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城市裏到處都是忙碌的人,交通堵塞也是如此。統計顯示,我國私家車保有量已達4億輛,造成了嚴重的交通擁堵。爲緩解交通壓力,相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限行、限號、限購“三部曲”已在多個城市實施,但大多收效甚微。交通擁堵是城市發展的老大難問題,但並非不治之症。看看其他人在日本和新加坡的所作所爲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啓示這與城市道路規劃有著最直接的關系。日本和新加坡,爲什麽就見不到堵車現象?車主:交通管制太嚴格!
如果城市路網設計合理,空間大小合適,將對交通流動起到很大的引導作用。對此,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鑒:在主幹道采用迷宮式道路有效緩解交通擁堵,是東京緩解交通壓力的法寶。這些龐大的區域網絡大大減少了主要道路上的交通流量。政府在修路前,需要統籌地下埋葬工程的各個環節,收集大量基礎的道路建設數據以供參考。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城市規劃更具前瞻性。早在上世紀,新加坡就開展了交通系統的整體規劃、投資、建設、政策、管理和服務等工作。通過衛星城的建設和公共交通的大力發展,城市交通壓力已經減輕了。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統非常發達。繁忙道路全天使用公交專用道,主要路口設置公交信號,確保公交車優先通行。熟悉的口訣,交通治理不亞于中國。爲應對目前的交通擁堵,東京都政府的基本原則是限購、限行,出台相關政策。讓有車一族盡量少用私家車。
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推出各種“汽車稅”。日本需要繳納的汽車維修稅項目包括消費稅、汽車購置稅、汽車重量稅、輕型汽車稅、燃油稅、柴油交易稅、油氣稅等9個稅目,大部分由消費者承擔。面對如此巨額的稅費,大量車主選擇了放棄開車,這也是東京交通擁堵的謎團之一。雖然新加坡也有通過重稅限制汽車使用的政策。但這不是唯一的政策。新加坡的做法更爲全面,通過控制車輛數量和使用,使城市交通流量維持在合理規模。
一方面,新加坡制定了紅車計劃,規定紅車只能在非高峰時段使用。作爲補償,政府每年將退還汽車所有權稅和道路稅。另一方面,在新加坡買車,首先要持有“汽車所有權證書”。合格證根據過去半年的車輛年增長率和報廢車輛數量計算未來半年的配額,十分有限。“車主領證”的實施大大限制了新加坡私家車的數量,對防止道路擁堵起到了很大作用。
日本和新加坡相對較好的交通狀況表明,這些補救措施確實奏效了。我國也有不少交通改善措施,但簡單粗暴的限行措施和不完善的基礎設施難以緩解交通擁堵。要真正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相關部門需要多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從根源上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