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展晖
方雪玉
盧宇聰
走過65年,第130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不僅僅是一個國際貿易平台,更成爲一代代外貿人的共同記憶。它見證著中國外貿的蓬勃發展,助力著廣東制造的崛起、灣區經濟的騰飛,也迎來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使命。
回憶起數十年“廣交會歲月”,多位來自廣東制造企業的高管向南都記者表示,廣交會對企業意義已經遠遠不止于簽單、拓客,已成爲一個新産品、新技術的交流展示平台,並不斷激發企業在國內和海外市場的持續創新,首次“線上+線下”的130屆廣交會則爲外貿企業搭建起了一個全新的“數字化練兵場”。
A
線上線下搭建外貿企業“數字化練兵場”
作爲疫情以來首次恢複的線下展會,第130屆廣交會已成爲全球外貿行業的一針“強心劑”,多位參展企業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線下與線上的融合是其最期待的創新舉措,此前疫情下的線上廣交會給外貿企業提供了試水直播、短視頻的機會,本屆廣交會則提供一個系統化打磨其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能力的“數字化練兵場”。
“線下毫無疑問在産品體驗、集中展示、客戶的沉浸式參與等方面,都會比線上要好一些。線上推廣對于我們一直比較陌生,但是經曆過去幾屆線上廣交會的曆練,我們在線上也越來越成熟了。”有20多年參展曆史的廣東新寶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曾展晖向南都記者表示,今年新寶會將廣交會展位作爲其線上直播的大背景。“原來是簡單地單個産品展示,現在可以批量地去展示我們這兩年沒能夠好好推廣的産品,另一方面原來受時差的影響,直播時段不充裕,這次大家都能集中在一起直播,感覺比疫情前的展示機會更加充分。”
“線下和線上和結合肯定是大趨勢,我們希望通過這屆廣交會優化海信在線上線下融合的能力,線上希望能夠通過虛擬展廳或者3D/VR技術,讓客戶企業能夠身臨其境地看到産品,並且能夠不斷更新、持續體驗。”海信國際營銷公司副總裁方雪玉同樣向南都記者表示,未來即便是疫情對全球貿易的影響過去了,海信也會考慮繼續沿用線下和線上結合的模式。據介紹,今年海信在線上准備了500多個視頻,翻譯成不同語言的版本提供給線上的海外參展商。
10月13日上午,廣交會副主任、秘書長、外貿中心主任儲士家在第130屆廣交會開幕新聞發布上也表示,線上線下融合辦展的全新模式將成爲廣交會未來的新常態。
儲士家介紹,線上線下融合舉辦,既保持了廣交會面對面洽談、看樣成交效果好、易于建立互信的傳統優勢,又順應了數字經濟發展的潮流,擴大了廣交會的規模,有利于全面展示企業和品牌形象,有利于更多供采雙方現場洽談,滿足各國企業的不同需求。
B
“排隊潮”激發參展企業創新力
除了線上線下同步舉辦,本屆廣交會的亮點還在于以新舉措打造線下精品展,據儲士家介紹,今年品牌展位占比達到了57%,較往屆的20%提高了近兩倍。
品牌化和精品化趨勢對于廣東的制造業企業而言尤爲明顯。“海信從1993年參加廣交會到現在已經有將近30年時間了,我記得很清楚(上世紀)90年代剛剛參加的時候,大家都還是小企業,現在看到很多一路走來的同伴都成長爲國際化大企業,感到很驕傲。”方雪玉向南都記者感慨。“隨著一批有品牌的家電企業出現,它們不再是純賣産品,慢慢開始展示産品背後的創新技術、企業形象、品牌文化等。”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發現,65年間,廣交會的“朋友圈”從首屆的19個國家和地區,擴大到129屆的227個。其中廣交會采購商人數從首屆的1223人開始一路攀升,在2000年秋交會的采購商人數突破10萬,2007年春交會這個數據更是一舉突破20萬。
除了交易規模的擴大,過去數十年的廣交會參展經曆,給廣東制造企業帶來的更深的影響是創新力的提升。
“我印象最深刻的廣交會有兩屆,一是剛剛搬到琶洲新館的那一年,因爲我們小家電規模不大,就被分配到了客流量不太旺的邊角位置。我們當年做了兩款比較討喜的顔色——粉綠和粉紅,也就是現在流行的馬卡龍色,很快引發海外客戶排隊參觀,把攤位堵得水泄不通,最後主辦方派了安保人員來維持秩序。”曾展晖稱,借助廣交會的“排隊潮”,新寶電器“一戰成名”。
在接下來的參展中,新寶電器亦不斷調整産品策略來吸引海外客戶。“每一次參加廣交會都推動著新寶電器向前邁進一步。”曾展晖稱,另一屆印象深刻的廣交會“排隊”現象發生在2015年。
“我們突發奇想在展會裏設了一個小的‘保密室’,把一些最新技術的産品以半公開的方式向觀衆開放,一方面想要展示我們的技術創新實力,另一方面因爲部分專利還沒有申請下來,希望予以適當保護,沒想到再次引發了客戶、友商的排隊參觀,展台又一次被圍堵。”曾展晖回憶道,正是通過這屆廣交會奠定了新寶電器對技術創新戰略的堅持。
事實上,多位來自制造業的資深廣交會參展商在采訪中均向南都記者強調,廣交會的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交易本身,而成爲一個新産品、新技術的交流展示平台,並不斷激發著企業的創新。
“就家電行業來看,廣交會已經是全球最重要的商品展示會,因爲它雲集了全球頂尖的買方和賣方,不僅對于中國企業,對全球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平台。”曾展晖向南都記者表示。“接下來一周,我們會把這一年多來積攢的創新技術集中展現到全球客戶面前。”
C
廣交會見證廣東制造崛起
“連續28年參展廣交會,海信每一年都在跟隨廣交會的腳步推陳出新。”方雪玉向南都記者表示。“早期主要以白電、黑電産品單獨參展,今年海信在廣交會主推智能化和套系化的家電産品,其中智能化産品在歐洲的年增長爲30%到40%之間,增長空間巨大,套系化的産品則是從空調、洗衣機到冰箱、電視都進行統一設計,其中會嵌入創新的産品形態,如可以自動升降、隱藏到櫃子裏的電視,還有些電視在關機後保持低能耗運行、變成一幅壁畫與室內空間相融合。”
智能家電也是《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及的十大戰略性支柱産業之一,按照規劃,到2025年,家電産業營業收入突破1.9萬億元,形成全球領先的智能家電産業集群。
“家電制造企業的成長離不開廣東政府提供的完善配套服務和珠三角的産業氛圍,一是供應鏈配套比較齊全,第二是人才基礎比較好,第三是開放的心態。”方雪玉稱,此外交通和物流的渠道設施也爲制造業的成長提供了良好土壤。
“珠三角是全球最好最成熟的家電的産業帶,這是毋庸置疑的。”曾展晖同樣向南都記者表示。“我去過很多國內外的制造業産業考察,包括東南亞、印度這些跟中國制造業有區位競爭的地區,也去意大利北部、美國芝加哥等歐美傳統制造産業進行過考察,珠三角的家電産業帶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産業配套完善性等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
立足珠三角産業鏈、面向全球開展貿易的商業模式也培育了新寶電器在小家電領域的洞察力。
“在小家電這個國際貿易行業裏面,對于存量的産品,包括國內的電飯煲、電磁爐、壓力鍋等,國際貿易上的咖啡壺、打蛋機等産品,自從改革開放40年以來,已經從所謂的‘來料加工’逐步演變成由中國供應商負責整個産品的開發、設計、定義、策劃等。”曾展晖向南都記者介紹。“比如賣給非洲的是什麽性質的産品?包括什麽屬性?當地可能有什麽喜好?我們會提前做好産品策劃、産品投資。在海外流通領域或電商平台上面的一些買家,我們可以告訴他,明年賣什麽咖啡機會火?大概定價是多少錢?能有多少的銷量?因爲我們有這款産品在海外各區域的銷售大數據和消費偏好數據。”
“疫情以來全球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普遍升高,我們的海外訂單也大幅增長,足以看出中國制造早已不是低端制造了,很多具備一定規模和品牌基礎的制造企業,無一不在推動智能制造、數字化工廠的升級,目的並非爲了省人力成本,而是爲了提高成品的一致性、優化産品質量以及抵禦風險的能力。”萬和電氣總裁盧宇聰同樣向南都記者表示,加強智能制造、提升産品的技術含量已成爲制造業的共識。
D
粵港澳大灣區開啓産業融合創新
讓廣東制造企業倍感欣喜的是,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區域融合發展也進一步激發了産業創新的潛能。
“現在部分家電已經開始跟3C數碼産品在技術層面與制作工藝層面慢慢産生融合,因爲珠三角東岸是3C數碼産業集群,西岸是小家電集群,這種産業集群之間的融合創新,放眼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我認爲這也是珠三角制造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曾展晖稱,其次,以大灣區作爲立足點進行國際市場的推廣,也爲品牌謀求國際化發展提供了一條“快車道”。
“以前我們是以新加坡作爲亞太中心,輻射東南亞的國家,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我們也産生了新的想法,能不能把亞太中心直接設在灣區城市中,這樣就免去了在海外庫存的成本,輻射面除了東南亞,還可以向全球其他市場進一步擴大。”方雪玉稱。
此外,方雪玉向南都記者補充道,未來珠三角如果能把芯片等高新技術企業的短板彌補上,在産業上下遊繼續深挖,中國制造業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品牌出頭,與來自德國、日本的制造品牌比肩。“如果說還有什麽不足,我覺得在創新技術的孵化和産業技術工人層面,應該得到更多政策上的扶持。”曾展晖表示。
廣東省人民政府網站10月13日發布《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十三五”期間,廣東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取得重要的階段性突破,區域創新能力自2017年起連續四年位居全國首位。但廣東科技創新仍存在若幹薄弱環節,主要體現在: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不足,高層次創新平台數量偏少;基礎研究投入偏低,原始創新能力有待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突出,産業技術核心競爭力不足等。
《規劃》提出,全面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深化粵港澳在産業發展、技術攻關、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轉化等領域協同創新,推動粵港澳三地實現更高水平的創新“一體化”發展。
聲音
我印象最深刻的廣交會有兩屆,一是剛剛搬到琶洲新館的那一年,因爲我們小家電規模不大,就被分配到了客流量不太旺的邊角位置。我們當年做了兩款比較討喜的顔色——粉綠和粉紅,也就是現在流行的馬卡龍色,很快引發海外客戶排隊參觀,把攤位堵得水泄不通,最後主辦方派了安保人員來維持秩序。
——廣東新寶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曾展晖
連續28年參展廣交會,海信每一年都在跟隨廣交會的腳步推陳出新。未來珠三角如果能把芯片等高新技術企業的短板彌補上,在産業上下遊繼續深挖,中國制造業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品牌出頭,與來自德國、日本的制造品牌比肩。
——海信國際營銷公司副總裁方雪玉
疫情以來全球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普遍升高,我們的海外訂單也大幅增長,足以看出中國制造早已不是低端制造了,很多具備一定規模和品牌基礎的制造企業,無一不在推動智能制造、數字化工廠的升級,目的並非爲了省人力成本,而是爲了提高成品的一致性、優化産品質量以及抵禦風險的能力,加強智能制造、提升産品的技術含量已成爲制造業的共識。
——萬和電氣總裁盧宇聰
采寫:南都記者 馬甯甯 實習生 陳雯越 李紫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