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農曆臘月廿四,是南方小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走進位于臨港新片區的上海海洋大學,寒假校園依然挺有人氣、很有溫度……包括42名留學生在內,今年留校過年的學子共有500多人。
“吃鲫魚是大吉大利,吃鲢魚是連年有余,吃鳜魚則是富貴有余……”聽著來自食品學院的上海老教授陳舜勝分享食文化,已在海大工作了15年的菲律賓外教Sernan又學了一招“中國風”——原來過年吃魚“以魚諧余”。“教授介紹非常有趣,不過真的讓我餓了。”Sernan用英語說笑。
由于疫情防控原因,Sernan老師自願聽從安排,已有2年沒有回過自己國家。虎年到來之際,他的英語教學團隊6名外籍教師全部留校過一個中國年,“我們所有人都理解、都支持、都感激。”就全校而言,20多名外教中有16人都選擇留在境內歡度寒假。
Sernan(左一)學包餃子
民以食爲天,留校過節活動自然少不了“包餃子”。Sernan真的去“覓食”了,他戴上帽子口罩,披上白褂子,也加入食堂後廚之中。意想不到的是,擁有十多年在華教齡的他,竟是頭一回正兒八經地全手工包餃子。依樣畫葫蘆“重在參與”,Sernan跟著身邊中國老師學著擀皮子、拌餡子,才包了沒幾個,就有管理人員過來告知:“你的餡兒太少了,皮多、肉少,待會煮好了只能你自己吃了。”同在台子對面包餃子的翻譯,笑著向他解釋,“因爲這樣的餃子賣不出去,學生吃了會埋怨的。”對比了自己有點“塌陷”的“處女作”,Sernan也憨厚一笑,“原來如此!”
當然,Sernan的本行是上英語課。這些天,身爲上海海洋大學愛恩學院英語教學中心主管,他仍然在辦公室忙著整理學生材料。這座在校生達1400多人的二級學院,系上海海洋大學與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合辦,設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營銷兩個本科專業。作爲上海市第一批中外合作項目,全院辦學20年來,七成專業課均引進塔大課程並全英文教學,包括教材資料、教學大綱、授課語言、作業考試等均使用英文。因此,Sernan等6名外教來自英國、美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基礎教學任務繁重。
Sernan(右二)集體包水餃
“我們幾個同事都住在臨港,進出學校很方便,相信中國目前就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Sernan告訴記者,全球疫情發展兩年以來,他親身見證了中國十分有效的疫情防控體系,“政府部門明白告訴你哪裏可以去,哪裏不建議去。”對于新春期間盡量減少出遊、非必要不離滬等防疫政策,他認爲是最佳選項。“如果說這裏有什麽不便的話,那就是我個人的語言問題,因爲中國話真是太難學了。”這位老外笑言。
“在上海,我沒有什麽後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教學。”Sernan清醒地認識到疫情形勢總是複雜多變,爲此他和留滬同事仍利用寒假時間進行備課,尤其是准備在線教學課程,以備不時之需。至于春節假期有何安排,Sernan計劃與中國朋友一起外出,聚餐遊玩,“這是一座多元化的國際城市,中國人就像我的家人一樣。”
馬庫斯
送牛迎虎,何以爲家?與Sernan老師相似,上海海洋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庫斯·萊布雷希特也直言,海大校園讓他真正感覺是“自己的家”。這位奧地利經濟研究院的“70後”經濟學家2020年全職引進入校,用英語表達出這份真誠謝意,“中國牛年是我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年,沒有學校和學院同仁支持,我不可能在多份國際知名學刊發表論文,也不可能申請並入選上海市‘東方學者’等人才項目。”
馬庫斯(左二)
令人頗爲感動的是,來華之前曾在奧地利、德國、新加坡、英國和馬來西亞高校長期從教的馬庫斯,對中國上海的大學開展實質性“經濟行動”,宣布將自己的年薪120萬元人民幣回捐給海洋大學。“到目前爲止,我以主要研究者和合作研究者的身份已經收到了約60萬美元的研究補助和獎勵。”在喜慶的新春賀歲背景板前,馬庫斯身穿立領正裝、披著大紅圍巾,努力地用中文道出祝福:“祝大家虎力全開、無往不勝!”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題圖來源:蔡霞 攝
圖片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來源: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