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4日電 據南洋時報報道,知名媒體人韓勝寶在南洋時報發表署名文章《韓勝寶:龍獅共舞三十載》,文章談到,中國與新加坡建交30周年,最具象征意義和紀念意義的當推“龍獅共舞”。
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文化已成爲東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千百年來,龍已深深紮根于中國人的心中,成爲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人都引以爲豪。
新加坡是中國之外唯一以華族人口占多數的國家,大約百分之七十以上,自然也是龍的傳人。新加坡島古稱“龍牙門”,公元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爲“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鄭和下西洋曾到過“龍牙門”。
石獅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見的辟邪物品,最早出現在東漢。中國人曆來把石獅子視爲吉祥之物,古代的官衙廟堂、豪門巨宅及園林名勝前,都擺放一對石獅子,用以鎮宅護衛。
北京天安門金水橋前後,各有一對大石獅子,左雄右雌,威武雄健。北京故宮、中山公園、北京大學門前都有獅子。滄州有鐵獅子,盧溝橋望柱上有四百多只獅子。直到現代,安放石獅子,鎮宅護院,遺風不泯。
新加坡最具代表的標志是魚尾獅,最著名的旅遊景點是魚尾獅公園,獅城共有七尊魚尾獅雕像。公元14世紀,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乘船前往小島環遊,看見岸邊有一頭異獸,當地人告知爲獅子,他認爲這是一個吉兆,于是決定建設這個地方。
新加坡國徽紅色的盾面左側是一頭獅子,這是新加坡的象征,新加坡在馬來語中是“獅子城”的意思,故別稱“獅城”。
舞龍和舞獅是中國民間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中國自古即以農業立國,風調雨順對農業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所以古人極力希翼得到龍的庇佑,由此形成了春節、元宵節舞龍燈的節俗。
中國古代將獅子看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爲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獸平安無災,舞獅以求得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中華傳統文化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形態,如歡度農曆新年等傳統佳節,傳承最久、參與最廣、最爲熱鬧的當屬舞龍舞獅,從獅城開埠迄今,分別已有90年和82年曆史。
獅城是南洋華人重要聚集地,早期從中國移民保留諸多華人遺風。這裏民間社團衆多,特別是年節或重要節慶時都有舞龍舞獅隊表演。獅城迄今約有300個舞龍舞獅隊,並聚焦了一批舞龍舞獅高手。對面積不大的新加坡來說,這樣的規模也是相當可觀。
獅城舞龍舞獅高手不僅在民間,而且還在政府層面,新加坡與中國的“龍獅共舞”堪稱一絕。
建國總理李光耀從中華傳統文化舞向多宗族的多元文化,“龍獅共舞”凝聚成獨具特色的新加坡民族精神。他把華人世界傳統的儒家倫理文化融入治國理政,創造了重倫理、重制度、重和諧、重仁義的中西合璧的新加坡模式。
李光耀從獅城借船出海,“龍獅共舞”舞向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舞台。新中兩國的第一個政府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由李光耀提前布局,首先提出,並親自督促項目進展。有了蘇州工業園區這個成功範例,新加坡和中國接著展開第二個、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即天津生態城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這些合作項目都契合了中國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
李光耀“龍獅共舞”還舞向世界,在上個世紀一直樂此不疲地充當中國與西方的橋梁。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40年當中的37年裏,李光耀先後訪華33次,親眼見證中國非凡的增長和發展,他因對中國比較了解而成爲西方了解中國的窗口。
2018年12月18日,李光耀成爲推動新加坡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政治家,被中國授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第二任總理吳作棟也堅持“龍獅共舞”,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著他的執政理念。1988年10月,他時任第一副總理時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爲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爲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
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爲:國家至上,社會爲先;家庭爲根,社會爲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有過巨大影響的曆史人物,也成爲吳作棟推崇的對象。還在他當副總理時,就建議塑造孔子、屈原、嶽飛、文天祥等人物塑像,把他們永久擺放在新加坡的公園裏,讓國人永遠緬懷並學習其風範。這一建議,立即得到華人社會廣泛的響應和歡迎。
第三代總理李顯龍傳承“龍獅共舞”,舞向“一帶一路”。在李顯龍心目中,新中關系是獨特的。這種同文同種的優勢,有助于延續並加深民間與文化上的交流,幫助兩國建立友好的關系,了解彼此並成爲合作夥伴。
2015年,新中兩國正式步入“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系”新時代。2017年,新中兩國簽署了《關于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
李顯龍總理指出,新加坡很早就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合作,願繼續在“一帶一路”框架內同中國深化在互聯互通、投資、金融等領域合作,共同努力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東盟-中國關系發展。
龍的文化,維系極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國從來沒有被滅掉過,五千年文化連綿不絕,是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過的文明。新加坡從古代的“龍牙門”發展到如今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龍圖騰”。
中國這頭沉睡的獅子已經醒了,展現在世人面前“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而獅子也是新加坡的吉祥物,獅子的勇猛、雄健,也保護“獅子城”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因爲有了“龍獅之緣”,新中兩國方能淵源久遠,友誼深厚。新加坡被中國視爲“特殊而重要的友好鄰邦”,新加坡也認同“兩國擁有極佳的雙邊關系”。
因爲有了“龍獅之緣”,新中兩國方能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新加坡的發展經驗給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李光耀提出了“軟件轉移”概念,已成功移植到中國;中國蓬勃發展的國內市場則給新加坡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衆多機遇,將使更多新加坡人能夠從中國的發展中獲益。
因爲有了“龍獅之緣”,新中兩國方能求同存異,互利共贏。2013年至2018年,中國連續6年成爲新加坡第一大貿易夥伴,新加坡則連續6年成爲中國第一大投資來源國。中國是新加坡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新加坡則是中國第二大外派勞務目的國。
因爲有了”龍獅之緣”,新中兩國方能互施援手,守望相助。新冠疫情發生後,抗疫合作成爲新中關系新亮點,在地區和國際層面發揮了很好示範作用,充分體現了“患難見真情”的精神。
因爲有了龍獅之緣,新中兩國方能與時俱進,精誠合作。如今,新中兩國建有蘇州、天津、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三大政府間合作項目,以及廣州、吉林等國家級和地方合作項目。新加坡與中國7省市建有經貿合作機制,同上海市建有全面合作機制。此外,兩國在科技、教育、文化、軍事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日益密切。
“龍獅共舞”,世代傳承,風雨同舟,共促繁榮。願新中兩國踩在新的曆史起點的鼓點上,舞出新中攜手並進更美好的明天。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