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期中模擬題
一、積累與運用(23分)
1.古詩文默寫。(10分)
(1)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陶淵明《桃花源記》)
(2)佁然不動,,,似與遊者相樂。(柳宗元《小石潭記》)
(3),。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子衿》)
(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中寫出洞庭湖豐富的蓄積和動蕩的聲勢的詩句是“,”。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對朋友的真摯感情升華爲哲理,寫出四海之內有知心朋
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還是近鄰一樣的親近,說明知心朋友聲息相通的詩句是
“,”。
2. 依次填入下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 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3 分)
燈籠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連, 廟堂中、 房宇外, 處處都有燈籠張挂。 仔細推算, 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 有紙燈籠有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 中國的燈籠, 不僅是用以照明, 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征, 因“燈” 與“丁” 語音相近, 故燈意味著人丁興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過, 燈籠最讓人遐思、 期盼的, 恐怕還是元宵節的花燈, 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漢代初年, 至唐開元年間, 爲慶國泰民安, 乃紮結花燈, 象征“彩龍兆祥, 民富國強”,花燈風氣至此廣爲流傳。
A. 以至, 過去每家每戶都有姓氏燈, 懸挂在屋檐下或客廳中, 借以討個口彩。 今天迎神賽會上, 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 就是在延續這種風俗。
B. 以至, 過去每家每戶都有姓氏燈, 懸挂在屋檐下或客廳中, 借以討個口彩。 今天迎神賽會上, 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 就是這種風俗的延續。
C. 以至, 過去每家每戶都把借以討個口彩的姓氏燈懸挂在屋檐下或客廳中, 今天迎神賽
會上, 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 就是在延續這種風俗。
D. 以至, 過去每家每戶都把借以討個口彩的姓氏燈懸挂在屋檐下或客廳中, 今天迎神賽會上, 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 就是這種風俗的延續。
3. 某校爲了深入開展“熱愛家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的主題教育活動, 11 月 15 日初三年級師生走進被譽爲“京郊燈籠第一村” 的懷柔區九渡河鎮紅廟村進行參觀實踐。 請你根據要求, 完成小題。 (3 分)
離開展廳, 我們走進燈籠制作廠房, 恰好遇到了燈籠村的領頭人紅廟村村委書記, 于是采訪了他。 “自從村裏的燈籠挂上了 2010 年央視春晚的舞台, 更多的人記住了這個小山村。紅廟燈籠的銷路越來越廣, 不但在國內的各大城市能見到紅廟燈籠, ” 村委書記自豪地說,“甚至在美國、 日本、 新加坡等國家, 也能見到我們紅廟燈籠的身影。 我們紅廟村的燈籠産業正帶領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
聽了村委書記的介紹, 頓時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同學們熱愛家鄉的情感油然而生。
氣氛的熏陶與浸染, 書法老師也是激情滿懷, 大筆一揮, 爲紅廟燈籠廠送上了一副對聯。
(1) 請你爲老師的上聯挑選出合適的下聯( ) (1 分)
上聯: 小村揚名千門富 下聯:
A. 勤勞致富奔小康 B. 偉業騰飛更輝煌 C. 紅燈裝點萬家春 D. 有志農民顯神通
(2) 根據文段中的畫線句子, 閱讀後面的內容, 據此補上記者采訪時提出的問題:
4、閱讀名著選段,回答問題。(7分)
這次來信所說的痛苦, 我都理會得; 我很同情, 我願意盡量安慰你、 鼓勵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經過多少回這種情形嗎? 他不是一切藝術家的縮影與結晶嗎? 慢慢的你會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 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再驚心動魄, 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 做將來的借鑒, 以免重蹈覆轍。 一個人惟有敢于正視現實, 正視錯誤, 用理智分析, 徹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憶侵蝕。 我相信你逐漸會學會這一套, 越來越堅強的。
這段文字出自, 傅雷通過書信的方式給予兒子悉心的關懷與指導, 他建議
兒子面對痛苦應該持有怎樣的態度? (7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文字, 完成後面題目。 (42 分)
燈 籠(朱成玉)
①父親做燈籠的手藝遠近聞名, 但父親從不靠它來賺錢。 許多人爲父親遺憾, 嫌他浪費
了這身手藝。 父親卻總是憨厚地笑著說: 當玩了, 閑著也是閑著。
②逢年過節, 很多人家都來求父親做燈籠。 自然不會白求, 家境殷實些的, 會給些閑錢。
所以童年裏, 我們過年總會吃到很多好吃的, 也有新衣服穿, 放的鞭炮也多, 和別人家的孩子比, 我們要算是幸福的了。 家境貧寒的窮人, 會拿些糧食來求燈籠, 他們甯可從嘴裏省出來幾升糧食, 也要做個大紅燈籠, 圖個喜氣。 他們把燈籠當成一種寄托, 當成了好日子的火種。 父親對窮人富人一視同仁, 害得自己整個臘月 都閑不下來, 忙得昏天黑地。 但望著一家家大紅燈籠高高挂, 父親就會一邊抽著煙袋, 一邊很滿足地笑, 把眼睛眯成了一條連小咬兒都鑽不進去的縫。
③這種呈橢圓形的燈籠被稱爲長命燈。 燈籠通體由竹子制成, 故有富貴驅邪之說。 竹子
四季常青, 在民間寓意長命富貴。 依我們這裏的民俗, 逢年節點亮燈籠不僅增加年氣, 還可保一輩子不受窮。 還有的人說, 點上燈籠, 可以使家裏人都健健康康的, 沒病沒災。 各種各樣的說法, 不一而足, 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願望。
④做燈籠是個細致活兒, 需經過片竹、 削竹、 編織、 定型、 上紙、 寫字、 上油等繁瑣的過程, 每個過程都需要嚴謹細致的操作。 只有在燈籠腰身裱上一圈紅色皺紋紙的時候, 燈籠才有了靈魂。 細密的紋路襯上紅色, 一份喜氣便驟然附到燈籠身上, 揮之不去。
⑤父親認真對待每一盞燈籠, 他虔誠地認爲, 每個燈籠都是有靈魂的, 只有認認真真地
編制, 每尺每寸都一絲不苟地完成, 讓每根竹條都規規矩矩, 恰到好處地排好隊, 站好崗,靈魂才能在燈籠的身體裏呆得安穩。 那些燈籠做好後, 父親的手上便落滿瘡疤, 那都是讓鋒利的竹條劃傷的。
⑥一年除夕, 鄰居拴柱拎著半袋米來求燈籠。 他撓著頭, 不好意思地對父親說, 因爲帶
阿爸去治病才回來, 沒趕上定做燈籠。 只想來碰碰運氣, 看父親有沒有多做出一個來。 “我
只想把燈籠高高地挂起來, 沒准那樣阿爸的病很快就會好了。 ” 拴柱充滿期待地說, 仿佛這燈籠真的成了救命良方。 堂堂一個五尺漢子, 在父親面前直抹眼淚。
⑦父親剛開始猶豫了一下, 但聽到拴柱這樣說, 便斬釘截鐵地說道: “有, 正好多一個。 ”
父親從裏屋拿出了一個又紅又大的燈籠遞給拴柱, “把這個拿回家挂上吧, 希望它能靈驗, 讓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來。 ” 拴柱一個勁地道謝。 父親還攆出家門, 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動地塞給了拴柱。
⑧那是留著自己挂的燈籠, 可是父親卻將它送人了。 我在心裏和父親賭氣, 父親卻說, 如
果拴柱的願望可以成真, 我自然願意把自家的燈籠送給他。
⑨那年除夕夜, 我們家沒有挂起燈籠, 但左鄰右舍高高挂起的燈籠, 那些被賦予了靈魂的燈籠, 仿佛格外地惦記著編制它們的人, 爭著要把光亮照過來似的, 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們不約而同地仰起了頭, 看著那光閃閃的被賦予了生命喜氣的燈籠, 仿佛看到了光燦燦的豐收的年景, 看到了衣食無憂的將來, 看到了一個個即將成真的美夢„„微醉的父親, 看著那些在風中飄蕩的大紅燈籠, 滿臉蕩漾著笑意: “總算沒有瞎了這身手藝! ”
⑩現在我才懂得, 父親在編制那些燈籠的時候, 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盞燈籠, 用善良做芯兒,用愛心爲罩, 這盞燈籠高挂在我的心裏, 一生都不會熄滅。
5. 文章圍繞父親與燈籠, 描寫了哪幾個片段? 請簡要概括。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請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體會文中的描寫語句, 回答問題。 (4 分)
第⑨段: 微醉的父親, 看著那些在風中飄蕩的大紅燈籠, 滿臉蕩漾著笑意: “總算沒有瞎了這身 手藝! ” 從描寫的方法上看是運用描寫和描寫 , 表現了父
親。 (4 分)
8. 本文著力描寫父親制作的燈籠, 請簡要分析“燈籠” 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章第⑨段寫道: “那些被賦予了靈魂的燈籠,仿佛格外地惦記著編制它們的人,爭著要把光亮照過來似的, 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結尾又說父親“用善良做芯兒,用愛心爲罩,這盞燈籠高挂在我的心裏, 一生都不會熄滅。” 這些給了你怎樣的人生啓示?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爲什麽中國的很多節日都離不開吃? (10 分)
①提起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似乎永遠離不開吃這個話題。 春節的餃子、 元宵節的元宵、
端午節的粽子、 中秋節的月 餅, 幾乎在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後, 我們都能找到一個代表性的食物,這不由得讓人認爲, 中國的節日就是舌尖上的節日。 而事實上, 這種節日飲食習俗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息息相關, 概括來說主要有兩點: 一是中華民族對“食文化” 的推崇; 二則是中華文化對“實用性” 的推崇。
②首先談談中華民族對“食文化” 的推崇。 在中國老百姓的眼中, 吃是天大的事情。 我
們常說“民以食爲天” 。 《大學》 中寫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 ” 後被演繹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對一般的老百姓而言, 後兩者似乎遙不可及, 因此只能做好前面兩件事。 讓每一個家庭成員吃飽吃好則是“齊家” 重要的一環。
③中國人有很強的團圓情結。 節日期間的飲食活動, 是展示團圓情結的主要方式之一。
聚餐時一般喜歡用圓桌, 這就從形式上營造了一種團圓的氣氛。 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
它既是一桌人欣賞、 品嘗的對象, 又是一桌人情感交流的媒介。 人們相互敬酒、 相互夾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 體現了相互尊重、 禮讓的美德。
④接下來要說的是中華文化對“實用性” 的推崇。 只有在節日裏, 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
主角。 從先秦開始, 中國的飯菜結構就是以谷物爲主。 其中飯是主食, 而菜的作用是下飯,即助飯下咽。 之所以需要菜助飯下咽, 是因爲主食單調不可口, 必須有一種物質來輔助它,使人們能夠將它吃下去。 這樣的飯菜結構便使中國烹饪的首要目 標是裝點飲食, 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 不斷地翻新花色。 但是, 這種精心的烹饪並非是每一天都有的, 一方面是因爲食物長久以來較匮乏, 直到明清時期馬鈴薯、 番薯得到大規模種植後, 人們的溫飽問題才得到解決; 另一方面是人手不夠, 當時生産力不高, 導致需要下地勞作的人很多。 因此把精心烹饪食物放在一個特殊的日子裏就顯得非常自然。 在節日裏, 每家每戶都休養生息,准備一桌好吃的飯菜來犒勞爲家庭辛勤勞作的人們。
⑤節日裏的食物有特殊含義。 中國的傳統節日, 多數與節氣時令、 氣候變化有關。 在這
些節日, 食物進補以及藥膳進補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 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
人們相信在春節飲椒柏酒和屠蘇酒, 可以用來預防時疫; 同時還吃由蔥、 蒜等辛辣蔬菜組合而成的五辛盤, 用于預防流感。 端午節有喝雄黃酒的習俗, 是因爲古人認爲五月 是惡周, 喝雄黃酒可以辟邪、 除疫。 重陽節喝茱萸酒可以起到禦寒的效果。
⑥同時, 很多傳統節日也是祭祀的日子, 在這些日子裏人們將特色的食物作爲貢品祭祀
給神靈, 表達虔誠的心情; 而剩下的食物, 則讓全家人分享。 由于祭品往往都是平時吃不到的, 所以在這些節日裏, 人們往往可以大飽口福。 比如月 餅最初用于祭祀月 亮, 後來漸漸成爲中秋的傳統食品。
⑦一種文化的出現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最初表現, 中國的節日飲食文化, 正是中華民族在
這片中華大地上生活方式的表現。 傳統節日通過杯盞碰撞出我們對團圓的向往, 通過食物激活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愛。
10. 請結合文章, 具體說說爲什麽“中國的很多節日都離不開吃” 。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⑤段中畫線句運用了什麽說明方法? 有什麽作用?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節日期間的飲食活動, 是展示團圓情結的主要方式之一” 中的“主要” 一詞 能去掉嗎?爲什麽?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閱讀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和《石澗記》 (有刪節) , 完成習題。 (14 分)
【甲】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聞水聲, 如鳴佩環, 心樂之。 伐竹取道, 下見小潭, 水尤清冽。 全石以爲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爲坻, 爲嶼, 爲嵁, 爲岩。 青樹翠蔓, 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 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動; 俶而遠逝, 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 鬥折蛇行, 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 四面竹樹環合, 寂寥無人, 淒神寒骨, 悄怆幽邃。 以其境過清, 不可久居, 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
【乙】 石渠之事既窮, 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①, 民又橋焉。 其水之大, 倍石渠三之一。 亘石②爲底, 達于兩涯。 若床若堂, 若陳筳席, 若限阃奧③。 水平布其上, 流若織文④, 響若操琴。揭跣而往⑤, 折竹掃陳葉, 排腐木, 可羅胡床⑥十八九居之。 交絡⑦之流, 觸激之音, 皆在床下; 翠羽之木⑧, 龍鱗之石, 均蔭其上。 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 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⑨耶?得意之日, 輿石渠同⑩。
注釋: ①土山之陰: 土山的北坡。 ②亘石: 接連不斷的石頭。 ③若限阃(kǔn)奧: 用門檻把正屋與內室隔開。 ④文: 同“紋” , 花紋。 ⑤揭跣: 把衣服拎起來光著腳。 ⑥胡床: 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 ⑦交絡: 交織, 形容水波像交織的紋理。 ⑧翠羽之木: 葉子像翡翠鳥的羽毛一樣的樹木。 ⑨踐履: 足迹。 ⑩得意之日 , 輿石渠同: 這一天的得意快樂和得到石渠的那一天是相同的。
13.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4 分)
(1) 潭中魚可百許頭( ) (2) 其岸勢犬牙差互( )
(3) 石渠之事既窮( ) (4) 民又橋焉( )
14. 用“/” 標出下面句子的一處朗讀停頓。 (1 分)
古 之 人 其 有 樂 乎 此 耶
15.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5 分)
(1) 坐潭上, 四面竹樹環合, 寂寥無人, 淒神寒骨, 悄怆幽邃。 (3 分)
(2) 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 (2 分)
16. 兩篇文章的情感有何異同?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作文(55分)
17. 請以《我家的節日》 爲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 ①寫出真情實感, 不得抄襲套作;
②自選文體(詩歌、 戲劇除外) , 寫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③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人名、 校名、 地名。
答案
一、1.略
2. B
3. (1) C (2) 圍繞燈籠的影響和如何用燈籠發家致富提問即可。
4.名著閱讀。 (15 分)
《傅雷家書》 坦然接受(或: 勇于面對, 正視現實); 客觀分析(或: 用理智分析); 引以爲戒(或: 徹底感悟)。
二、 閱讀理解(50 分)
(一)
描寫了三個片段: (1) 父親對待求做燈籠的人家一視同仁、 有求必應。 (2) 父親制作每
一盞燈籠都一絲不苟。 (3) 父親將自家的燈籠送給了栓柱, 卻不求任何回報。
內容上主要介紹了燈籠的名稱、 制作材料及其寓意, 使文章帶有濃郁的民俗色彩; 結構上
承上啓下, 承上文父親制作的燈籠, 爲下文寫拴柱來求燈籠等情節作了鋪墊。
神態 語言 表現父親爲自己能給鄉鄰帶來歡樂而無比欣慰的心情
“燈籠” 是全文敘事線索; “燈籠” 也是父親這一形象的象征, 作者著力描寫燈籠, 突
出了父親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盞燈籠, 表達出作者對父親的崇敬、 贊美之情。
給人燈籠在照亮別人的同時也能照亮自己; 給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 也能贏得別人的敬
愛和回饋, 正所謂贈人玫瑰, 手有余香等均可。
(二)
①中華民族對“食文化” 的推崇。 在老百姓的眼中, 吃是天大的事情, 而且節日期間的飲食活動, 是展示團圓情結的主要方式之一。 ②中華文化對“實用性” 的推崇。 只有在節日裏,精心烹饪的食物才是主角, 且節日裏的食物有特殊含義, 很多傳統節日也是祭祀的日子, 祭品也逐漸成爲傳統美食。 ③傳統節日表達了人們對團圓的向往, 通過食物激活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每點 1 分)
舉例子(1 分) 。 列舉古時人們在春節飲椒柏酒和屠蘇酒、 吃五辛盤的例子(1 分) , 真實具體地說明了在傳統節日 中, 食物進補以及藥膳進補被看成是有效且低成本的保健手段
(三)
(1) 大約 (2) 像狗牙 (3) 完畢 (4) 建橋
古 之 人/ 其 有 樂 乎 此 耶
(5 分)
略 (2) 以後的人, 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迹來此嗎? (2 分)
相同: 兩篇文章都寫出了陶醉于自然風光的快樂的感情;
不同: 《小石潭記》 還寫出了表面的“樂” 背後的淒涼落寞, 而《石澗記》 既有難言的憂傷和哀怨, 更多的則是借石潤的美好景色來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