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天湖、張海磊、康錦謙
秋高氣爽,雪山連綿,高亢嘹亮、深情款款的《康定情歌》在被譽爲“情歌城”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康定市的高原峽谷中回蕩。各族群衆穿上節日盛裝,載歌載舞,共同歡慶甘孜州建州70周年。
甘孜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個專區級少數民族自治州。70年來,甘孜各族群衆風雨同舟、團結奮進,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取得長足進步,經濟總量增長到建州初期的1142.5倍,並于今年初實現了136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8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的曆史性跨越。
一步跨千年,幸福像酥油茶一樣香甜!
在這場舉世矚目的脫貧攻堅戰中,四川各族群衆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像酥油糌粑一樣如影隨形,戰貧困、奔小康。
最新數據顯示,到2019年底,四川涉藏地區貧困人口減少到0.24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1%。這張耀眼的脫貧成績單背後,凝聚的是中央治藏方略在四川的成功實踐,凝聚的是對口幫扶的省市和中央單位及社會各界的資金支持、産業扶持,凝聚的是脫貧攻堅戰場上的黨員幹部不怕犧牲、沖鋒陷陣,讓四川藏族群衆實現了一步跨千年的夢想,也實現了他們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曆史性轉變!
四川阿壩縣境內,綠草茵茵,雲海翻騰,一片和諧安詳景象。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集結號吹起
涉藏地區彙聚全國一盤棋的能量
四川涉藏地區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涼山彜族自治州木裏藏族自治縣,總人口217萬,其中藏族人口160萬左右。到2013年底,仍有36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高達20.1%。作爲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繁重的省份之一的四川,涉藏地區又是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多且分布較散,深度貧困與自然條件、民族宗教、社會治理等因素交織,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繁重。
黨中央一聲令下,吹響了四川涉藏地區脫貧攻堅的集結號!巴山蜀水下足“繡花”功夫,采取超常舉措,推動脫貧攻堅並取得突破性進展。
–建一支善打硬仗的攻堅隊伍。四川按照中央要求,堅持“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1名省級領導聯系指導涉藏地區32個貧困縣,全覆蓋落實貧困村有1名責任領導、1個幫扶單位、1名“第一書記”、1個駐村工作組、1名駐村農技員的“五個一”幫扶力量。
–找准問題,精准施策。立足四川涉藏地區脫貧攻堅實際,因地制宜、突出重點,著力抓好推進特色優勢産業發展、抓好群衆住房安全保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利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解決特殊難題等工作。
–打好政策、資金“組合拳”。實施涉藏地區新居建設、教育發展振興、醫療衛生提升、社會保障促進、文化發展繁榮、扶貧解困行動“六項民生工程計劃”。堅持新增脫貧攻堅資金主要用于深度貧困地區,統籌整合使用各類扶貧資金。
在脫貧攻堅路上,對口幫扶是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部署,一支支幫扶隊伍、一路路幫扶資金、一個個幫扶項目,陸續向四川涉藏地區彙聚。5家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其中9個貧困縣,廣東、浙江兩省的13個市33個縣扶貧協作、對口支持32個貧困縣,爲他們早日擺脫貧困提供了保障。
與此同時,四川省內86個省直部門(單位)定點扶貧涉藏地區32個貧困縣,實現每個貧困縣都有1個以上省直部門(單位)、3所高校、1所以上醫院、1至3戶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幫扶。
四海同心,八方來援,全國援藏資源在四川涉藏地區集聚起了巨能量!
位于阿壩州若爾蓋縣西北部的花湖生態旅遊區,遊人走在棧橋上欣賞美景(2020年6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衆籌”“飛地”
書寫雪域高原創新實踐
3月初始,大雪紛飛,苦寒依舊。走進甘孜州腹地的理塘縣,廣東省幫扶建成的直供粵港澳蔬菜基地已開始複工。由于海拔高、高原凍土等原因,今年春播種期延後,在基地務工的群衆正抓緊准備種子肥料、給拖拉機換防凍液和檢修電瓶。去年就培育好的西紅柿、蘿蔔和草莓品種,則在溫室大棚裏先行栽種。大棚上高原,這是內地省份援藏的一大創舉,不僅解決了高原蔬菜和其他農産品短缺問題,更是給涉藏地區農牧業帶來了一場革命。
濯桑鄉漢戈村村民降央聽說蔬菜基地開工,戴上口罩回到了他負責的溫室大棚。“幹完犁地、起攏、下肥這些活,就可以種小番茄了。”降央說,通過大棚務工,每天能掙一百多元呢!
記者在爐霍縣看到,一個個蔬菜大棚像珍珠一樣散落在廣袤的雪域高原上。幾年前,對口幫扶該縣的成都市錦江區引入衆籌幫扶理念,在企業家、愛心人士、民主黨派人士中爲貧困村聘選愛心幫扶人士領頭人。每個領頭人再各自發展數量不等的愛心幫扶人士,通過衆籌獲得資金、項目,幫助貧困村脫貧。
錦江區還因地制宜創新“飛地扶貧”模式,在爐霍縣資源條件好的地方集中建設“飛地”蔬菜大棚,把紅利再返回給各地貧困村,實現成果共享。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除了探索創新做法外,各地湧現出一個個返鄉創業帶頭人,他們紮實苦幹,闖出自己一片天地,也帶領貧困群衆增收致富。
沿著顛簸起伏的雪域天路,翻越紅軍長征跨越的第一座雪山夾金山,記者走進了素有“中國雪梨之鄉”美譽的金川縣,采訪返鄉創業帶領藏族群衆脫貧致富的能手苟華。他說,金川人對梨的感情,深藏在血脈、镌刻于靈魂,幾乎每家都有一段與梨的相關故事。過去由于只有雪梨出售這個單一渠道,受氣候、交通和外面市場變化制約,雪梨再好也賣不出好價錢,只能眼睜睜“看到銀子變了水”。2015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苟華返鄉創業,成立了農業科技開發公司,用現代化工藝將金川雪梨加工成梨膏、梨片、梨糖等特色産品,成爲市場“搶手貨”,爲當地群衆尋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掌中寶”。
每年三月,漫山遍野梨花綻放,人們在古梨樹下喝著香甜可口的雪梨汁,品味著香氣撲面而來的酥油茶,惬意地享受著藍天白雲與帶雨梨花交織的美景。短短幾年間,苟華就將金川雪梨打造成爲嘉絨藏區的特色品牌,形成年産200多萬元的規模,産品遠銷成都、重慶和新加坡、韓國等地,帶動當地200多戶群衆每戶增收3000余元,其中貧困戶94人。
四川石渠縣紮溪卡大草原,康巴漢子魯達牽著女兒的小手行進在牧歸的牦牛群裏。三十七歲的魯達是草原上的“牦牛管家”。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滾石上山
高寒缺氧鑄就熱血忠誠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無數黨員幹部長期奮戰在川西高原第一線。這裏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但他們舍小家顧大家,以“滾石上山”的擔當勇氣,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沖鋒陷陣。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降初介紹說,四川省省級領導聯系32個涉藏地區貧困縣,2500多個第一書記在村裏直接參與脫貧攻堅,形成了上下同心堅決打贏涉藏地區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
今年春節和藏曆新年,阿壩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堅守一線督戰,州委書記劉坪無暇顧及與家人團聚,冒著紛飛大雪,一邊深入金川、壤塘、汶川、松潘、紅原等疫情防控一線巡察督戰,一邊走訪企業和剛剛脫貧的藏家百姓,了解企業複工複産存在的困難,了解外出務工人員出行困難和春耕備耕情況。
這是身在涉藏地區各級領導幹部只爭朝夕、統籌脫貧攻堅與加快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一個縮影。
此時,在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縣下木拉鄉中下格西村,駐村隊員羅洪海經過大半年工作,已經成爲黨委政府的政策宣傳員、脫貧攻堅的聯絡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産業發展的指導員……
“瘦了,人也黑了。”這是妻子黃雪梅再次看到他時的第一反應。從一名老師到一名駐村隊員,羅洪海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工作上的調整:“從在學校教書育人,轉變成最關心村裏16戶、85個貧困人口的脫貧事。”他每天走村入戶了解村情、民情,把貧困戶的事情放在心上,有時候卻忘了跟遠在家鄉的孩子視頻通話。
“看到全村農牧民群衆脫貧致富和村裏的變化,大家有了獲得感,我很自豪。”羅洪海說。
在這個戰場上,有多少人遠離家鄉、前仆後繼,有的甚至倒在了這片特別艱苦地區的脫貧攻堅戰場上。據統計,精准扶貧以來,四川已有30余名扶貧幹部爲此獻出了寶貴生命!
2019年12月14日,在四川工業科技學院對口扶貧的馬爾康市沙爾宗鎮沙爾宗村,年僅33歲的扶貧幹部李君倒在幫扶路上。
2019年12月13日,德格縣卡松渡鄉黨委書記拉巴澤仁長期帶病堅持在脫貧攻堅一線,因突發心腦血管疾病搶救無效離世,年僅36歲。前一天晚上,他加班到淩晨兩點。
……
川西高原阿壩縣查理鄉被中國網民追捧的“世外桃源”–神座村,雪山草地白雲悠悠,群山環抱流水淙淙,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梅花鹿在鮮花盛開的草地上覓食(2020年7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幸福香甜
“要我脫貧”變爲“我要脫貧”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四川越來越多的藏族群衆,特別是貧困戶們對“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有了更深理解,從“要我脫貧”轉變爲“我要脫貧”。
雅江松茸是甘孜的一張亮麗名片。當地知名的扶貧産業園–雅江縣松茸産業園,借助近年來不斷改善的交通狀況,迅速向外拓展松茸産業,爲貧困戶找到了出路。産業園負責人介紹,園區輻射帶動附近13個村脫貧致富,每戶能拿到幾百元到兩千元不等的分紅。企業通過招募當地村民實行全程培訓和“試幹”環節,千方百計讓藏族群衆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通過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帕姆嶺村40歲村民拉西因爲父親重病,家裏有兩個孩子,加上家庭收入單一,曾被定爲精准貧困戶。當地政府除了日常援助外,還幫助她到松茸産業園務工。“政府給了我希望,我自己也想多努力。”拉西說。
如今,拉西已成熟練工人,她勤奮、好學,車間裏有新的活總是搶著幹。雅江縣正依托松茸産業規劃松茸小鎮,發展餐飲旅遊産業,爲藏族群衆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置身川西高原阿壩縣查理鄉被網民追捧的“世外桃源”–神座村,只見炊煙在百年藏式古民居袅袅升起,雪山草地白雲悠悠,群山環抱流水淙淙,牦牛與藏族群衆視爲神獸的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梅花鹿,在鮮花盛開的草地上追逐……
48歲的拉青領著記者參觀他家的民宿。他告訴記者,2017年,他賣掉了家裏367頭牦牛,收入200多萬元,用一半錢建起當地最氣派的民居,開起客棧。第二年,客棧的收入就超過15萬元,加上售賣土特産收入7萬多元,拉青一家四口2018年總收入22萬元。在他帶領下,先後有10多戶藏民賣牛下山辦民宿,破解了神座村過度放牧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問題。
神座村所在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長江、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涵養地和生態保護屏障。近年來,阿壩州積極發展全域旅遊,神座村也因此得到政府扶持而受益,村裏改造了道路、入地了電線、修建了停車場u2026u2026神座因此更加古樸美麗。這個只有57戶人家的藏族村通過組建生態旅遊合作社、生態牦牛養殖場、藏紅花茶廠等集體經濟組織,一批新型農牧民逐漸成長起來,不僅全村脫貧,還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2014年以來共接待遊客約4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84億元。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6120元。
石渠縣通天河畔,青藏高原的綿綿雪山與紮溪卡大草原交相輝映。雅砻江在這裏發源,通天河進入石渠開始咆哮。
康巴漢子魯達揚鞭揮向奔跑的牦牛群。他不時伴著高亢嘹亮的《康巴漢子》,錄制藍天白雲下牦牛奔跑的手機視頻,發到朋友圈分享。
37歲的魯達是草原上的“牦牛管家”,這位雪域高原上的80後臉上寫滿了歡樂。他一家5口人,也曾經被貧窮困擾。如今,他不僅養有6頭牦牛,還幫人看管牦牛,當起“牦牛管家”,一年有3萬多元收入。
炊煙袅袅的白色帳篷旁,停靠著一輛挂著川T牌照的比亞迪小轎車。牛羊歸圈,魯達一邊清點牛羊,一邊教調皮的小女兒學習騎牦牛、甩鞭子。他說,現在最大願望就是祈求家人少生病、自己多掙錢,用雙手創造康巴人的幸福生活。
內生動力被激發的藏族群衆向著藏家産業致富夢想努力奔跑著,雪域高原正譜寫著民族團結進步的新篇章!2019年12月,國家民委命名四川省阿壩州、甘孜州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
面對若爾蓋大草原,身爲嘉絨藏族的阿壩州州長楊克甯對記者說:“啃下了脫貧攻堅硬骨頭,我們將鞏固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讓阿壩這片紅土地上的各族群衆更加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