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億多年前,在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二疊紀,地球生物圈發生了重大變革和更替;高大的蕨類植物因爲無法適應地球氣候的變化已趨衰退,古生代植物開始了向中生代植物的過渡。到了中生代,裸子植物成爲植物界新一代的統治者,蘇鐵應勢而出,開始在地球上生長繁殖。
其實,蘇鐵並不只是一個種,而是一個大類群;它們究竟屬于哪個植物門類?長久以來,這個問題都沒有得到肯定的回答。直到19世紀末,日本學者平濑作五郎和池野成一郎分別研究了蘇鐵生活史的各個階段,發現它們的生殖過程還保留著具有纖毛的精子,由此才確定了蘇鐵是孑遺的裸子植物。
作爲一種非常古老的裸子植物,蘇鐵在恐龍稱霸的中生代,尤其是三疊紀晚期至侏羅紀時非常繁盛,種類極多,幾乎遍布整個地球,堪稱中生代植物界的一大旺族。據說當時每三種植物中就有一種是蘇鐵。但盛極而衰,至晚白垩世蘇鐵數量劇減;到第四紀(距今250萬年)冰川來臨時,因北方寒流南侵這一“天災”,蘇鐵科植物大量滅絕;而我國四川、雲南等地部分蘇鐵科植物則在青藏高原、秦嶺等天然屏障的保護下幸免于難。
生活中,人們常用“鐵樹開花”來比喻事情非常罕見或極難實現,因爲種植在溫帶的蘇鐵開花難得一見。但實際上,只要溫度、濕度適宜,想要親眼目睹鐵樹開花並非難事;尤其是在熱帶地區,20年以上的蘇鐵幾乎每年的6~8月都可以開花。而且,雌雄蘇鐵樹盛開時的花形並不相同,各具魅力。雄蘇鐵樹開的花呈長橢圓形,形如寶塔,挺立于青綠的羽葉之中,黃褐色的花球,內含昂然生機,外溢虎虎生氣,傲岸而莊嚴;雌蘇鐵樹開的花呈淺黃色,像個小扁球,緊貼于莖頂,如淡泊甯靜的女子,安詳而柔順地接受著熱帶、亞熱帶陽光的滋潤。
蘇鐵是常綠木本植物,樹幹圓柱狀,通常不分叉,全株呈傘形,大型的羽狀複葉叢生于莖的頂端,如孔雀開屏向四周伸展,長可達2~3米,由數十對乃至上百對細長的小葉組成;深綠色帶有光澤的線形小葉初生時內卷,成長後便扯直,變得剛硬。蘇鐵的種子成熟時具有色素呈暗紅色,大小如鴿卵,沒有果皮包裹,外層是肥厚的肉質層,少則幾十粒,多則上百粒,圓環形簇生于樹頂,十分美觀,有人稱之爲“孔雀抱蛋”。
蘇鐵又名鳳尾蕉、鐵甲松、金代、鐵樹等。在民間,人們更偏好“鐵樹”這一稱謂。溯其緣由,一說因其木質密度大,入水即沉,堅硬、沉重如鐵而得名:另一說因其生長需要大量鐵元素,即使是衰敗垂死的蘇鐵,只要將鐵釘釘入其主幹內,就可起死回生,重複生機,故而得名。
據《全國中草藥彙編》記載,蘇鐵性甘平、味淡,其葉、花、種子、根均可入藥,各有所長,但因蘇鐵種子和莖頂部樹心有毒,用藥時尤應慎重。蘇鐵植株還可以分離出蘇鐵雙黃酮,樹幹髓的澱粉不僅可供食用,還可作釀酒的原料,提高出酒率;在西雙版納,有的少數民族居民喜歡采其嫩葉作蔬菜食用。
目前,世界上生存著的蘇鐵科植物共10屬約110種,主要分布于東西半球的熱帶及南亞熱帶,少數種可沿幹熱河谷伸至中亞熱帶。我國僅産1個屬——蘇鐵屬,約11種,分布在、福建南部、廣東南部、海南島、廣西南部、貴州南部、雲南南部及北部與四川南部。因是熱帶及亞熱帶南部樹種,在雲南、廣東、福建、四川等南方各省,人們常將其露地栽種于庭前階旁及草坪之中;而江蘇、浙江及華北等北方各省多栽于大盆,用來布置廳室,古韻卓然。
有時候,植物也會因爲“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而遭殃。蘇鐵樹形古雅、主幹粗壯、四季常青,深受人們喜愛,但它的生長速度很慢,每年僅長一輪葉叢。人類對蘇鐵的“情有獨鍾”,刺激了商品貿易對蘇鐵的大量需求,各地野生蘇鐵屢遭挖掘,導致各種蘇鐵的自然分布區逐漸縮減,天然植株越來越少。
爲了保護蘇鐵類植物不致因國際貿易的影響而步入滅絕的困境,《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已將蘇鐵類所有種全部列入附錄,不允許或嚴格限制將其用于商品貿易。1999年8月4日,我國批准公布了與《野生植物保護條例》配套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其中蘇鐵屬所有種全部列爲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無特殊情況,禁止采集(采伐);同時,《國家禁止、限制出口的珍貴樹木名錄》中規定,蘇鐵屬所有種全部列爲限制出口的樹種。
在《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名錄》中,蘇鐵科的叉葉蘇鐵、攀枝花蘇鐵、篦齒蘇鐵(雲南蘇鐵)和台灣蘇鐵都在保護之列。目光長宜放眼量,人類對大自然的欣賞和鍾愛,並不是我們可以無窮盡地將這些野生物種圈養馴化並“據爲己有”的理由。不只是蘇鐵,對越來越多已經步入或即將瀕臨滅絕厄運的植物而言,我們必須投入更多精力采取積極有效的保護舉措(如建立專門的自然保護區和種群複壯等),讓後世子孫也有機會親眼目睹這些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
叉葉蘇鐵(現狀:涉危種)
1904年,英國著名植物學家麥查理茨在越南進行植物調查時,發現了一種形態特殊的蘇鐵植物,隨即帶回活苗,將其引種于新加坡植物園。經進一步研究于次年作爲新種正式發表,並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該植物的拉丁學名。由于該種蘇鐵的小羽葉片呈二叉分歧,我國習慣將其稱爲“叉葉蘇鐵”。實際上,早在1899年在我國廣西地區就發現有叉葉蘇鐵,但當時被定爲刺葉蘇鐵的叉葉變種。後來,才發現在越南和廣西發現的二種蘇鐵其實都是同一種。因爲叉葉蘇鐵僅分布于從廣西到越南河內的狹小範圍內,又因其奇特的葉形是研究蘇鐵植物系統發育的重要材料,因此被定爲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攀枝花蘇鐵(現狀:瀕危種)
攀枝花蘇鐵是1971年發現的蘇鐵新種,1981年才正式定名,1984年即被列入我國第一批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它同時具有稀有性、珍貴性、古老性三個特點,屬于世界性珍稀瀕危殘遺物種。本種生長在金沙江幹熱河谷的特殊環境中,它的發現把蘇鐵植物自然分布的北界上推到北緯27°11′對植物地理區系和古氣候古地理研究有重要價值。
篦齒蘇鐵(現狀:漸危種)
在我國,分布于雲南南部紅河、思茅和西雙版納地區的常綠闊葉疏林下或次生灌叢間(海拔1500米以下)。此外,印度、尼泊爾至中南半島各國均有分布。其大孢子葉的形狀與二疊紀的化石蘇鐵相似,對研究蘇鐵類植物的演化、分布及古地理、古氣候等都有價值。
廣東蘇鐵(現狀:瀕危種)
廣東蘇鐵主要分布于北回歸線附近及其以南地區,通常生長在向陽的溝谷懸岩峭壁間或溪河兩岸疏林中,具有抗火燒、喜溫暖、畏冷濕、忌遮蔭等特征。目前僅殘存于我國廣東和海南的個別地區,數量極少,生長緩慢,繁殖力弱;加之其所處森林的破壞,生境的改變和過量的挖掘,已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作爲我國特有種的廣東蘇鐵,對研究地史的變遷和植物區和有一定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