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比爾·陳(Bill Chen),新加坡華裔,外網“知乎”Quora上知名答主,曾在Quora上回答過非常多與中國相關的問題,且觀點相對理性客觀、富有事實依據,進而被一些人標簽化爲“親中份子”。Quora上甚至專門有人以此發問:“其他新加坡人如何看待比爾·陳的親中國立場?”,反響熱烈。
觀察者網也曾編譯過比爾·陳在知乎上的問答,收獲熱烈反響。那麽,“中國”對于比爾·陳這樣的華裔而言,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在他的眼中,中國與美國、亞洲國家的關系將如何演變?觀察者網專訪了比爾·陳,邀請他談一談他眼中的中國。
觀察者網專訪Quora知名新加坡華人答主比爾·陳
【采訪/ 觀察者網 白紫文】
觀察者網:第一個問題與您的個人經曆有關。您經曆過什麽特別的故事、從而影響了您對世界(尤其是對中美)的看法?您的觀點在新加坡是主流麽?在您看來,中國在新加坡的一般形象是如何的?
陳:我的經曆,可以從兩個故事說起。
第一個故事關于我的祖母。
我的祖母是廣東東莞一位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民。她不了解什麽“共産主義”意識形態,只了解“收地”與“分地”。她還曾告誡我不要談及共産主義,因爲“玩共産、會沒命”,那個年代參加共産主義可能會被殺死。我只記得小時候她對我說過這些。
我長到十幾歲時,“共産主義”這個我不理解的遙遠國度的“奇怪”發展方向,被我抛到了腦後。
待到我上大學時,奶奶已經回過好幾次老家,她探親訪友,處理耽擱了幾十年的家事。她回來後興高采烈地談到,她的侄女侄子們現在都用上了彩電和冰箱,甚至在寒冷的日子裏可以用上加熱器了。她對此印象頗深。
晚年的她回憶了一些二戰以前中國的樣子。她說,她們這一代人一直在受苦。只有少數幸運兒有機會上學,大多數人都總是在爲下一頓飯發愁。戰爭持續不斷,不是軍閥,就是日本人。毒品、疾病、災難、無處不在,死亡的陰影籠罩著幾代人。求生的欲望産生了難以置信的動力,將絕望和貧困的人推往世界各地——這就是爲什麽在秘魯和古巴這樣遙遠的地方也有唐人街的存在。
我最後問一次問她對共産黨有什麽看法的時候,她答道:共産黨?他們恢複了秩序。
這大概就是爲什麽毛澤東的肖像會一直挂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創造了一個史詩,把和平帶回中國可遠比指著月亮說“送個人上去並讓他活著回來”不容易得多。
第二個故事關于我的留美經曆。
在美國,開3、4個小時的車前往當地的大商場或打折中心,都不一定會跨越州界。你們可能對這種規模的陸地已經習以爲常,但對我們這樣生活在島上的人而言,這感覺是很陌生的。有過這樣的經曆才讓我明白,我們有多麽渺小、脆弱。新加坡一無所有,只有人。回想新加坡的曆史和現在取得的成就,新加坡一定是在很多事情上做對了的,而一個誠實有效率的政府執政的連續性,顯然對此有所貢獻。
我還記得聖路易斯的一個寒冷的聖誕節早晨。不出所料,街上除了乞討的乞丐,幾乎空無一人。乞丐們都是黑人,很多還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那次經曆並不算可怕,因爲那個清晨還算明亮,而且我也避開了市中心。
但這卻引人深思。非裔美國人占美國人口的12%,爲什麽他們會成爲無家可歸者和市中心的核心居民?爲什麽比起白人或亞裔美國人,我會更害怕某些社區的黑人?
我去過的唐人街也是熙熙攘攘的街區。當然,那裏氣味也許有些奇怪,下水道可能很堵,建築物看起來也更破舊,但即使是太陽下山以後,一個人獨行在唐人街街區之中,還是感覺很安全,而且有很多東西可以吃和買,價格也低于平均水平。黑人社區卻不是這樣,那裏到處是塗鴉、垃圾和坐在街角的人,看上去十分壓抑。
紐約下曼哈頓區的中國城“港風”十足 視頻截圖
海外生活的經曆鼓勵著我去學習比較曆史——東西方發展的時間軸。西方對東方技術的領先(或許日本除外)令人難以置信。到了15世紀,西方的技術已經足夠先進,並開始征服非洲。16世紀,征服了美洲和亞洲。到了19世紀,西方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流入歐洲的財富無以計數,鑄就了今天歐洲各式各樣的旅遊景點。
即使二戰之後殖民主義衰落,西方仍然保持著全球網絡的主導地位。大宗商品價格由芝加哥交易所決定,世界資金通過紐約和倫敦流動,標普指數是全球經濟晴雨表;通信網絡由西方的硬件驅動;到處都能感覺到跨國公司的存在;西方的汽車、藥品和電腦今天仍然要著高價;西方國家在聯合國發言權最大,美國海軍則控制著海洋。
這種統治性的地位和財富導致了福利政治和旋轉門領導的出現。即使是那些沒有好好做過研究過的人也知道,短視的、變化無常的想法和迎合爆米花觀衆的政策的危險性。而令人驚訝的並不是這些想法和政策的存在,而是它們能夠持續存在——這是西方巨量財富的證明。不過,事情正在發生變化。在過去的世界裏,富國和發達國家能夠負擔得起治理混亂的代價,這代價是窮國無法承擔的。而在當今世界裏,似乎已經沒有國家能負擔得起這種代價了。
至于我的觀點……我的聲音在新加坡是孤獨的。新加坡對中國的了解並不像西方國家那樣少,但總體來說也不夠多。
這與中國幾十年甚至數世紀以來不斷傳出“壞消息”有關,這些“壞消息”影響了這地區幾代中國人的看法。要理解中國,就必須在當時的背景下研究中國。不幸的是,現在的中國人已經不知道什麽是饑餓和貧窮了。中國的發展速度“破壞”了研究的參照系。
老實說,思考方式是島民和陸地居民之間一條很寬、很深的河。
我被冠以過各種罵名,既有“新加坡的叛徒”“共産主義的狗”,也有“寫大陸小說的無知島民”,還有“五毛”等其他名號。是的,我已經學會了忽視兩方對我的诋毀。
至于中國在新加坡的形象,應該說:差,但是在改進。在西方話語或美國體系主導的任何地方,對中國的印象都是如此。沒有人能不受如下信息的反複影響:大惡狼(Big Bad Wolf)要來了!你們必須捍衛你們的生活方式!
這種宣傳是很荒謬的。與亞洲地區相比,新加坡的情況還沒有那麽糟,但人們仍然非常謹慎。我並不責怪他們,畢竟,中國是一個巨人。
但考慮到美國正在衰退,有什麽選擇來填補這一空白呢?老齡化的日本嗎?崛起的印度?還是一個強大的中國?
我認爲中國威脅論言過其實。而且,與其因爲別人的一些話就像個無頭羔羊一樣反對和鄙視中國,不如去理解中國、成爲中國的朋友。畢竟,國與國之間的事務都可以歸結到“利益”二字。
觀察者網:中國只會捍衛自己權益,無意征服任何人。我們不霸淩,但也不再忍受霸淩,僅此而已。西方的宣傳制造的“惡狼”形象,您認爲還會持續多久?
陳:對于“惡狼”形象,我認爲在韓國部署的“薩德”系統就是明證。
未來幾十年,東亞的軍事建設是不可避免的。(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競爭將影響中國的鄰國,比如,南海的軍事化。不同之處在于,東亞國家必須和隔壁的巨人生活在一起,而美國則遠隔著太平洋。看上去美國的威脅更“溫和”,也不那麽直接。此外,東亞此前除日本以外,沒有別的國家動過“美國的午餐”,直到最近中國崛起引發經濟、特別是低端制造業的重組。
中國最令人不安的方面,是其崛起的速度。中國是最主要的世界經濟體之一,如今的它有著許多人仍不習慣的不同尋常的影響力。世界需要時間,去適應一個更加自信的中國、並表現出更多的尊重,就像他們對美國人和歐洲人表現出的禮貌一樣。
觀察者網:您認爲中美關系今後將如何發展?這樣的中美關系又會如何影響世界?中國是個飛速發展的巨人不假,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對周邊國家一定是“威脅”的存在,也可以是個友好而可靠的鄰居。是什麽阻礙著一些東南亞國家接受中國是龐大但友好的鄰邦?有意識形態在作祟麽?
陳:中美關系,無論這次誰當選,都會惡化。兩位候選人(特朗普和拜登)都出生于上世紀40年代,這意味著美國正在回望五六十年代的白人烏托邦時代。
這種情況不會改變,直到有遠見的新一代美國人掌權。這種事情在他們燒毀自己的房子之前是否會發生,還很難說。
三個多月前,兩位總年齡150+的美國老人曾同台競技、奮力謀求“美國總統”的職位 視頻截圖
最令人擔憂的事態發展是,美聯儲正在變成通過印鈔實現增長的全球最大資産管理機構。用沒有成本的資金來消除市場風險是瘋狂的。這既是中央計劃,也是市場效率的損失。以國債的形式借錢給自己只會助長赤字支出的習慣。
這簡直是瘋了。
除非美國停手,否則中國必須爲太平洋彼岸這一行徑的後果做好准備。
我所擔心的,是中國經濟的狀況,過去兩年的出生率下降就是明證。中國將必須尋求一種新的平衡。
對于東南亞,那裏的人們已經和中國人一起生活了幾個世紀了。最大的海外華人社區都在東南亞,其中印度尼西亞的最大。針對中國人的抵制,主要是因爲,華人在除越南以外的其他國家,普遍都在競爭中勝出,結果就産生了許多種族仇恨。新加坡經常因爲被稱作“是中國人的(Being Chinese)”而面臨鄰國的外交和媒體壓力。
觀察者網:西方媒體長久以來對中國的汙蔑並不是新聞,但世界正在發生劇變。您認爲,西方的這種宣傳對如今的中國還會有怎樣的影響?通過您在Quora上的回答,您希望如何展現一個怎樣的中國?中國對您個人而言,意味著什麽?
陳:中國很幸運,這次加倍的對外宣傳是在西方第一世界出現巨大裂縫的背景下進行的。在以前,以前我們看到的宣傳都是以兜售“西方的繁榮”和“蘇聯的邪惡”爲主。
不過,我以前低估過“回音室”政治的影響力和西方宣傳的誘惑力。公衆可能會表現得不理性,所以我擔心的是,所有看起來“足夠中國”的人都會受到攻擊。我並不喜歡現在的風向。
中國將在本世紀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我的文字,我想傳達的,是事實,不是虛像。
應該在正確的背景下解讀中國,不應爲迎合別人既成的荒誕印象而扭曲中國。深入理解是國與國之間、特別是大國之間,唯一能形成長久關系的途徑。
目前英語媒體對中國的報道是幾乎完全錯誤的。在大衆媒體中,很難找到哪怕是理智或合乎邏輯的關于中國的文章。這不僅不健康,而且很危險,因爲誤解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
我自己也有孩子。我不想讓他們像我的祖父母一樣,品嘗戰爭和死亡的滋味。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