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繪畫、 設計、沉香、武術……
表現形式各不同, 但有趣的靈魂總相似。
看他們如何齊聚觿堂,
實踐中國“傳統藝術”的“當代語言”表達。
藝術精神是什麽?並無確切和統一的定義。但我們大概都會對康定斯基的論述心有戚戚。他以多位不同領域和派別的藝術家爲例證,試圖闡明藝術精神是一種向上的、沖破傳統、追求自由的狀態。在他看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物質只是蒙在真實世界之上的一層面紗,人們需要透過面紗才能看到閃光的精神。康定斯基認爲藝術家具備這樣的才能,因爲藝術是心靈的活動,是絕少有人能覺察到的“心靈震蕩”,“是一種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靈特殊狀態”。
觿堂創始人陳冠洋的想法與此觀點不謀而合。在他看來,藝術家的感知能力強,善于發現生活中美的一面,正是由于他們能夠探究到精神本原,是一群“擁有有趣的靈魂”的人。而觿堂“收藏”的,正是這群有趣的靈魂。
雕塑家任哲擁有武術與書法背景,他將中國寫意美學融入雕塑創作,表達了對民族精神的追憶和懷想。夏航被稱爲“雕塑藝術家中的建築師”,他的作品以金屬機械式的表現方式獨樹一幟。 楊韬擅長以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對藝術多元化的理解,他將中國傳統造型賦予了當代的、國際化的語言表達,作品涉獵雕塑、裝置、影像、架上繪畫等不同領域。 油畫家由金的作品一直專注于描述當代社會,他在多維空間中表達個人思考、社會情緒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並在不斷的創作中,強調簡化與留白。
雕刻藝術家鄭堯錦以精湛技藝和對傳統的積澱,爲沉香雕刻藝術創造了新的高度,十多年的藝術創作使之在業內聲譽甚隆。 魔術師李甯作爲魔術界的奧斯卡——蒙特卡羅國際魔術明星比賽 “金魔棒”獎總冠軍迄今爲止的唯一一位華人得獎者,倡導快樂魔術理念,使魔術成爲一種生活方式。 導演曹盾近兩年因執導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而被大衆熱議,其實他早有諸多佳作在手,並以紮實的敘事藝術和精益求精的細節打磨,獲得過多項大獎提名。
夏航雕塑作品
作爲觿堂大院的燈光設計師,王東甯非常慶幸自己也是觿堂入駐藝術家中的一員,哈爾濱大劇院、故宮的慈甯宮雕塑館、國家大劇院、北京奧運中心區……王東甯和團隊的優秀燈光設計作品不勝枚舉,他希望通過燈光,讓人們體會到空間的巧妙和細膩,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力量。 觿堂的建築空間設計者冷延明善于從傳統生活方式中提取基因,並將之應用于當代建築藝術表達當中,他以新的藝術方法去诠釋對我們自己文化的認識與思考。他同時還是一位刺青師,從跨界中尋找和諧與共性。
臥虎藏龍的觿堂還藏著幾位“武林高手”。 曾獲八極拳全國冠軍的演員吳樾是一位武英級(國家健將級)武術運動員,曾在多部影視作品中塑造過不少英雄人物的他可謂是文武雙全,他嘗試把武俠精神融入音樂、融入戲劇,對傳統文化進行新的呈現。 演員、模特向佐常年習武,熟練掌握了跆拳道、西洋拳、散打、國術等技法,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巧妙融合,堅信勇武精神適用于各行各業。 從散打冠軍殷毅身上,我們看到武術所蘊含的力量和氣格。武術一直被看作是民族精神的一種展現,陳冠洋相信,其他藝術形式均可與武術互相給養。
冷延明建築作品
上述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或成就與他們各自的生活經曆密切相關,他們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形成了各自的美學思想,這些美學思想在視覺上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感受,但相同的是,他們的作品都在表現人的精神生活,表達人的內心世界,體現了人文精神之美。從他們身上,我們也看到,任何藝術都不是孤立的,它不僅僅是藝術家個人的主體意識表達, 更重要的是作爲人類共同追求的境界表達。
在藝術與文化越來越被關注的當下,藝術家亦越來越被寄予厚望。作爲時代精神的弄潮兒與先行者,關注人類心靈安頓和精神生存狀態成爲了藝術家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在觿堂,這種責任已深深植根在每一位藝術家心裏,在對每一位的采訪中,我感覺到,藝術精神在這裏已經成爲一種藝術的氣場。在這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審美意識、思想形態、 社會規範以及生活方式的碰撞與交融,而在這些碰撞與交融中,生長出了一個全新的視覺世界、社會公共及私人空間的精神景觀。
而被大家稱爲“堂主”的陳冠洋,懂得並熟悉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又深谙市場規則,能從經濟和傳播等多重渠道把藝術推向大衆,這是對于藝術精神的另一種實踐、挖掘和放大。
“堂主”陳冠洋
觿堂收藏的是藝術家
陳冠洋
觿堂創始人
水刷牆的外立面,水磨石鋪陳的內裏,擁有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的觿堂文化藝術園區非常低調內斂。自2013年成立至今,這個坐落在北京朝陽區太陽宮附近的文化産業園區,對入駐者從來不收房租,當其他園區不停收藏藝術品的時候,這個院子卻在收藏“藝術家”,收藏“有趣的靈魂”。
神秘的“堂主”陳冠洋,作爲該藝術中心的創始人,在觿堂會聚了一批國內優秀的藝術家、演員、導演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學者等文化藝術人才,全方位呈現藝術參與和分享藝術家創作靈感的過程,試圖塑造一個“時間” 的藝術館,力求構建具有高度審美及東方性的當代生活方式,並共同打造充滿中國文化自信的、可呼吸式的、可持續的“城市文 化綜合體”實驗樣板。
從中醫經驗裏體悟到多元藝術
陳冠洋出身于北京中醫世家,從小學中醫,也學武術,學易經,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琴棋書畫均有涉獵。“如今這些都已經深入到我的骨髓裏”,在他看來“棄醫從藝” 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陳冠洋的藝術感悟正是來自中醫,對他來說“藝術” 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人生態度——“畫好人生的色彩,譜寫人生的藝術篇章”。談及傳統和藝術,陳冠洋信手拈來。他表示,中醫采藥于自然,一年四季各不相同;醫藥配伍和炮制講究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毫厘之間即有千差萬別的能量。五官、五髒、五音、五色一一對應,猶如陰陽五行,相生相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小的耳濡目染,讓陳冠洋在日複一日的季節變化中,觸類旁通,從不同時期藥性的差距,感悟到自然環境的變遷,又從不同人的能量和反應,看到世界的多元性和色彩性。樸素的古典唯物哲學核心成爲這一切的底色,多元的知識結構和複合的思維方式讓陳冠洋對藝術和人生有著獨到的理解,“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以及不同時期的靈動性,每個人都是藝術品的同時也是藝術家。”
由金作品,事寬則圓,2020。
透過中醫,陳冠洋在生命科學中思考人與人、人與自然、 人與宇宙的關系,對生命意義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和頓悟。創立觿堂的初衷,正是爲了創造一艘藝術家的“諾亞方舟”, 一個創作當代文化藝術的理想國,把中國傳統精神進行當代語言表達。園區的藝術家們,願意稱自己爲“觿堂人”, 其涉及的領域包括雕塑、繪畫藝術、建築、空間設計、燈光設計、平面設計、沉香、佛教、玉雕、古琴文化、傳統戲法魔術、傳統造紙、文房清供、茶文化、太極、武術功夫、 影視創作等等。陳冠洋笑言“門類是根據我的愛好選出來的”,但不難發現,不同的門類之間其實搭建了一個完整的文化思想體系和生活方式,精神是傳統的,但語言是當代的。正如陳冠洋所言,“新時代生活方式的自信,代表了文化的自信。以術養道,連接不同的藝術家,傳統的美學汲養,方能表達當代的文化自信和藝術態度。”“觿堂人”和“堂主”陳冠洋一直相信,將這種表達貫徹在每一個生活細節中,才能做到自然的文化傳承。
觿堂之“觿”,讀(xī),是中國早期解開衣服系繩死結的工具,正所謂“君子佩觿,心中無惑”,心中不打死結,人生不再迷惑。觿堂正是這樣一個“答疑解惑”的地方, 陳冠洋認爲當代國人的精神困惑之一就是如何找到文化自信。“有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藝術家的門類不一樣,從事的職業不一樣,但冥冥之中的緣分,使得大家有著相同的人生境界和藝術態度,面對生活,同頻共振,互相解惑,彼此成就”。自古以來,人格魅力對社會群體都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陳冠洋爲人豪爽,受人尊敬,園區藝術家都稱他“堂主”、暖男“大白”,“樸實且睿智,淵博卻謙卑,氣度寬宏,情義深重”。陳冠洋笑言“什麽‘堂主’啊,我就是一個望聞問切的坐堂老中醫,一個爲有緣人跑堂的,觿代表了朋友之間的緣分。”“觿堂人和觿堂的場所精神讓所有人都會選擇進入這樣的氛圍。”當代雕塑、 裝置藝術家楊韬說道。
鄭堯錦作品,《節節高升》。
陳冠洋堅實地站在藝術家的背後,“以人爲本”,陪伴 藝術家共同成長。在他看來,觿堂集體共同成爲了一個靈魂,每個藝術家是一個分身,就像人體內的細胞,既有獨特性但又是一個整體。從創立之初,觿堂就以一顆真誠正直的心、 互動創新的精神,打破文化和地域的局限,重新構建當代人與曆史的聯系,尋回缺失已久的傳統文化精神,重拾被現代人遺忘的精神與心靈的寄托,將看似遙遠的文化精神帶到當下,賦予它鮮活的生命。“中醫師就像一個藝術家,藝術的個性和共性都在闡釋生命的意義,對生命的理解和對待生命的態度。”
賦能商業基礎,釋放藝術能量
要真正實現觿堂價值觀的輸出,離不開成功的商業運作。觿堂雖然不收藝術家的房租,但隱形門檻很高。入園藝術家大多在40歲左右,有一定的人生閱曆,在國際市場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和藏家,他們的作品在國內外也很有市場價值和商業流量。園區與藝術家之間的關系,更像是互相幫忙、互享資源、共同面對市場、共同把生意做大的夥伴。靠著與入駐者之間區塊鏈式的商業合作關系,形成共享經濟,共同傳播相同的審美觀念,並在市場上立足。通過文化智庫、經濟共享平台、藝術文化互動平台、人才創新服務平台等,形成一種文化藝術生態交流圈。陳冠洋坦言,“對文化事業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按照傳統商業來理解。藝術是對商業的賦能和升級,但離不開商業的基礎。”
楊韬雕塑作品。
在當代雕塑藝術家任哲的工作室裏,擺放著一雙阿迪達斯2019年豬年新年時推出的設計款運動鞋。這個新年系列的核心設計概念“能”是任哲提出的,取自《西遊記》 中豬八戒的名字豬悟能。任哲是入駐觿堂最早的藝術家之一,和陳冠洋也是相識多年的好友。“因爲雙方的文化理念、美學理念相同。”任哲的作品暗含了對于生活的樂觀與都市的英雄色彩,骨子裏是對一種民族精神的追憶和懷想。陳冠洋認爲任哲的作品很能代表中國人的血性,“有一種飽滿的英雄氣息向空間中鼓脹,不禁想起秦漢時期的壯士情懷”。在觿堂運營平台的幫助下,任哲兩度與阿迪達斯合作,把秦漢時期戰靴的語言放到阿迪達斯的鞋上。不難發現,“觿堂人”擅長把中國的藝術語言與國際的品牌疊加,把藝術語言注入到品牌,讓這些品牌的消費者能長期感受到中國藝術文化的魅力。2019年10月,任哲個展在北京太廟隆重登場,展覽也得到了觿堂內其他“住戶”的大力支持。秉著“人人爲觿堂,觿堂爲人人”的觀念,在任哲看來陳冠洋就像“一位大家長”,觿堂就像“兒時生活的大院,帶著濃濃的人情味, 你忍不住就想爲它做些什麽”。
爆款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的導演曹盾,也是觿堂的駐園藝術家。該劇目在策劃階段就因執著于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而獲得了觿堂的認可並投資。劇中古琴演奏老師是觿堂的古琴演奏家任靜老師,制琴大師是王鵬老師。劇目播出後,主創人員還集體來到園區,跟隨另一位駐園藝術家、 古法造紙專家貢斌學習基本技藝,更形象深入地體會到了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造紙情節。
夏航雕塑作品。
“觿堂是一個最綜合的文化藝術試驗場,在多元文化交融、擊穿傳統與當代文化壁壘、建立全新的文化形態反哺社會等多方面進行了長周期的實踐研究,更重要的是對于文化藝術的真實孵化與保護方面實實在在地做了大量工作。” 陳冠洋的考量從來不是商業,“觿堂不是一個具象的空間概念,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品牌,而是相同認同感、相同美學高度的人聚集在一起如何釋放能量。”陳冠洋再次表示,藝術不是某一個行業,科學家、醫生、商人,在他眼裏都是藝術家,都有獨特的生命理解,“哲學家的思考認知能力和巫師般的靈感感知結合,從跨界中尋找共性。”
去年,中國首例人工繁殖的小鷹在觿堂孵化成功,現在已經在北京大興機場服役,“以鷹驅鳥”保證飛機安全,“用自然對付自然才是終極的辦法”。疫情之後,陳冠洋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越發堅信,傳統文化不可或缺,藝術需要人和人的交往與體驗,“呼吸感”無法取代。新時代美學的要求高度就是繼承傳統,回歸自然。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不要忘記從社會屬性中安靜下來,用自我內心的自在與自然力量觸碰,用傳統方式與自然展開對話,從而淨化內心深處的體驗,讓自己的現實生活更美好,更有意義。在提及給年輕人一句忠告的時候,陳冠洋忙稱:“我也是年輕人啊,需要當下年輕人給我建議。”
任哲
參透雕塑“精氣神”
任 哲
雕塑家
任哲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是最早入駐觿堂的藝術家之一。他在觿堂大院的工作室大概有上千平米,除一間100平米的展廳外,其余的空間幾乎全部用來創作。他的作品暗含了對于生活的樂觀與都市的英雄色彩。在中國當代雕塑的譜系中,任哲的雕塑並沒有被流行風潮困擾和束縛,而是常以“武士”、“英雄”爲題材,在對古典的現代重塑上表現出個人堅定的藝術信念,被國內外衆多畫廊、機構、公共空間收藏。
任哲作品。
因爲學過武術、書法的緣故,任哲在傳統文化資源吸收和轉化的過程中重新界定了新的古典雕塑語言,將中國寫意美學滲入雕塑的揮灑飄逸。他把這種雕塑形式更進一步解讀爲“精”、“氣”、“神”的美學意味:“精”指的是經過提煉的精華;“氣” 在中醫學中是指人體內能使各器官正常發揮功能的原動力;“神”則是指人的精力,或指高超出奇、令人驚異的精靈和情態。不難發現,他並非簡單地挪用那種表面化的形式,而是從這些傳統思想資源中不斷尋找創作的能量和動力。這種抽象化的中國美學觀非常符合“觿堂人”的個性趣味。
任哲作品。
“我認爲觿堂文化的精神就是‘人人爲觿堂,觿堂爲人人’。其實,觿堂非常像我小時候生活的大院,大院是講究鄰裏關系的,大家每天在大院共同生活,我覺得觿堂帶給我的更多的是這種濃濃的人情味兒。我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爲觿堂做一點兒貢獻,也感激觿堂能夠給到我們一個這麽好的環境進行我們的創作和工作。
在我看來,藝術是一種態度,每個行業都有很多執著追求的人,他們在一起必然能形成一種合力。當這些合力越聚越多的時候,它慢慢就會變成發展的方向。我也希望大家都在自己的領域裏不斷地突破,同時,大家都爲觿堂添磚加瓦,把我們這一股新時代中國文化的力量加強,也爲中國的文化提供我們自己的貢獻。希望衆人拾柴火焰高,能讓大家聚在一起形成一個‘英雄聯盟’,就像我們這次拍的這組照片一樣, 形成一個新的時代文化藝術的態度。”
夏航
創作源于遊戲
夏 航
雕塑家
夏航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因其作品的金屬機械式的表現方式極具個性,被稱爲 “雕塑藝術家當中的建築師”。他的作品充滿科技時代的工業金屬風格,張揚而不失細膩,剛硬而不失柔美,其獨到的雕塑語言使其在衆多的雕塑藝術家中脫穎而出,甚至跨界和瑞士的MB&F獨立制表師有過合作。
夏航一貫以嘻哈、玩鬧的態度沉迷于傳統模式和自我拆解的狀態中。他擅長對“物” 進行藝術的拆解、自主設計,再用拼插及中式榫卯方法重組,顛覆我們對日常諸多事物的恒定認知。夏航一直保持著對那種由多個零件組成拼裝玩具的喜愛,也正是緣于這種喜愛,總是推動他想要拆分所想到的全部造型,他把自己的工作室改裝得像個大玩具廠,將所有玩具和藝術作品拉進自己的世界,徹底拆分、解構、再重組,根據新的邏輯演變出新的造型。不論它是動物、植物還是無機物,他都試圖發現一種自由個體與公共系統間密碼式的連接方式。“美是一種在感性沖動和形式沖動之間展開其自身自由的潛在的遊戲沖動”。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動力,夏航開始了其既感性又理性的遊戲般的創作。
夏航作品。
“我入駐觿堂已經有6年了,最開始是通過朋友認識的‘堂主’,進而了解到觿堂這個園區,因爲秉持著對藝術相同的理念,大家走到了一起,也使我選擇成爲觿堂的一員。
認識冠洋也有七八年的光景,熱情應該是我所了解的冠洋最顯著的狀態,我眼中的他善于用他獨特的藝術眼光來鑒賞每件作品,講述他對作品的見解,並賦予它們全新的定義。
我認爲觿堂的文化主旨是一直堅持以一種對文化包容的態度,吸納各種門類的藝術創作形式,以當代的方式對藝術的一種全新的解讀,對傳統的一種當代的表達,這其實也是衆多藝術家所追求的,所以在這樣的一種環境狀態下,大家更容易達成共識,産生新的共鳴。”
由金
在傳統與當代之間
由 金
油畫家
由金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多次在日內瓦、莫斯科、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舉辦個人畫展。他的油畫作品獨樹一幟,基于對西方繪畫手法的多角度實驗和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深度關注,他以此展開了直接或間接地觀照中國社會變化的創作。他打破傳統的三度空間架構,對空間進行分解及重組,形成通往不同空間的通道,從線條和色塊中注重空間藝術的描繪,在多維空間中表達個人思考、社會情緒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討論由金的繪畫離不開“通道”,由金提供了一個讓通道進一步“實驗化”的模式,透射了一個關于“人生哲學”的範本。通道是希望的象征,是擺脫困境的救贖。世界有著無限可能的通道,有選擇的機會,充滿了懸念和體驗的未知感。正如由金與觿堂的雙向選擇:還未正式入駐之前,他就是這裏的常客,跑來幫助老朋友裝修工作室,和新朋友聊聊天,一來二去,自己也成爲了常駐人員。由金表示,“中國傳統文 化,當代藝術語言表達”這一藝術創作宗旨對他這些年的藝術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並且在未來的道路上也是他不斷追求和研究的主要方向。
由金作品,修竹倚閣,2020。
“觿堂‘堂主’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爲人謙卑、知識淵博、講義氣的人,他的脾氣秉性和藝術家很像,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當然跟好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他也是個可愛的大男孩。在觿堂,從‘堂主’到藝術家,我們都始終秉承著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當代藝術語言表達’的藝術創作宗旨,進行著創作和思考。我覺得這句話特別貼切于今天乃至未 來中國文化精神發展的需要。這句話本身對我這些年的藝術創作一直有著深遠的影響,並且在未來的道路上也是我不斷追求和研究的主要方向。”
由金作品,釋紅,2019。
楊韬
回歸純粹
楊 韬
當代雕塑、裝置藝術家
楊韬將與觿堂的相遇總結爲“經曆很偶然,卻是命中注定”。他坦言,10年前他曾有些刻意地與光怪陸離的藝術“圈”保持一定距離。但“觿堂的情義太厚重,作爲最綜合的文化藝術試驗場,這裏的場所精神會讓所有人都選擇進入這樣的氛圍。”
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楊韬擅長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對藝術的多元化理解,作品涉獵雕塑、裝置、影像、實驗繪畫等不同領域,分別在北京、中國香港、巴黎、新加坡等地舉辦過個展或聯展。強烈跨度的主題是楊韬在生長過程中的自我裂變。多元化的表現方式能更有力量、更好地表達他對世界的認識與思考。在楊韬看來,70年代的“靈魂中有一種強烈的沖突感”:相較于其他年代的藝術家,他們既趕上了政治運動猛烈的時期又偶遇了所有的新鮮事物;在接受了集體主義教育的同時又有理想主義和頹廢主義文化。“我的思維會處于一種分裂狀態,潛意識裏會同時産生不同的判斷和訴求。”但“堂主”陳冠洋看見了矛盾靈魂背後純粹的自然屬性,“他的作品在空間裏住著時間,其實是一種回歸純粹,看山還是山的意境。”
楊韬雕塑作品,《空束》。
“觿堂是一個最綜合的文化藝術試驗場, 觿堂在多元文化交融、擊穿傳統與當代文化壁壘、建立全新的文化形態反哺社會等多方面進行了長周期的實踐研究,更重要的是, 對于文化藝術的真實孵化與保護方面觿堂實實在在地做了大量工作。
觿堂更是一個知識精英、同道好友聚集的場所,觿堂情義太厚重,必須真人體驗才會感受更深,但這好像是另一個話題了,哈哈。
總之,我覺得觿堂是一個創造全新文化生態的百花園,也是一個創作當代文化藝術的理想國。觿堂人和觿堂的場所精神讓所有人都會選擇進入這樣的氛圍。”
向佐
讓武士精神重生
向 佐
演員、模特
向佐從小含著金鑰匙出生,但爲了夢想,他放棄舒適的生活;出于熱愛,他選擇演員中最苦的武生行當。在運動員退伍的年齡,25歲的向佐選擇從零開始習武,他從不覺得苦,也從未想過放棄,每天都堅持練功6個小時,後漸有所成。他極富創意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巧妙融合,以功夫诠釋時尚,獲得衆多時尚刊物的青睐。在向佐看來,“勇武精神適用于當下的各行各業。根植于內心信念的勇武精神能讓我們足夠堅韌,能在巨大的競爭壓力和逆境中奮勇向前,能在各種誘惑面前永葆初心,也能夠更坦然地去面對和接納生命中的驚喜或意外、成功或失敗。”
向佐和觿堂的交集來自任哲,連接他們的正是一份勇武之情。作爲任哲雕塑《雷》 的創作原型,向佐與任哲惺惺相惜。向佐覺得任哲是平行時空的另一個自己,任哲認爲向佐就是武士精神的化身,“一瞬間我覺得我的作品活過來了一樣,”任哲表示,“除去外形,我在他身上也發現了與作品相似的精神特質,就是堅持與執著。他爲夢想付出,一步步變成如今的模樣,這份重生的毅力與難得的執著令人動容。”
“我認爲的觿堂文化就是兄弟情,所謂‘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
無論是藝術還是藝人,都不是一個人的工作,都是靠團隊的力量。大家的心在一起,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各司其職,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更好地達到目標。”
吳樾
用藝術治愈心靈
吳 樾
國家話劇院演員、
國家武英級運動健將
吳樾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是中國內地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也是國家武英級運動健將(武術運動員的最高級別)。吳樾在影視劇中塑造了衆多經典形象。他因出演張紀中版《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爲大衆熟知,先後出演過《建軍大業》《殺破狼·貪狼》《中國機長》《陸戰之王》《葉問4》《烈火戰馬》等一系列影視作品, 連續五年出演話劇《大宅門》“白景琦”一角,所到之處一票難求、座無虛席。憑借 《葉問4》,吳樾榮獲第59屆亞太影展“最佳動作演員”及第16屆中美電影節“年度最佳男配角”。
吳樾被媒體譽爲能文能武的演員典範,他曾把中國功夫帶上話劇舞台,也曾把武俠精神融入歌曲當中;除了習武,他還練了十多年的書法,平時也寫詩、畫畫。“藝術陶冶情操,藝術家的藝術之花在心底盛開時,是治愈心靈的,是永恒留存的,我認爲這是做藝術和藝術家的本態。”明年,吳樾將攜手雕塑家任哲,與觿堂合作共同制作原創話劇《辛棄疾》。“作品本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詩詞文化進行了全新的解讀和展現,想爲大家呈現一部非常有藝術感的話劇。”
“古有孟嘗君,今有觿堂‘堂主’。他對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都有非常獨到的見解。他學識淵博,初見時就了解到他對琴棋書畫各個領域都有涉獵。他還有顆善良的心,我們特別投緣。
觿堂的精神主旨是更好更用心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觿堂和觿堂所有的藝術家都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比如任哲老師、夏航老師、楊韬老師,他們精通雕塑、繪畫、書法,還有曹盾導演,通過《長安十二時辰》能看出他的綜合素質很強, 正因爲他本身的實力,加上他吸納了很多藝術家的建議,才能將諸多作品做得那麽完美,且頗具匠心。
感動、感恩能夠成爲觿堂的一員,這裏會聚了全亞洲乃至全世界優秀的華人藝術家,反觀我自己還在學習的道路上,未來我將精益求精,兢兢業業,逐新趣異,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做出創新之舉。”
鄭堯錦
賦予沉香新生命
鄭堯錦
雕刻藝術家
鄭堯錦,安徽省沉香博物館館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徽州三木雕代表性傳承人,是當代徽州最有影響力的雕刻藝術家。他竹、木、牙、角雕諸藝皆精,每每湊刀不離傳承,正統而又有新意。鄭堯錦常從宋明以來的畫作及博物館和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也願意與觿堂裏各門類的藝術家交流,他表示“美當隨時代,我們在創作中彼此給養”。
近幾年,鄭堯錦不戀已就,以開放的姿態浸心于沉香雕刻藝術的研究與實踐:從邏輯理論到制作實踐,以形態、肌理、結構等細微處入手,探求每一種可塑造的藝術語言;以發自內心的感悟和多年雕刻工藝的積累,創造出一批備受矚目的沉香雕刻藝術作品, 完成了傳統沉香雕刻藝術全新的、質的華變。沉香,位列四香之首,香道嬗變,隨物賦形,鄭堯錦用一把刻刀賦予了沉香新的生命。在傳統沉香藝術雕刻門類裏填充了一系列全新的形式與概念,創造了沉香雕刻藝術的新規則、新高度,也樹立了今後沉香雕刻藝術的經典範例。他的沉香作品在整個東南亞都很有名氣,備受家族藏家喜愛。
鄭堯錦作品,《行雲》。
“選擇成爲一名觿堂人,是因爲觿堂有一群各行各類,傳統、當下、國內、國際、文化、藝術、生活等極具代表的,而且有與我共同 ‘三觀’的一群人,更吸引我的是‘堂主’ 與我說的:‘觿堂自己人互信有無,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有了一批可以信賴的朋友。’
我認爲觿堂以‘傳統文化精神,當代語言表達’爲訴求,致力于用當代語言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追求至真至善的匠人精神。
在觿堂,由于各門類的精英經常一起交流,使我對‘美當隨時代’這一認識感悟極深。比如最近在與魔術師李甯老師交流‘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這一觀點時,對我設計作品給予了許多啓發。”
鄭堯錦作品,《攬雀尾》。
曹盾
讓傳統文化接地
曹 盾
導演、編劇、攝影指導
曹盾,西安人。2000年起以編劇和攝影身份進入影視圈,參與《金粉世家》《蝸居》《失戀 33 天》等的拍攝制作,後執導了電視劇《裸婚時代》《海上牧雲記》和《長安十二時辰》等。
曹盾導演作品。
《長安十二時辰》既有大曆史的厚重,也有小人物的細膩,早在策劃階段就因執著于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而獲得了觿堂的認可並投資。正如曹盾一直想表達的那樣, “當傳統文化與戲劇張力相遇,不應該是高聳入雲的宏大題材概念,傳統文化需要紮根大地,當觀衆能夠在日常的柴米油鹽中、在平凡生活的煙火氣背後找尋到文化印記支撐,影像才能深入人心。”2019年的夏天,曹盾工作室正式入駐觿堂大院。他的工作室門口養了一盆睡蓮——睡蓮的花語爲“保持潔淨、不懈努力”,曹盾以此來自勉,根植泥土,一心向陽。
曹盾導演作品。
“觿堂一直致力于將中國傳統文化用當代和現代的語言做一個重新的闡釋和表達,這也是觿堂一直所追求的精神和文化主旨。作爲一名導演,我主要的工作是用鏡頭來闡釋、表達作品。進入到觿堂以後,我發現這裏會聚很多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各種不同領域思想的碰撞讓我受益匪淺,也對于我的創作給予了許多新的啓發。
觿堂‘堂主’陳冠洋是一個愛才、惜才,求賢若渴的人。在求賢納士方面,‘堂主’很像戰國時期的‘戰國四公子’孟嘗君,吸納了 一大批優秀的文化力量,如雕塑、油畫、沉香、 玉雕、古琴、古法造紙、傳統戲法、傳統武術等各個領域的人才,將他們都會聚到了觿堂這個大家庭中。”
王東甯
構建文化之“光”
王東甯
燈光照明師
王東甯是觿堂大院的燈光設計師,在追求構建“神韻”和“意境”的中國式審美上積極嘗試,試圖通過空間傳遞文化的氣息。因緣際會,以光爲紐帶,秉著相同理念的王東甯跟觿堂就這麽結緣了,並在自己參與設計的空間中落戶辦公,美夢成真。“觿堂致力于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我是建築照明設計師,主要工作是配合建築師在建築設計過程中,以光爲工具構建符合建築自身氣質的場域精神。二十幾年來的照明實踐讓我越來越感受到來自文化的力量,這力量更多來自本土文化傳統。通過提取其中的本質與精華,結合國內外先進的理念與經驗,以照明展現出具自信的、特有的精神面貌。”
作爲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照明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王東甯和其團隊還承擔了國家大劇院、北京奧運中心區、王府井大街、陝西曆史博物館、哈爾濱大劇院、太廟、 故宮慈甯宮、故宮符望閣、故宮武英殿等照明工程,屢屢獲得國內外照明設計大獎。王東甯在其設計過程中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通過燈光,讓人們體會到空間所傳遞的氣息,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力量。
王東甯燈光設計作品,陝西曆史博物館 ,攝影:周利。
“與觿堂結緣算起來也快10年了。當時經朋友介紹說有一位有趣的建築師在做一個有趣的建築空間,空間設計希望通過空間傳遞文化的氣息。在追求構建‘神韻’和‘意境’的中國式審美上積極嘗試,還希望能在照明上做些文章。因緣際會,以光爲紐帶,我跟冷延明這位有趣的建築師就這麽結識了。這個有趣的建築空間建成後就是今天的觿堂。
營造觿堂的合作非常愉快,因爲我們的理念相同,也曾奢想如果能在自己參與設計的空間中辦公該是多麽惬意。沒想到,建成兩年後,願望成真,我們團隊有幸落戶觿堂並成爲其中一員。更讓我們驚喜的是,觿堂引進各行翹楚,比鄰而居。我們不再像從前辦公樓中的一隅孤島,觿堂文化以開放的姿態就在我們身邊。
王東甯燈光設計作品,哈爾濱大劇院,
圖片提供:MAD建築事務所, 攝影:Adam Mork。
‘堂主’陳冠洋先生是一位博學、睿智,對事業執著專注的人。聽他談起中國文化,信手拈來,條分縷析,頭頭是道。在與大家的交往中,他從善如流,對于新的話題和領域他總是虛心請教。”
冷延明
重塑文化基因
冷延明
建築師、刺青家
冷延明是中藝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總監,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生活設計院副院長。同時,作爲觿堂的創建參與者和建築空間設計者、觿堂光聯社空間設計總監,毫無疑問,觿堂的精神主旨正是他的價值追求。“我的工作中心是以當代的藝術方法更新和重塑我們的文化基因,這正是觿堂人的共同使命。”
觿堂大院的改造並不是簡單地挪用飛檐鬥拱等曆史建築語言,而是出于對真正的中國建築的理解,摒棄表象,承其魂魄。通過控制好風、光、水的關系,讓人住得舒服而健康,打造具有中國當代生活方式的美學高度。整個建築,簡約而不簡單,不同的藝術板塊和門類和而不同,既不影響藝術家彼此在創作空間的獨立性,又能使其産生聯系。“有了充分的人情味兒,居住在其中的藝術家創作才會有靈感。”
冷延明擔任設計總監的觿堂建築圖片。
冷延明既是建築師也是文身師,他從跨界中尋找和諧與共性。冷延明的文身極具中國特色,他能把人不同的膚色膚質當成不同的建築材料。他認爲不同的膚色、膚質與自己的五運六氣相符,不同的建築材料則與不同的風光水雨相協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冷延明擔任設計總監的觿堂建築圖片。
“我是觿堂的創建參與者和建築空間設計者。觿堂的精神主旨正是我的價值追求。‘堂主’陳冠洋是個天生的領導者,氣度寬宏,情義深重。
觿堂致力于傳統文化的當代藝術表達,傳達面向未來的中國文化信息。我的工作中心是以當代的藝術方法更新和重塑我們的文化基因,這正是觿堂人的共同使命。”
李甯
弘揚東方魔術
李 甯
魔術師
李甯,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魔術藝術委員會主任、北京聯合大學客座教授、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雜技團魔術團團長、李甯魔術藝術學院院長、國際魔術聯盟(FISM)中國分會副主席、國際魔術師協會(IBM)中國311分會副主席、北京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北京市青年聯合會常委。2001年他憑借自創的《移形換影——三變》獲得有“魔術界奧斯卡”之稱的“金魔棒”國際魔術明星比賽總冠軍,迄今仍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華人魔術師;從此不斷登上世界各大舞台。
《移形換影——三變》從戲曲曲藝中吸收精粹加以融合,把變臉、更衣、變傘三個獨立單元有機地化爲一體,在瞬間進行同步變換,新穎的現代古典題材令人耳目一 新。“我兒時,就看過他的‘三變’,至今記憶猶新,”“堂主”陳冠洋表示,“我們一直認爲魔術是西方的,其實不然,法比術大,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國才是三大戲法古國。”觿堂初建之時李甯便受邀來此做工作室,中國雜技包括魔術、戲法都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也是國家級非遺。“當今雜技、魔術藝術已走到一個新時代的發展中,我們需要跨界合作,藝術家與觿堂精神彼此融合創作,爲社會引導正能量。”
“說起和觿堂的淵源,我和‘堂主’陳冠洋都是北京市青聯委員,我們是在青聯的大家庭裏相識成爲了好朋友。最初在建設觿堂大院時受‘堂主’邀請在這兒做一個李甯工作室。
選擇成爲觿堂的一員,首先是‘堂主’ 這個人吸引力太強大,讓我不得不佩服,我們是建立在雙方信任的基礎之上,觿堂是爲彼此答疑解惑的地方,也是各位藝術家的精神家園和港灣。‘堂主’是一個有著家國情懷,博學、善學、智慧、忠厚、謙遜的人。
在我看來,觿堂的文化或者精神主旨是 ‘中國傳統精神,當代語言表達’。”
殷毅
武者跨界求道
殷 毅
中國散打運動員
殷毅,中國散打運動員,2011年進入山東自由式摔跤省隊,2014年進入北京散打隊,北京體育大學代表隊隊員。主要成績:2016年北京市100公斤級散打冠軍, 2016年中俄對抗賽100公斤級擂主,2017年中泰對抗賽100公斤級冠軍,2018年北京站自由搏擊85公斤級以上冠軍。
藝術園區裏入駐一位散打運動員這件事就很“觿堂”:武術很生動地表現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即以身體運動姿態暗示內在力量和性格氣質。散打,又稱散手,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並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服對方的、徒手對抗的格鬥項目,它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散打沒有套路,在格鬥中講究出其不意, 不講究花法只講究打贏實用,只有單招和組合,見招拆招。‘堂主’陳冠洋表示,“園區裏所有藝術家在創作中彼此給予給養,就像中國傳統文化一樣,可能武術從書法中汲取營養,書法也能從武術中汲取營養,在跨界中尋找的是志同道合的道,以達到同一個美學高度。”
“自古以來,人格魅力對社會群體都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我認爲‘堂主’自身的性格、氣質所産生的影響力和‘氣場’ 正是我所尊敬以及崇拜的。
我認爲觿堂是一所與衆不同的當代藝術館,更注重的是如何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用極具當代審美的表達方式更爲出彩地用藝術的語言去表達發聲的地方,旨在能使當代人在了解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的同時更能産生濃厚的興趣,也就是我們口中的文化自信。觿堂彙會聚了中國各個領域的優秀文化藝術人才,這也契合了觿堂的精神主旨,觿堂收藏的是藝術家而不是藝術品,希望打造一家時間的藝術館,與藝術家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