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德國“巴伐利亞”號護衛艦駛入南海。據德媒報道,這是近20年來首次有德國軍艦駛入南海。日前,“巴伐利亞”號正停靠在新加坡。
而正是在“巴伐利亞”號停靠新加坡的這段時間裏,12月21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德國總理朔爾茨通電話,這也是朔爾茨就任德國總理後中德政府首腦的首次通話。從兩邊各自發出的消息稿中我們能看到,此次對話釋放了相當積極的信號。
12月21日,德國政府在一份聲明中說,德中雙方在當天的電話中討論了“深化雙邊關系的問題”。聲明表示,兩人還討論了德中經濟關系、中歐關系發展以及其他國際議題。
德國媒體《經濟周刊》此前曾報道,朔爾茨今年十月中旬曾透露,他上任後德國的對華政策並不會發生根本變化。此前,默克爾政府一直采取著對華務實的路線,朔爾茨這番表態也讓外界普遍認爲,這是在強調保障經濟利益仍將是德國對華政策的核心。對于外界的這些猜測和分析,德國政府並未表態。但其實從中德政府首腦的這次通話中我們能感受到,朔爾茨確實將經濟利益、務實合作作爲重點內容。
德國總理朔爾茨
在通話中,朔爾茨表示,德方願以明年慶祝德中建交50周年爲契機,舉辦好新一輪德中政府磋商,加強清潔能源、數字經濟、服務業等領域務實合作,以建設性態度促進歐中關系發展。希望歐中投資協定早日生效實施。
“這一次德國釋放了明確的信號,那就是德國的對華政策不會因爲新總理上來發生很大的變化。” 中國社科院歐洲所副所長田德文向深圳衛視直新聞分析稱。
德軍艦此時過南海制造雜音 原因爲何?
不過,我們仍然看到了德國方面對華發出的一些負面聲音。其中就圍繞著這艘正在新加坡停靠的“巴伐利亞”號護衛艦,以及隨艦一起到訪新加坡的德國海軍司令舍恩巴赫。
深圳衛視直新聞注意到,舍恩巴赫在訪問新加坡期間有多場公開活動和采訪行程。12月20日,舍恩巴赫與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會晤。12月21日,舍恩巴赫參加了一個講座。據德新社和《南華早報》報道,舍恩巴赫在發言中表示,中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崛起對既有大國“構成挑戰”,並且德國將加強其在印太地區的安全和防務參與。
德國“巴伐利亞”號護衛艦
12月22日,舍恩巴赫接受了美國廣播公司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亞洲財經論談”(Squawk Box Asia)的采訪。他在采訪中表示,中國海軍軍力“爆炸性”增長,相當于每4年增加一個法國海軍的規模,“令人擔憂”。他理解中國想要擁有一支藍水海軍,問題是中方是否遵循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德國2020年宣布了印太政策方針。此次派軍艦前來南海是第一步,下一步希望能建立每兩到三年來一次的定期機制。
針對舍恩巴赫的幾次對中國有指向性的表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3日也在回答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提問時逐一、分層次地進行了回應。
首先是回應他所說的中國海軍軍力“爆炸性增長”。“說中國軍力‘爆炸性增長’是言過其實,表示擔憂更是大可不必。”趙立堅表示,中國發展必要軍事能力是爲了維護自身正當的國家安全利益,完全正當合理。任何國家只要無意威脅損害中國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都不會受到中國國防力量的威脅。
其次是回應西方國家不斷搬出的 “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趙立堅回應稱,我們多次強調,世界各國普遍認同,共同維護的只能是以國際法爲基礎的國際秩序,共同遵守的只能是以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爲根基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真正需要警惕和反對的,是個別國家動辄派艦機到南海秀肌肉,公開在地區國家之間挑撥離間。”
最後,則是針對他所提及的德國版“印太政策方針”,以及未來德國可能擴大的軍事行爲。趙立堅指,如果德國想要擴充自身軍力,突破自身政策禁忌,在域外彰顯軍事存在,大可不必拿中國說事。可以說,趙立堅今天的表態是“點對點”地回應了舍恩巴赫的一系列言論。
“巴伐利亞”號來南海 實際意義多大?
深圳衛視直新聞注意到,這並非舍恩巴赫第一次就相關議題表態。今年11月7日,舍恩巴赫在接受日本共同社采訪時已經向媒體表示,他希望每2年派軍艦前往印太地區一次,以國際法爲基礎、協助維持印太區的和平與秩序。彼時,德國海軍護衛艦“巴伐利亞”號正停靠在東京的港口,這是德軍艦艇時隔約20年再次停靠日本。
德國海軍司令舍恩巴赫
該護衛艦于8月2日從德國威廉港啓程前往亞太地區,途中在巴基斯坦、澳大利亞、關島、日本、韓國停留,並于12月19日抵達新加坡。未來,它還將計劃停靠越南、斯裏蘭卡和印度的港口。值得指出的是,“巴伐利亞”號此前希望停靠在中國的青島或上海港,但中國拒絕了德方的相關訴求。
田德文向深圳衛視直新聞表示,德國“巴伐利亞”號此次行程更多是“象征性、姿態性地刷存在”。一方面,歐盟的外交和防務主張“用一個聲音說話”,德國作爲歐盟國家,從默克爾到現在的聯合政府都表示要貫徹歐盟的印太政策,這就是“巴伐利亞”號來相關區域的目的。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要看到,二戰後德國在軍事上的力量微乎其微,對世界事務施加軍事影響的能力和空間極小。因此,在田德文看來“巴伐利亞”號來南海只能說是“參與”,實際意義多大有待考量。
“與美國的‘印太戰略’不一樣的是,歐盟的印太政策在言辭上相對平和,雖然也有遏制中國的意味,但並沒有完全排斥和針對中國,”田德文指出,從歐盟的角度來講,歐盟主要是想在南海增強存在,他們害怕從亞太戰略圈中出局。但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是,歐盟介入進來的空間很小,而且歐盟自己內部也存在很多問題。
“這與美國的‘印太戰略’不大一樣。美國是希望將南海問題國際化,挑釁意味明顯。歐盟的印太戰略是以‘維護南海和平’爲第一訴求。未來美歐在印太政策上出現分歧都說不定,”田德文補充到。
作者丨朱恩地,深圳衛視直新聞駐京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