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基,字頤生,號晉裕,1894年生于湖南益陽市資陽區迎風橋鎮的一個耕讀之家。幼時在家鄉私塾就讀,1915年考入湖南優級師範,天資聰穎,成績優異。1920年受新民學會派遣前往南洋從教,1958年回國,先後擔任北京華僑補習學校校長、北京文史館館長等職,1984年當選爲第三屆全國僑聯主席。
與毛澤東的同窗情
張國基與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前身湖南優級師範同窗五載,兩人交情甚厚。“五四”運動爆發後,湖南學生聯合會成立,在毛澤東的周密部署和指揮下,擔任學聯副主席的張國基等被秘密派往衡陽,遊說軍閥吳佩孚,將時任省主席、軍閥張敬堯驅逐出湖南。驅張鬥爭取得勝利,加深了他對國家前途命運的認識。
1919年底,毛澤東寫信給新民學會,提議派員到南洋群島了解東南亞各國狀況。當時正值新加坡華僑中學校長塗開輿歸國延攬師資,張國基前往應聘被錄用。到新加坡任教後,他時常閱讀華文報章,密切關注國內局勢。毛澤東多次寫信鼓勵他站在時代前列,報效國家。1921年,張國基母親逝世回國奔喪,毛澤東寫信約他到長沙面談,並邀他視察講學十余天。
1926年底張國基回國,經毛澤東舉薦,他隨即被派往武漢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出任教育長。4月,他應毛澤東、周以栗之邀加入中國共産黨。不久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講習所被逼停辦。隨後,汪精衛于7月間也掀起反共浪潮,國內一片白色恐怖。在危急關頭,張國基受毛澤東指示,于當月隨同徐特立、方維夏等秘密趕往江西,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一師少將師長。起義後部隊撤離,分散到湖南、江西各地,他也失去了與毛澤東的聯系。
上世紀二十年代正是中國社會風起雲湧、變幻動蕩的年代。黨組織考慮張國基的特殊狀況,從宣傳發動海外華僑支持革命的角度,決定續派他從事華僑教育事業。1928年底,他再次搭上去新加坡的郵輪。
愛灑僑教人生
1939年,張國基與幾位同事在印尼創建了中華中學。學校以“中華”冠名,就是要傳播優秀中華儒家文化,“立德樹人”。張國基說:“這不僅是我出洋的本意,也是我的家族傳統。”由于專心致志于教育,知行合一,他深得僑界信任,學校因此成爲印尼華僑社會最負盛名的僑校之一。1952年,吳學謙率中國青年代表團訪問該校時評價道:“華中是華僑的驕傲,是南洋的一顆明珠。”
張國基知識淵博,教書認真,待人正直誠懇,施愛有加。在印尼華中任教期間,他家裏先後住過幾十位生活有困難的學生,他不但資助生活費用,還教他們讀書做人的道理。1959年至1974年,在北京華僑補習學校校長任上,張國基親自給學生解決困難,不時到宿舍問寒問暖,逢年過節與學生聚餐聯誼,學生都視其爲遠在異國他鄉的大家長。他遍及海內外的七萬多學生,每逢壽誕和過節,常給他來信寄賀卡甚至郵寄錢物敬謝師恩,有的還會遠涉重洋前來登門探看他。
張國基是一個愛學生勝過愛自己孩子的人。他常對孫輩說:“我的兒子只有一個,我的學生卻有很多,對我的學生,比兒子還要親。”
“四合一”安樂窩
1984年,張國基當選全國僑聯主席,按規定要配一名秘書、一個服務員和一台專車。張國基說:“現在自己身體好,生活完全能自理,工作也用不著秘書代勞,外出開會來車接一下就可以了。國家要用錢的地方多,能省則省,絕不能浪費國家和人民的錢,如果讓三四個人來爲我一個人服務,我怎麽能安甯呢?”結果是,配給他的秘書、服務員、專車、大套間他一樣都沒要。
北京市和平裏一棟普通居民公寓樓,張國基在此一住就是23年。1989年冬天,一位來自家鄉的記者登門拜訪,問他爲何不去住寬敞的好房,而要住在嘈雜的居民區呢?張國基回答道:“早幾年,北京市委、僑委和文史館,見我的住房小,客人多,幾次要給我換寬敞的新房子,可都被我拒絕了。我說,北京祖孫三代擠住在一間房的還不少,我們爺孫倆一人住一間,已經夠用了。再換大房子,就要脫離群衆。只想自己,不顧群衆,那還叫什麽共産黨員呢?等全市的困難戶都住上新房了,到時我再搬家吧。”
訪談中,這位部長級高官把自己的“安樂窩”風趣地叫做“四合一”,他的解釋是:“白天是我的辦公室兼會客室,晚上就成了我的臥室和書房,辦公室、客廳、臥室和書房四種功能合一。”其實,房子面積不到20平方米,屋內陳設簡單、老舊,一張木床,一個書櫃,兩把舊沙發,一張“老掉牙”的藤椅和兩把木椅子,以及幾堆書刊和畫稿。上世紀80年代添置彩電以後,室內才讓人感受到那麽一點現代生活氣息。
“九顆牙齒”傳後人
清心寡欲、樸實節儉,是張國基的生活信條。他平生煙酒棋牌不嗜,晚年僅以寫字作畫、吟詩作賦爲最大樂事。他從不吃補品,每餐慣例是一湯兩菜和兩碗米飯。90歲時,張國基還自制喜歡吃的臘八豆而不舍得去買。平時對子孫教育嚴格,小孩亂扔一張能寫字的紙,被他看見一定會遭責罵。晚年行動不便,孫輩多次提議買個熱水器用來洗澡,被他拒絕,而一個數次換底的鋁桶,他用了幾十年,至今還保存在浴室裏。
1974年以後,張國基曆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館長。1978年僑聯恢複後,他先後當選爲北京市僑聯副主席、榮譽主席以及全國僑聯主席、全國僑聯榮譽主席等職。雖長期身居要職,但他廉潔奉公,嚴于律己,兩袖清風,從不謀求半點私利。
張國基的獨子張敬烏,生活在益陽農村。四個孫子曾希望進京工作,也被他統統拒絕。他說:“農村是廣闊的天地,自立自強靠得住,不要指望我。”當年三孫子張鶴延進京,張老也不依,當組織上要求這位76歲老人身邊得有親人照顧時,他才不得不服從。
張國基不止一次對兒子和孫子們說:“你們有本事,不要我的錢,也能創家立業;沒有本事的話,給錢也沒有用。所以你們只能靠自己,我沒有什麽東西留得給你們。”
1991年4月,張敬烏帶著兒女上京給他祝壽。在簡單的壽宴上,張國基興致勃勃地告訴兒孫們,今年他又掉了兩顆牙齒,加上前些年掉的,正好9顆了,都好好留著。他說:“我的遺産就是9顆牙齒,百年之後,你們每人拿一顆做紀念(他兒子夫婦加上7個子女,正好9人)。”字字句句,是難改的鄉音,卻溢滿了他濃濃的愛。
慈懷善心桑梓情
張國基平時生活十分儉樸,卻把省下的錢拿去幫助別人。1958年定居北京後,他熟識的一些師生在回國後生活遇到了困難,他給錢給物,想方設法去幫助他們。1971年,他應毛主席之邀同幾位老友去延安、韶山參觀休養,得知隨身的一位解放軍戰士老家生活困難,連忙拿出300元錢叫他寄回去。
張國基十分關心家鄉的建設尤其是教育事業的發展。在他90歲壽誕時,海外部分學生贈予他10萬元人民幣壽金,他給國務院僑辦寫信,請求把這些錢轉贈給家鄉安裝高壓電力線,以解決全村400余戶百姓的生産生活用電。在他95歲生日和百歲壽誕時,又把海外學生送的禮金100余萬港幣,全部捐給他的學生設立張國基文化教育基金會,以獎勵優秀學子和先進教師。
值得一提的是,92歲那年,張國基特地前往益陽師範視察並指導工作。他走進圖書室,詢問館藏圖書數量,管理員告訴他有8萬多冊,他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看你們圖書館的書少了一點,特別是衛生和保健知識方面的圖書太少了,要增添一批。你們培養教師,教師要多學習和掌握衛生、保健知識。”後來他進入教學樓,受邀即席發表了講話。他說:“我站講台多年,深感教育工作的重要。教師要品德高尚,知識淵博,無私奉獻。那就要公誠勤樸、奮發進取。”視察完畢,學校領導請他吃飯,他說:“這次不吃了下次再來。”茶沒喝一口,煙沒抽一支,回到賓館,應邀題字的他就揮毫寫下“益陽師範”的校名和“公誠勤樸”的校訓。後來,在中國僑聯支持下,益陽市僑聯用他捐資設立的張國基文化教育基金與民營企業家楊谷良合作,在他家鄉創辦了湖南益陽國基實驗學校,其校訓也沿用了他一生辦學所尊崇的“公誠勤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