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必須不斷有所建樹,留下點成績,讓後人知道我曾在這世界盡力,做過好事。”
——連瀛洲(Lien Ying Chow)
01 潮汕少年,一無所有下南洋
1906年,一名男孩出生在廣東潮陽大布鄉的一個書香家庭。算命的說他五行缺水,父母便以“瀛洲”爲名。這個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的東海仙山,冥冥之中已經爲連瀛洲指明了方向。
5歲起,父親便教他寫字;7歲時,進入家門前祠堂裏的私塾接受教育。連瀛洲自小就表現出不凡的學習天賦。然而快樂的童年生活沒能持續幾年,10歲時家中天降噩耗,連瀛洲的父母相繼離世。
現實殘酷,生活卻不得不繼續。經家中安排,年紀輕輕的連瀛洲只身前往香港,在一家小雜貨店裏做起了學徒。1920年,連瀛洲只有14歲,全身家當僅僅是一張草席、一身換洗衣服和50分港幣。一無所有的他和叔叔擠在沙丁魚罐頭一般的舊郵輪甲板上。就這樣漂泊了八天七夜,連瀛洲來到了新加坡。
在船上,連瀛洲結識了一位同在新加坡打拼的潮州老鄉。親切的口音令三人分外開懷。在老鄉的幫助下,連瀛洲在“建泰”船務雜貨店開啓了在異鄉的打拼生活。由于踏實肯幹、吃苦耐勞,連瀛洲逐漸熟練掌握了船務相關的業務流程,並自學了英文。他的努力老板都看在眼裏,不到五年連瀛洲便從小工做到助理經理的職位。
02 創業青年,白手起家終出頭
基于在船務雜貨店累積的經驗和人脈,1929年,23歲的連瀛洲和幾位夥伴創辦了華興公司,取“中華興旺”之意,開始經營進出口貿易兼船務代理業務。彼時,國際經濟形式並不明朗,新加坡也在大蕭條中受到波及。盡管如此,華興公司還是通過良好的口碑和快速反應能力突破重圍,贏得了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英國駐軍的軍需訂單。
憑著質量和價格的雙重優勢,華興的生意蒸蒸日上,同時也爲連瀛洲在華商中樹立了名望。1939年,年輕有爲的連瀛洲當選爲潮州八邑會館副總理,並以新加坡雜貨與酒業協會會長的身份加入新加坡中華總商會。2年後,34歲的他成爲了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會長。
03 年輕有爲,創辦銀行勇抗戰
1941年,美國珍珠港被日軍的轟炸打破平靜,太平洋戰爭隨之打響。沒過多久,新加坡淪陷,戰亂和逃亡充斥著每個人的生活。危難之中,連瀛洲領導總商會與當地各界華僑領袖發起星洲華僑救濟會,大力募集捐款、籌集物資、支援前線。
戰亂當前,連瀛洲輾轉返回祖國支援。他在重慶受到國民政府的熱情接見,並被推舉爲國民參政會的華僑代表。爲解決戰時東南亞華僑與國內僑眷彙款受阻問題,連瀛洲與幾位歸國的華僑領袖共同創辦了“華僑聯合銀行”(Overseas Chinese Union Bank),這便是華聯銀行的前身。
1945年抗戰勝利後,身爲獅城華商領袖的連瀛洲第一時間動身返回新加坡。當時的新加坡遭受日軍摧毀,元氣大傷、百業待興。爲重振經濟,1946年連瀛洲牽頭聯絡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華商,發起籌建了“華聯銀行”(Overseas Union Bank),董事局成員包括銀行家與橡膠業巨擘陳錫光、“虎標萬金油大王”胡文虎、橡膠業大亨陳六使等。1949年華聯銀行正式開業。
開業3年後,並不被人看好的華聯銀行已實現5%的分紅。2001年,在被大華銀行以100億新幣收購前,華聯銀行位列新加坡第四大銀行,是世界知名的華人金融集團之一,業務遍布歐美及東南亞國家及地區,擁有70余家分行和辦事處。
04 連氏基金,長袖善舞做公益
除了在金融業叱咤風雲,連瀛洲在新加坡也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曾任新加坡駐馬來西亞最高專員、市政府議員等要職,也受中國國民政府重用,先後擔任國府外交事務委員會委員、駐倫敦特派員等職務。1964年,連瀛洲榮獲新加坡最高元首頒發的勳績獎章;1965年榮獲泰皇禦賜的“高級皇冠”勳章。
即使功名顯赫,連瀛洲也從未忘記自己曾經的處境和受過的支持。他熱心公益和教育事業,在出任總商會會長之前,就開始將收入中固定的10%回饋于社區,用于華人子弟學校的建設。
1953年,新加坡福建會館主席陳六使號召當地華社,籌建一所以華語爲教學用語的大學——南洋大學,連瀛洲與李光前、胡文虎等商業巨頭共同出任理事會成員,並捐款25萬新幣。1980 年,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合並爲新加坡國立大學,連瀛洲出任首任理事會主席,並連任12年之久。1992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授予連瀛洲“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80年,他用連瀛洲私人有限公司財産的48%設立了連氏基金會(Lien Foundation),持續關注教育事業。連瀛洲表示:“設立基金會不僅僅是因爲我希望把自己的收入直接捐獻給需要的人,更重要的,當我不在了,基金會仍然能繼續發揮作用。”
如他所願,目前連氏基金會由連瀛洲的孫子——連宗誠擔任主席。2001年連宗誠進入基金會後,在連瀛洲從事慈善領域的基礎上,新增設了“環境、家庭”兩大板塊。基金會的運營逐漸走向專業化,對社會産生的正面影響也不斷發酵。
2004年8月6日,連瀛洲先生與世長辭。時至今日,他的創業傳奇與遺世大愛仍被傳爲佳話,鼓舞和激勵著他的子孫後代與一代代南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