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王涵琦 攝
殷殷囑托
汕頭經濟特區要根據新的實際做好“僑”的文章,加強海外華僑工作,引導和激勵他們在支持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去年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汕頭小公園開埠區視察,先後走進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並步行察看街區風貌,聽取當地開展開埠區修複改造、推進曆史文化街區保育活化等情況介紹,要求汕頭加強曆史文化街區保護,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氣息,讓古老城市煥發新的活力。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自去年以來,汕頭切實加快曆史文化街區保育活化工作,這處被視爲“百載商埠”發源地的街區,科學推進“微改造”,推動曆史風貌和城市建設有機結合,讓老街區逐步煥發新的活力。
小公園開埠區▶▷
精雕細琢修繕令舊貌換新顔
汕頭小公園開埠區位處老城區,是我國34個開埠城市中保存較完好的開埠區,保留著28處文物和36處曆史建築,以及大面積的舊時騎樓、建築、街巷等。
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小公園開埠區並作出重要指示後,汕頭加強曆史文化街區保護,除了通過修繕破舊建築、開展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以壯大其“筋骨脈絡”外,還圍繞中山紀念亭等核心地標,有機融合非遺展示、非遺文創活化、美食體驗、紅色教育等主題元素,打造“民俗特色文化”經濟圈,通過“戲亭印象”等文化惠民活動,逐步樹立起小公園的經濟文化品牌,豐富市民和遊客的精神生活及消費業態。
今年初,汕頭制定出台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和利用實施“八個一批”工程方案,提出以小公園開埠區爲重點,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曆史遺迹、保護商埠文脈統一起來,采用“分片實施,重點示範”策略,分步以街區爲修複單元,循序漸進開展活化利用。7月,小公園開埠區中山紀念亭街區、西堤街區成功入選第三批廣東省曆史文化街區。
隨著保育活化工程的推進,小公園開埠區中山紀念亭街區、西堤街區舊貌換新顔,不僅成爲當地文化地標,更吸引各地遊客慕名前往打卡。
前不久,紅色電影《暴風》劇組在汕頭小公園實景拍攝,影片通過鏡頭再現百載商埠繁華,各式具有曆史風情的場景布設吸引衆多遊客和市民拍照。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汕頭小公園開埠區成了衆多市民遊客爭相“打卡”的熱門景點。景區管理方精心安排藝術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等主題雕塑,沿街鮮豔奪目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與老城古韻、鮀城潮味完美融合,展現全新魅力。
金平區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一級科員張耀輝透露,當地正研究制定《小公園曆史文化街區建築修繕指引導則》,未來將對開埠區建築群進行統一風格修繕,盡最大力度保障建築群原始特色。
開埠文化陳列館▶▷
展陳創新迎來參觀遊覽熱潮
位于開埠區範圍內的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自去年以來便時常迎來如潮人流。
汕頭市開埠文化陳列館負責人張如強透露,盡管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的參觀人數就已經超過20萬,館內每天都會接到上百個預約參觀的電話,4個講解員平均每人每天要爲10—12個觀展單位進行講解。
開埠文化陳列館早在2016年就通過線上平台實現用戶“足不出戶”看展,線下觀展的遊客亦可通過掃描二維碼同步聽取講解。張如強表示,隨著展覽陳列有了較大變動,展館目前也將打造新的線上平台。
除了開埠文化陳列館外,自街區升級改造以來,汕頭更多優秀曆史文化資源被深度挖掘整理,以陳列展覽的形式進入公衆視野。位于汕頭小公園街區內的汕頭紅色交通站舊址經過精心修繕,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起一座陳列館,以珍貴的實物和史料,向往來遊人述說當年地下工作的驚心動魄。許多民間收藏愛好者、市民自發捐出這一時期的曆史物件,進一步豐富館內文物陳列。
而在小公園開埠區安平路37號和39號,今年新建成開放的非遺體驗館集作品展示、技藝體驗、文創銷售于一體,成爲市民遊客近距離體驗汕頭非遺魅力的好去處。行走在非遺體驗館內,遊客可以從潮繡、潮州木雕、潮州剪紙等的經典作品中領略非遺的獨特魅力與文化內涵,還能現場體驗潮汕的非遺技藝。
僑批文物館▶▷
加快推進搶救修複及數字化
僑批檔案保護工作是講好“華僑”故事、做好新時代“僑”的文章的重要抓手。一年來,汕頭加強對僑批文物館的管理運營,更好保護傳承僑批這一珍貴文化遺産,擦亮“世界記憶遺産名錄”牌子。
今年3月,汕頭將僑批文物館作爲僑批分館,交由汕頭市檔案館負責管理,同時在檔案館增設僑批檔案部,負責僑批檔案的征集、保管保護、宣傳和研究開發利用。今年6月9日,汕頭市檔案館僑批分館完成提質升級,全面對外開放。
通過這次改革,汕頭大大提升僑批檔案的保存管護水平。爲加強保管利用,汕頭市檔案館在庫房區設置僑批檔案特藏庫,對僑批進行集中保護管理,並對全市範圍內的僑批檔案存量、保存現狀等基本情況進行摸查,爲制定相關僑批檔案工作規範提供數據基礎。
存放僑批檔案的新館庫房面積近9000平方米,設置了紙質檔案庫、實物檔案庫、圖書資料庫、音像檔案庫等,可滿足未來30年檔案進館需求。
與此同時,汕頭還創新建立僑批專家資源庫,印發管理辦法,通過整合專家資源,積極申報科研課題,提升僑批檔案文化的研究水平。目前已完成10位僑批研究專家、批局經營者後人的口述檔案采集攝制工作。
塵封的僑批檔案也有望以嶄新面孔向網友展現真容。一年來,汕頭加快推進搶救修複及數字化,已完成制作普通僑批仿真件916份、精品僑批仿真件1800份,並對1542件破損嚴重的僑批進行搶救修複,對7359封僑批進行著錄。
保護運用僑批文物,爲講好汕頭故事提供充沛資源。今後,汕頭將陸續開展僑批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僑批文化專家開講座,舉辦僑批燈謎、僑批剪紙、僑批書法賽、僑批知識競賽等各種形式的活動,將僑批文化融入教學當中,讓僑批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從學生開始。
親曆者說
汕頭市檔案館僑批分館名譽館長林慶熙:
僑胞後代踴躍捐贈 僑批館藏量翻番
南方日報:習近平總書記來僑批文物館視察後,你們做了哪些重點工作,有什麽感受?
林慶熙: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以後,我們舉辦了多場僑批座談會,有不少華僑和僑眷專程趕來汕頭參加會議。比如新加坡華人女作家蓉子作爲潮籍東南亞華人,對祖籍國情深難忘,前幾年,她曾組織中、新、馬、泰四國作家重溫僑批,編寫《僑批裏的中華情》,書寫遊子的萬裏幽思。點點滴滴,都可以看到海外僑胞的濃情厚誼凝聚在心、代代延續,這些都讓我備受感動。
南方日報:近一年來,汕頭在僑批保護和研究上取得哪些進展?
林慶熙:自去年10月以來,各地僑胞後代、批局後人和民間收藏家踴躍捐贈僑批文物,汕頭市檔案館僑批分館的僑批原件館藏量已達7.75萬封,是2020年12月館藏量的2倍多,實體館藏量居全國首位。
館藏僑批原件的豐富,有利于汕頭曆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對僑批檔案的搶救、保護、研究開發和推廣利用意義重大。僑批檔案的研究開發工作也在持續進行。比如《麥保爾捐贈僑批檔案萃編(一)》《麥保爾捐贈僑批檔案萃編(二)》《泰國潮屬僑批業商號印記及簡況》三本僑批檔案相關的書籍已完成編撰工作,現正在校對中,准備付印。
南方日報記者 余丹 王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