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很快將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攝 |
如今,城市發展已經瞄准藍天。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興起了機場建設新熱潮:蘇州機場浮出水面,福州提出長樂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重慶敲定第二機場選址……廣州也再接再厲,幾天前,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簡稱“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飛行區工程及東四西四指廊工程初步設計及概算獲中國民用航空局和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批複,標志著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很快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與機場建設“熱”同步,臨空經濟“熱”也悄然興起。《中國臨空經濟發展報告(2019)》顯示,全國239個民航運輸機場中,已規劃和已建設臨空經濟區的機場達87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達到14個。
今年中央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今後經濟工作的發展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加快機場建設也是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重要工作。
白雲機場是廣州的頂級流量入口,是大灣區的空中窗口。今年6月T3航站樓立項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複,待其建成後,白雲機場旅客年吞吐量將達1.2億,超越美國亞特蘭大機場(吞吐量爲1.1億),向著世界NO.1邁進。
南方日報記者 傅鵬 陳思勤
建設世界級機場
斯裏蘭卡的螃蟹,哈薩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的櫻桃,土耳其的無花果,巴基斯坦的岩鹽……如今,消費者已經習慣于“買全球”,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集聚在白雲機場,再由物流快速配送、通關,直至送到消費者的手中。
貨物貿易日益暢通,往來世界也越來越便捷。借助白雲機場,乘客可以早上在廣州茶樓“歎早茶”,下飛機就能到倫敦喝下午茶,或者傍晚飛到斯裏蘭卡看日落,又或者飛抵到布裏斯班抱考拉……
今年8月,白雲機場國內旅客量已恢複正常水平,8月單月旅客吞吐量達461萬人次,連續兩個月單月旅客吞吐量排全國第一。
廣州擔負著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體部署、提升國際大都市戰略地位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的重任,這讓廣州發展臨空經濟的動力更加充足。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要“提升廣州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推進廣州臨空經濟區發展”“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
建機場對廣州搶抓“雙循環”發展機遇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是基建投資的拉動作用,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將投資544.2億元。修建機場,是城市拓寬發展空間的一個不可多得的路徑,白雲機場直接爲廣州北部導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美國孟斐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大貨運機場。目前,提出打造“中國孟菲斯”的城市就有鄭州、西安、鄂州等城市。背後的趨勢是,頂級城市在擴建或新建機場,更多“後浪”城市在加速布局。
空港經濟地位的日益凸顯,讓機場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不斷提高。政策傾斜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已達到14個。
“路通,則財通”。跨區域、大範圍人流物流的快速集散,能大大提高交通運營的整體效率,從而拉動經濟發展。
爲實現“零距離”換乘目標,白雲機場打造了“空鐵聯運”,其另一端——集國鐵、高鐵、城際、地鐵于一體的廣州北站,規劃爲“T4航站樓”,在此值機、托運、安檢、通關,旅客最快6分鍾就能直達機場,實現“到北站即到機場”。
據預算,廣州空鐵聯運體系,可服務大約全國35%人口,覆蓋華中、西南以及泛珠三角。
白雲機場也與大灣區主要城市的“距離”越來越近,隨著一系列高快速路、城市群的軌道交通連接項目的鋪開,廣州將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中心1小時直接通達的目標。
在粵港澳大灣區,有一條黃金大動脈——穗深城際,連接廣州、東莞、深圳三城。《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中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航空航運鐵路圖顯示,廣深之間將再建一條高鐵線路,串連寶安機場與白雲機場。
廣深第二高鐵采用高速輕軌設計,最高時速在600公裏以上,廣深港高鐵目前時速在350公裏左右。廣深第二高鐵可以彌補當前線路速度上的不足,投入運營後,從白雲機場去深圳機場的時間將從現在的一個多小時縮短至最多20分鍾。
一方面,穗深城際新白廣段預計今年底開通,屆時,白雲機場這座灣區心髒樞紐,將正式連通深圳。另一方面,該線寶安國際機場至前海段,已于6月29日動工,待全線貫通,白雲機場將直連深圳前海。
臨空經濟加速
內循環爲主的新發展格局下,臨空經濟有多麽重要?
機場免稅店、交通中轉站、運輸中心……這些都是普通人對于機場的一般認知,但機場對于一個城市或者國家的意義卻不僅僅如此。
法國戴高樂機場,其服務的地區創造了法國GDP的30%。
阿聯酉迪拜機場,首次將機場、海港及免稅環境結合,占地25平方公裏的物流城,將爲空港經濟圈帶來90萬的人口進駐。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區域內一年産銷收入可以達到2500億元。
根據國際航空運營經驗,一個航空項目發展10年後,給當地帶來的效益産出比爲1∶80,技術轉移比爲1∶16,就業帶動比爲1∶12。
臨空經濟是一種高端經濟形態。一個大型樞紐機場的功能可以輻射到與航空相關的旅遊業、服務業、金融業、物流業、房地産業等領域,從而形成一個較大的産業鏈。白雲機場也將發揮出這樣的作用。
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的一角,十幾架飛機一字排開,等待著工程師的“體檢”。“有病治病,沒病保養”,它們中的多數,不久後將重返藍天。
8月28日,在2020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暨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動工活動上,瑞士AMAC宇航集團與廣州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將瑞士AMAC宇航集團中國總部及華南飛機生産維修基地項目落戶在廣州空港經濟區。
該項目將建設1個生産基地、1個維修基地及總部運營基地,主要包含公務機加改裝機庫、公務機內部零配件等生産工廠、大型配件中心、線上服務中心、大型數據中心、呼叫服務中心等。依托AMAC宇航集團的技術資源,有利于在廣州空港經濟區加快形成産業閉環,集聚産業資源,進而形成規模效應。據了解,該項目計劃總投資約10.5億美元,預計達産年産值約80億元人民幣。
目前,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已逐漸形成航空維修與客改貨、航空物流、跨境電商、航空總部、通用航空、飛機租賃等六大産業集聚。今年以來,已推動新洽談項目共33個,預計投資總額約357.96億元。其中,今年3月已簽約13個項目、總投資約460億元,同時推進動工項目32個、總投資超110億元。
新技術革命所引領的産業升級使得航空業與城市的關系變得緊密。半導體、精密機械、高檔電子産品、生物醫藥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行業開始頻繁使用航空運輸。這類産業的産品一般體積小、運量少、附加值大,特別適合航空運輸。
此外,許多中心城市周邊都會擁有一個高規格的國際會展中心,無需進城,就能完成一切商貿活動。像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就是放在虹橋機場區域;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規劃中就包含了一個高規格的國際會展中心;深圳這幾年也在寶安機場附近,規劃了一個新的會展中心。
在暨南大學教授胡剛看來,以內循環爲主的體系,最大的短板就是內需的消費力不足。機場是中心城市高質量客流的最大來源,有了機場,就有了吸引人流、壯大産業、完善基建配套的資本,這也是那麽多城市倚賴機場、大力發展空港經濟區的重要原因。
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內部生産要素的流動,一定要比之前更快。這些超級機場的推進和落地,就是要加速中國內部人的流動、資本的流動、信息的流動、産業的流動。”胡剛說。
圍繞機場,資本、貨物、人三個要素聚集于此,新的經濟形態開始展現,航空引擎加大馬力。
飛機載來的“新城”
城市的機場,正升華爲機場的城市。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全球空港經濟之父”約翰·卡薩達(John Kasarda)如是說。
在中國近現代曆史中,伴隨著鐵路與火車站的修建,曾出現過多個“火車拉來的城市”。人與貨物通過鐵路彙集,形成聚落,從而帶動一個區域的發展。石家莊、鄭州、株洲皆是如此。
隨著“第五波理論”在全球日益獲得廣泛共識,臨空經濟被視爲城市繼海運、天然運河、鐵路、公路之後,由航空運輸引起的第五波城市發展浪潮的經濟發展形式和主要推動力。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機場總是建立在遠離城市的地方,機場與商業中心是分開的。這種印象將被顛覆。
對于一個城市的産業經濟升級來說,機場絕不是一個交通工具那麽簡單。
鄭州是中國“臨空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鄭州不靠海、不臨江,過去靠鐵路,獲得了交通優勢,彙集資源得以發展。以前帶動鄭州GDP的是煤炭、水泥等重工業,並未誕生“臨空經濟”的形成條件。
但在2010年,爲了爭取到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代工廠,鄭州劃出離新鄭機場只有兩公裏的土地給富士康做工業園區。讓蘋果手機通過飛機盡快發往世界各地,這一舉措使得鄭州的“臨空經濟”迅猛發展。
在富士康的帶動下,很多著名智能手機品牌往鄭州航空區集聚。鄭州主城區才450平方公裏,而圍繞機場的航空城規劃面積達到415平方公裏,機場周邊等于新建了一個“新城”。
大型貨物運輸所形成的樞紐,普遍都成了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高頻次的聚落。水路運輸形成的碼頭、海港,火車運輸形成的火車站、高鐵站,都是如此。
機場從暫時停留地轉變爲可以遊覽和消磨時間的目的地。例如,在國際上以“足不出戶,吃喝玩樂”的新加坡樟宜機場、阿拉伯迪拜機場又是一種臨空經濟形態,它依托高客流量,把機場建設成一個集合出行餐飲、購物住宿、休閑娛樂的綜合商業體。
廣州的目標是爭取用3至5年的時間,將廣州空港經濟區建設成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功能完善、綠色生態、産業高端的世界一流樞紐,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航空産業城和世界樞紐港。
臨空經濟示範區是廣州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的動力源和增長極。作爲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的核心承載區,近三年,空港經濟區總投資達3145.15億元。
據《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19)》顯示,廣州空港經濟區在“空港經濟”單項評比中,占據全國各大空港經濟區的首位。
正如舊白雲機場現已經發展成“白雲新城”,白雲機場的未來或許是航空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