連瀛洲從22歲創辦華興開始,就撥出部分收入來支持教育事業。1980年,他創辦“連氏基金”,並以48%連瀛洲私人有限公司的資産來支援教育事業。
連瀛洲是新加坡南洋大學和義安學院的創建人之一。其中,義安理工學院是新加坡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家族旗下的義安公司,自1964年起,每年把部分盈利捐給義安工院。爲感謝創辦人連瀛洲,義安理工學院將學院圖書館命名爲“連瀛洲圖書館”,並內設“連瀛洲紀念廊”,圖文並茂展示他白手興家的生平事迹,也包括其對國家的重要貢獻。
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
值得一提的是,連瀛洲是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1980年合並爲新加坡國立大學後的首任理事會主席,1992年,他獲新加坡國立大學頒發榮譽文學博士,因此,新加坡人多尊稱連瀛洲爲“連博士”。同時,連瀛洲也是義安理工學院前身——義安學院的創辦人和董事會主席。
陳文賢後來介紹:“當時基金會的規模還很小,支援這兩所大專院校的費用不夠的時候,連博士是從自己銀行的戶頭撥款過去。”
連瀛洲5歲時,父親便教他寫字,7歲進了家鄉大布祠堂私塾,遺憾的是,他10歲那年,父親因瘟疫突然去世,他也無法接受正規的教育。
二戰時,新加坡飽受日軍炮火蹂躏,戰亂和逃亡成了當地人苦痛的記憶。1941年12月10日,中華總商會和中華會館聯合成立了救濟工作委員會,連瀛洲和另一位華社領袖陳六使通過個人捐款,包括華社募集而來的捐款,救濟難民。而連瀛洲爲了全身心投入救濟工作,曾將家人托付給朋友送出新加坡,直到日軍登陸新加坡,他才轉往雅加達。而當時與其他僑領創辦華聯銀行前身——“海外華僑聯合銀行”,其動因也是爲了幫助生活因僑彙中斷而雪上加霜的華僑親屬。
連瀛洲與南洋大學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這是唐朝詩人黃峭一首傳家詩中的一句,對于連瀛洲等新加坡各族移民來說,在這片家園裏,若沒有公民權,就不是這塊土地上的主人。
戰時,連瀛洲被委任爲協調聯軍在東南亞地區救濟和重建工作的特別專員,受蔣介石委派前往倫敦時,他借機呼籲爭取公民權。二戰結束後,連瀛洲也是第一批回到新加坡參與重建的企業家之一。
設立“連氏基金”,連瀛洲如此說出一番心聲:“我很高興,來到新加坡時我什麽都沒有,除了我自己和我的努力,而現在我可以將從社會中獲得財富的48%還給社會。我的父親並不富裕,但是他總爲大布村的公益付出。他曾經告訴我,一旦你能養活自己,就應該與社會分享所得。我很高興能現在我也能爲新加坡社會出力。”
連瀛洲還說:“設立基金會不僅僅是因爲我希望把自己的收入直接捐獻給需要的人,更重要的,當我不在了,基金會仍然能繼續發揮作用。”
據連瀛洲遺孀陳文賢後來介紹,連氏基金頭20年,一直只做教育事業的支援,直到2001年,連氏第三代、也就是連瀛洲的孫子連宗誠被引入基金會的董事部後,開始逐步轉入專業化。
連瀛洲孫子、現任連氏基金主席連宗誠
連瀛洲孫子、現任連氏基金主席連宗誠,他也是“連瀛洲紀念獎學金”項目理事會理事,是他促成連氏基金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設立這一紀念獎學金計劃項目。與柳傳志等一樣,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院長符傳豐博士,也是一名連氏學者,符傳豐說:“連氏獎學金項目爲我們提供了很高的平台,讓我們能接觸一些普通學生無法參與的課程,之後還能跟同學進行交流,參加論壇,都是很好的機會。”
據南大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劉宏教授介紹,該獎學金計劃有四大特點:一是高端性,中國學者多是司局長級別,甚至還有副部級官員;而新加坡方面,則有公共服務機構高級官員或企業高管。二是互學互鑒;三是公共政策的研究強調前瞻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報告可交給派出機構作參考;第四個特點是注重學者間的個人聯系。
連宗誠進入基金會後,在祖父連瀛洲從事慈善領域的基礎上,增設了“環境、老人照顧和問題家庭”;2005年,基金架構再重組時,與時俱進,取消了“問題家庭”項目。對于孫輩促成基金會專業化,陳文賢曾說:“宗誠的加入,爲我們這個都由年長人組成的董事部帶來了新氣息,也直接促成了基金會的專業化,許多工作能夠在目標明確而專一的情況下陸續展開,希望能因此讓受助人更得益,對社會産生更大影響力。”
促進新中學者交流,其實僅是連氏基金的一個公益部分,連瀛洲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前身南洋大學11位創辦人之一,基金自創立以來,一直積極援助南大的研究計劃,比如在南洋理工大學設立“連氏環境研究所”、“連氏中國企業研究中心”。另外,基金會屬下一個獨立運作的機構“連氏援助組織”,就曾參與中國扶貧工作等。
連瀛洲遺孀陳文賢女士
連瀛洲,有四子三女,22個孫,曾孫輩就更多,十年前,家族成員就接近80人。陳文賢曾表示,當她邀請五位孫輩出任多個董事會董事時,盡管都有各自工作和事業,但均二話不說就答應,且爲家族慈善事業服務均是義務的,分文不取。
從連氏代際接力過程來看,是一種“分工分業不分家”的傳承模式。比如,現爲連氏基金主席連宗誠,主要負責處理連氏基金事務;而另一個孫輩連宗正,則參與處理家族事業中的房地産事務;連宗廉和連宗信二個孫輩,則分工處理家族投資事務。值得一提的是,連宗信身在美國紐約,他是遠程協助發展家族事業。
還有一個孫輩連宗謙,是一名醫生,被稱爲家族的“公關大臣”。陳文賢是這樣評價這位孫兒,“他的任務是最沉重的。”因爲連宗謙醫生是負責整個大家族的聯系工作,要讓大家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比如,組織散居世界各地的連家第三代成員,一起紀念祖父連瀛洲忌辰。2008年那年,是住在美國三藩市的連瀛洲長女連玉珠的八十壽辰,除了祖母陳文賢外,就有22個連家親人從世界各地飛往歡聚一堂。
由南洋理工大學連瀛洲紀念獎學金主辦的“連氏中國發展論壇”
今年9月7日,由南洋理工大學連瀛洲紀念獎學金主辦的“連氏中國發展論壇”,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辦,這已是第四屆。一代金融巨擎連瀛洲雖已故去十四載了,可他的精神遺産仍在,且世代相傳。
一個人,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就,堪稱傳奇,可當一個人把他的事業和精神與個人、家族、社會乃至跨國界緊密相連,將個人的自強不息轉化爲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如此超越曆史時空局限的高尚情懷,才是大愛,永遠值得人們尊敬和崇仰!
本文內容爲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