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峽之聲
結果揭曉,台灣費盡心思想蹭進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仍被美國拒于門外,台“斷交部”表示遺憾,並“梨花帶淚地”哭訴:
“台灣作爲重要經濟體,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絕對符合參與IPEF的資格。美國會參、衆兩院的跨黨派議員,近期均力挺台灣參與IPEF,且美國務卿布林肯也公開強調,IPEF是一個具開放性與包容性的架構,不會對台灣在內的任何夥伴關閉大門。”
另一方面,台灣執政黨仍以“阿Q精神”唾面自幹,相信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的花言巧語,“台美正在尋求建構深化雙邊經濟夥伴關系的機制。”
然而,這是自帶陷阱的外交辭令,所謂“雙邊經濟夥伴關系的機制”是什麽?不得而知,只會讓人直覺地誤解爲自由貿易協定(FTA),但卻肯定不是,因爲拜登政府已將自由貿易協議定性爲“20世紀的産物”,“印太經濟架構”才是“21世紀經濟新規則”。
換言之,台灣有輿論認爲“台美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比“印太經濟架構”(以下簡稱IPEF)更令人期待,這是異想天開,對時事毫無所悉的鬼扯。
台“經濟部長”王美花,與主管貿易談判的“政務委員”鄧振中,都在粉飾太平,前者稱“台美經貿關系密切,絕對會有新做法”,後者稱“沒有放棄,未來幾周會與美貿易代表戴琪會晤努力爭取”。
美方沒給大餅,不排除會給點芝麻,就怕屆時政客又誇誇其談,將芝麻美化成大餅,欺騙傻愣的台灣民衆。
我覺得好笑,台灣朝野近日都表明爭取IPEF,並拜會AIT,美國商會,動作頻頻,問題是IPEF是衆所皆知“沒牛肉的框架”,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空手套白狼的“反華陷阱”,蹭IPEF對台灣沒有半點好處,只有壞處。
去蹭這種東西,豈不是白癡?
IPEF針對大陸也針對台灣
IPEF號稱有“四大支柱”:“公平及有韌性貿易”“彈性供應鏈”“基礎建設、幹淨能源及脫碳”“稅收及反貪腐”,每一根支柱都在確保美國利益,並削弱中國大陸。
其中“彈性供應鏈”更是牽連甚廣,簡言之,就是要IPEF成員供應鏈取代中國供應鏈,這是與中國脫鈎的概念。
問題是,目前的供應鏈結構,中國大陸與近鄰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互相依賴的網絡,與中國大陸脫鈎短期勢必傷及自身,中長期前景則不明朗,因爲美國會換屆,IPEF也不是“硬條約”,美國隨時可“抽腿不玩”,還不用負擔違約責任。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任何集中于兩岸的産業,都是必須脫鈎的對象,大陸的優勢供應鏈非常多,按下不表,台灣則是半導體供應鏈被全球視爲有過度集中的風險。
由于台海被視爲可能爆發沖突的區域,因此美方在思考供應鏈安全時,當然會希望即便台灣有事,也不會危及供應鏈,尤其半導體是技術發展的關鍵産品。
美國希望吸引的IPEF成員中,除日韓之外,印度與新加坡也都積極發展半導體,印度已是全球IC設計重鎮之一(以美資爲主),半導體制造則由塔塔集團積極介入。新加坡在2021年于半導體設備、機械等項目的外資已達87.7億美元,美資公司占67.1%。
印度的腳步一向紊亂,發展未知數很多,但新加坡則有條不紊地推進其半導體戰略。
2021年,新加坡半導體業産值成長30%,爲星島電子業中成長最快的産業,其2030年願景,就是要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的商業。本年新加坡已成功讓美國晶圓制造商格羅方德,德國晶圓制造商世創電子投資星國半導體生態系統。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之所以呼籲東盟國家支持IPEF,有許多層面的考量,其中讓東盟成員都感興趣的,就是IPEF在先進制造業方面的著墨。
誠然,IPEF並沒有開放美國市場准入,缺乏關稅誘因,但其有可能引導美資進駐東盟經濟體,在科技面提升東盟整體實力,這也是誘因。新加坡半導體業的規模與密度雖遠遜台灣,但歐美焦慮于此行業台灣過強,除了發展自身半導體業之外,投資替代台灣的經濟體亦是重要避險策略。
換言之,IPEF旨在打造一個新的、“去中的”全球供應鏈,這個企圖本身就對中國鄰居就是誘因,而能降低對台灣半導體的依賴,分享全球半導體供應的台灣份額,也是同理。
不過東盟國家都極不願將中國大陸排除于供應鏈之外,因此IPEF也是一個挑戰高難度目標的框架,短期內絕無可能顯現效果,而要著眼于中長期影響。
但是,對取代台灣半導體産業的思路就不同了,若有美國協助,有意發展的經濟體可以從非先進制程逐步蠶食台灣份額,將台灣芯片的市占縮小7成就是有可能的,因爲非先進制程芯片有70%市場占比。
此外,在先進制程方面,美日已開始合作發展2納米制程,以期降低對台積電依賴。日本,是IPEF的當然成員。
從美國IPEF戰略大餅中的一角,即可見這個框架其實對台灣不利。台灣無論加入與否,在美國主導下,都難逃半導體供應鏈被扭曲甚至斷鏈的可能。包含台積電在內的半導體業者,很快就會感受到被逼著往東南亞與東北亞遷廠的壓力。
台灣被排除于外,不是只有政治考量
衆所皆知,台灣享有對大陸的巨額貿易順差,自2016年民進黨執政以來,順差不降反升,根據台灣的統計數據,6年順差總和(含香港)爲4819.8億美元。
而這6年台灣對外出口總順差爲3016.4億美元。換言之,若非對大陸的高額貿易順差,台灣對外貿易是逆差1803.4億美元。
從出口品項上來看,台灣出口至大陸的主力産品是電子零件與資通訊産品,其中又以半導體相關産品爲大宗。
此一事實闡明,美國想分散供應鏈風險,在電子産品的層面上,就是得拆解兩岸供應鏈,而方法有三:將台商移出大陸;扶植東盟與印度取代台灣;將台商移到美國。
IPEF就是在執行以上任務的“經濟武器”。
那麽將台灣排除于IPEF之外,即意味著美國將兩岸電子業供應鏈視爲整體,不對台商移出大陸抱持過高期望,因此必然要扶植東盟與印度等經濟體取代兩岸供應鏈。
當然,在供應鏈層面,若說“美方將台灣視爲中國的一部分”,這也“不對”,因爲美國正在透過“台美經濟繁榮對話”(EPPD)機制掏空台灣,將電子業命脈,包含工廠、設備、技術與人才,移到美國。對于中國大陸廠商則采取堅壁清野拒斥的態度。
對于東盟與印度而言,若台灣被納入IPEF,形同在先進制造層面,要與台灣分享美國所釋出的利多大餅,仍處于弱勢,因此排斥台灣不只是政治層面的考量,也有發展考量。
對美方而言,它只需要盡可能將台灣的優勢挖到美國本土即可,拜登政府大可透過“台美雙邊機制”達標,不需要將台灣硬擠入IPEF。
對大陸而言,台灣若被納入“反華”的政治性經濟機制,有礙兩岸共融的政策路線。誠然,即便中美貿易戰也無法打瘸兩岸供應鏈基礎,就算台灣被納入IPEF,此結構也難以改變。但大陸決不樂見台灣半導體業被迫與日本、印度深度連結,畢竟,台商移往這兩個國家,比移往美國要容易。
對台灣而言,無論能否加入IPEF,都會被美國掏空,若非主力大廠大都設在大陸,被掏空的速度只會更快。差異在于,加入IPEF,政治風險會大增,因爲兩岸若在經貿層面都走向弱化,維持和平現狀的基石便不複存在。
結語
美國揮舞IPEF大棒這麽久,截至目前爲止,其仍是一個缺乏具體細節的框架,此一事實表明,這個框架的精神與其拉攏對象的需求,相距甚遠,因此不斷地調整,這才是重點。
IPEF對所謂印太國家不是沒有誘因,只是誘因背後暗藏風險,有些風險是可測的,例如北京的反應;有些是不可測的,例如美國若換黨執政就不玩兒了,所以無論拜登政府說得多麽美好,被迫加入的成員不少,其前景不被看好。
台灣很簡單,就是想蹭進國際組織或多邊體制,以實現“實質獨立”的態勢,無論什麽黨執政,都會想辦法朝著這方向走。
在經貿上,減少對大陸的依賴,是蔡英文當局最想做,卻始終做不到的事;郭台銘表態參選時,也狂言要“東進,西和,南拓,北接”,將兩岸供應鏈結構打散。但白話說,美國都做不到的事,台灣政客與富商自然更無可能做到。
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愈“反中”,經貿依存度愈大,兩岸是如此,中美之間也是如此。台灣“新南向”政策是完敗,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亦是完敗,現在搞一個風險高于獲益的IPEF,失敗結局也不會改變。
大陸需要注意的,只是IPEF的破壞力能有多大而已,而台灣,是跑不掉的。(雁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