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城最大的比較優勢,一是靠近未來大灣區最大的空港,即白雲國際機場,二是依托大灣區的發展潛力,知識城有這麽大的空間場所,這是很獨特的。”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工程師馬向明指出。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表示,要打造爲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中新廣州知識城(簡稱“知識城”)亟須強化“開放優勢”,探索與大灣區共建共享、實現全面開放,“知識城不僅是黃埔區、廣州市、大灣區的知識城,更是世界的知識城”。
“灣頂引擎 驅動世界”大灣區創新驅動産業發展高峰論壇,圖爲圓桌對話環節。
日前,在南方都市報主辦,廣州開發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綠地香港灣區公司協辦的大灣區創新驅動産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圍繞“灣頂引擎 驅動世界”這一主題,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相關部門代表,以及專家學者、部分企業代表共話知識城美好未來。第一個風雨十年之後,知識城如何“跑起來”,開創下一個“黃金十年”?
科創時代的發展高地在城市外圍
盡管知識城已曆經十年建設,力爭成爲廣東建設郊區新城的重要實踐,但說起“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核心平台”“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創新載體”“國家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這一系列其特有的戰略定位,仍不免令普羅大衆疑問:爲何選址廣州東北部“荒郊”建造一個知識經濟的科創重鎮?
馬向明當年曾代表廣東省建設廳,現場聆聽了新加坡團隊提出的“知識城”概念。他在9日這場論壇上介紹,2007年前後,在成本上升、資源環境難以爲繼的壓力下,珠三角地區正進行新一輪的産業升級,傳統制造業向珠三角外圍轉移。彼時,廣東省領導率隊前往新加坡取經,新方也予以積極反饋,派團隊于2008年底帶著“知識城”的創新發展概念來粵。
馬向明作主題演講。
“創新轉型,人是核心,掌握知識的人是核心議題。我當時一聽知識城的概念很新鮮,省委政研室覺得這個概念很好,對廣東轉型很有效,就協助新加坡方去選點。”馬向明說,新加坡是創新力極強的國家,不斷向外擴展建設産業和平台,當時已經在中國合作了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廣東)能不能和新加坡合作,建一個産業升級的知識城,非常關鍵。”
廣東與新加坡的調研團隊在珠三角走了一圈,最終確定廣州,選址東北部的原蘿崗區九龍鎮(現黃埔區九佛街、龍湖街、新龍鎮)——廣州“東進”和“北拓”的交點,臨近廣州空港。
只不過,廣州是沿海城市,兩千年的繁榮都“向海而生”,知識城爲何不向南走?“因爲知識是乘坐飛機來的,貨物是承載輪船而來,因此第一代開發區在黃埔港,這一代知識城往北走,‘靠近’國際。”馬向明表示,不僅如此,知識城周邊産業基地豐富,連接廣州空港經濟區和東莞地區,後期的地鐵、高速等交通基建可便利聯系廣州中心城區,加之地處廣州北部生態屏障中,“兩側山體、中間谷地”的地形,綠色環境與生俱來。
2010年6月30日,知識城正式奠基,其第一個十年的總體規劃由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制定,區域定位爲“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珠三角産業升級引擎、體制創新先行區”“廣州都會區的先進生産服務中心”和“廣州開發區‘二次創業’的拓展提升區”,均爲知識城如今取得上述戰略定位的可循之迹。
隨著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廣州遠郊的知識城被打造成爲廣州科技創新軸的北極點。馬向明稱,區別于金融資本主導的城市CBD建設,在創新資本主導時期,科創力量要素最集中的地方在城市外圍,例如蘋果、Facebook、谷歌、華爲總部等等,中心區無法容納如此體量龐大的企業。“科創時代,外圍是發展高地,這兒叫‘郊區新城’,美國叫‘邊緣新城’,這是創新力量在改變城市空間結構。”
軌道交通搭建創新要素交流支架
如同美國舊金山灣區101公路創新走廊、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建設的軌道交通網將已確定的重點創新平台和節點串珠成線,搭建起創新要素交流的支架,實現區域價值體系的再構建。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圖
“軌道是整個區域交通很重要的支點,(城市)外圍一些原本便宜、低端的地方,由于軌道交通和科創要素的注入,産生了新的不同結構形態。”馬向明說。
知識城第一個十年總規獲廣東省委省政府批複後,首先進行的便是區域性交通網絡的校正,重新布局引入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要道。10年間,知識城建成區達12平方公裏,規劃面積從8.08平方公裏擴容爲232平方公裏,就依靠不斷壯大的交通網絡來聯通。
今年8月,《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下稱《總規》)實施滿一周年。論壇上,黃埔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單甯偉介紹稱,當前知識城緊扣《總規》,全力打造“一核兩心兩軸多園”的發展格局,“兩軸”即開放大道“産業創新軸”和創新大道“科技創新軸”。
知識城“一核兩心兩軸多園”發展格局
具體來看,知識城沿開放大道兩側,構建功能高度複合的知識輻射傳播軸,促進新興産業、先進制造業與商業商務等服務功能在空間上的複合布局;沿創新大道兩側,布局科技研發爲主的用地,整合區內創新資源,促進空間有機整合、産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
“這‘雙軸’一直延伸到科學城、長洲島和生物島,通過交通銜接、産業對接、服務延伸,促進功能互動與融合,串聯科技創新牽引成果轉化鏈條,形成區域創新共同體。”單甯偉說。
單甯偉作政策宣講。
據介紹,目前知識城正全力推動內部骨架路網建設,“五縱五橫”規劃計劃于今年底成形,實現南北交通主幹道貫通,5分鍾內通達知識城各組團,10分鍾內接入外部高快速路。加快推進“8+5+7”(8條軌道交通、5條高速公路、7條城市快速路)交通路網體系建設,無縫接駁有軌電車、公交、地鐵、城際,未來要建成1小時連接大灣區主要城市、30分鍾便利聯系廣州主城的交通圈和生活圈,實現“以路通城”、外聯內通。
更吸引人的是,知識城的未來模樣是“智慧城市”,要加速構建全面感知、智能控制、廣泛交互和深度融合的智慧城市神經末梢網絡,保障創新人才的快速通達與集聚。而當前,知識城已建設面向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的CIM平台,運行百度阿波羅自動駕駛汽車。
百度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開啓中國首個數字交通運營商模式及自動駕駛示範運營模式。
“無人駕駛汽車不僅是出行工具,還與智慧城市管理銜接起來,作爲有效的監測器和掃描儀,把城市建設中的問題全部反饋到我們區的智慧平台上,以快速啓動城市治理通道。”單甯偉說,“通過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推進,加快發展‘新城建’,打造國際一流的智慧城區。”
在陳鴻宇看來,地理區位與政策定位相得益彰,使得知識城緊抓時代發展機遇,建設成果突出。接下來要盡快打通交通網絡,強化區位發展優勢。
用灣區發展邏輯提升全面開放水平
正所謂“路通財通”,高端人才與項目結伴,相繼湧入了知識城。官方數據統計,過去十年,知識城累計完成了固定資産投資2081億元,注冊資本近4400億元,常住人口也由3萬人增加到35萬人,預計到2025年達到50萬人。
在當天論壇的政策宣講環節,廣州開發區投資促進局副局長黃偉堅表示,知識城聚焦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高端創新要素,高起點引進頂尖企業和項目,包括以諾誠健華、百濟神州、瑞士龍沙、GE等爲代表的重大項目相繼落戶于此,建設成爲世界級合作平台。
黃偉堅作政策宣講。
就拿過去一年來看,知識城乘著《總規》批複的東風,91個項目動工建設,75個項目竣工試投産,209座塔吊直沖雲霄,142個工地燈火通明……知識城布點重大知識經濟項目,完成固投總額超700億元。
9月8日,“中新廣州知識城落實國務院總規批複一周年重大項目集中動工簽約活動”順利舉辦,這些重大項目涵蓋總部經濟、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基礎配套等領域。其中,動工項目54個,投資總額約1017億元;簽約項目66個,總投資約1137億元。融資項目14個,提供政策性貸款融資支持1405億元。
單甯偉介紹稱,知識城是立足國際視野、對標灣區標准,聚焦“三集群兩高地”的發展格局,加速集聚全球、港澳高端創新資源,全面提升發展競爭力。
根據《總規》,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未來15年,知識城將著力打造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範區,成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
從目前發展成果來看,知識城已然成爲全球化中的城市“引進來”承接平台,但要對標灣區標准,成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任重道遠。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打造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馬向明在解釋灣區發展邏輯變化時說,1.0世界工廠時期是通過“引進來”加入國際大循環,屬于“挖洞型”,爲跨國資金和人才提供的是土地、産業園區、低成本勞動力等,2.0雙循環時代是通過“走出去”構建新的國際循環,則屬于“生火型”,勢能由下向上流動,對外輸出資本積累、高技術人才、信息源、科技創新等要素。此時才能成爲全球化新階段的城市“走出去”戰略支點。
“科創中心本身和産業制造基地不一樣。”陳鴻宇說,正如美國硅谷、日本築波等地將産業制造板塊規劃至周邊城市,知識城的産業不一定要在知識城,“它們是一個資源引進來再走出去的平台、樞紐。”
陳鴻宇作主題演講。
陳鴻宇認爲,若要從更高領域、更高水平、更多層次去開放,目前知識城開放程度仍顯不足。未來要不斷深化開放與合作理念,探索相關發展機制,繼續向大灣區、向新加坡、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乃至世界各國全面開放。
産業導入要充分考慮供需兩側
開放是知識城的先天優勢,也是知識城的光明前景。盡管知識城的産業開發建設仍有巨大空間,龐大的增量市場無法預估,但在燦若星辰的全球資本市場面前,知識城的“寸土寸金”均需科學規劃與布局。
《總規》明確,知識城要推動知識密集型産業高端化、國際化、數字化、智能化、集約化發展,將重點推進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産業發展,著力布局科教服務與數字創意、智能制造産業,構建知識密集型産業體系,打造新興産業策源地。
中新廣州知識城全力打造“三集群兩高地”。
單甯偉介紹稱,知識城以3.3平方公裏的國際生物醫藥價值創新園打造生物醫藥産業集群,已引進18個産業用地項目,總投資額約265億,達産産值將超1000億元,百濟神州、諾誠健華、GE生物、瑞士龍沙、恒瑞醫藥、康方等重磅項目陸續建成投産、試産;以6.6平方公裏的灣區半導體産業園打造集成電路産業集群,研發設計、中試生産、封裝測試等全産業鏈形成, 已吸引涵蓋設備、材料等産業上下遊的32家半導體企業落戶,其中營業額過億元的企業就有7家;還以近3.5平方公裏的智能制造園,規劃打造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形成氫能源技術研發、生産制造、應用示範全鏈條産業。
對此,陳鴻宇提出,這些産業鏈條龐雜,並非一個地方能“一口吞盡”,“必須重視産業需求側的分析,看産業的市場需求在哪裏。”
這包括國內和國際的經濟周期、産業周期、技術周期、人口周期變化趨勢所帶來的影響,廣州市、廣東省、大灣區乃至國內外對該産業市場需求的影響,以及國內外宏觀政策變化的影響。陳鴻宇表示,這既要做到需求側細分研究先于供給側規劃編制,又要做到成本評估先于空間布局規劃編制。
強化人才柔性管理與使用
“知識城的戰略定位,已經賦予了科技企業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佳都科技戰略管理部總經理婁剛在論壇圓桌對話時表示。這是一個區域吸引高端科技企業的重要因素,而落地之後的營商環境服務,更是深受企業重視。
“營商環境好不好,除了看世界銀行指標評估,更重要的是企業說了算,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才是評價一個地區營商環境是否好的最重要因素。”廣州開發區營商環境改革局副局長廖菁“開門見山”。
廖菁
如何讓企業家安心創業和發展,廖菁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十分關注中小企業發展,努力優化區域營商環境,包括市場環境、政策服務環境、法制環境和開放環境。例如,知識城正著力打造大孵化的模式,從創客空間、孵化器到加速器,再到産業園的大孵化模式,幫助企業從初創階段逐步成長壯大。
楊增南
“對于科技企業來講,人才是關鍵。如何吸引人才、保留人才和發展人才是我們在營商環境中最關注的一個點。”科大訊飛華南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事業部總經理楊增南接過話題回應。
婁剛則認爲,時間對于科技型企業非常寶貴。行政審批的各個環節盡量精簡、高效是關鍵。其次,知識城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重大載體,對標舊金山、紐約灣區,政策要跟上。此外,還有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人才的聚集。“上述三方面的有機結合,對于科技型企業從孵化、成長、壯大、上市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婁剛
廖菁透露,爲進一步方便知識城企業辦事,黃埔區政務服務中心將在知識城開設分中心,讓企業“足不出知識城”就能辦好各項政務服務事項,大大提高便利度。同時,進一步深化集中審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爲在知識城落地的更多企業從拿地、竣工到投産提供全鏈條便利化的服務。
而基于中新合作的開放優勢,廖菁還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加強知識城與新加坡在科技、金融、人才以及知識産權保護等領域的合作,並將商事登記“跨境通”服務拓展至新加坡,“以更好的開放環境,提升企業在知識城的滿意度和體驗感。”
對于嘉賓頻頻提及的“人才”,陳鴻宇強調,在當前數字化時代,要留住人才方面,就要實現柔性管理和使用,推動更高效的人才流動。“無論引進哪一類人才,可能他們人在香港、美國,也可以發揮同等的功能。”
讓産業園區展現美好城市生活
以産興城,以城促産,廣州努力將知識城打造成爲産城融合發展樣板。馬向明稱,知識城在規劃之初,便朝著職住平衡、産城融合的方向謀劃發展,“怎樣平衡居住、就業、産業、研發之間的關系,形成了如今的局部。”
中新廣州知識城加快打造現代化郊區新城。
單甯偉介紹,緊扣《總規》,知識城統籌産業與城市的空間整合、功能融合,從“一核兩心兩軸多園”的發展格局中便可見,環九龍湖總部核心經濟帶塑造的是知識城核心、生態綠心以及市民活動中心,開放大道強化公共服務與産業服務功能來推動産城高效融合,而對于多個具有特色的價值創新園,知識城從産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知識經濟特色等多個方面進行布局,力爭高品質規劃建設。
“我們在持續優化居住、醫療、教育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項目建設,全面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和民生功能保障體系,做好職住平衡、民生保障這一大文章。”單甯偉說。
當天,位于環九龍湖總部經濟帶的首發項目——廣州國際創新驅動中心在論壇上舉行了戰略簽約儀式,該項目由廣州開發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綠地香港灣區公司“雙國企”聯合打造,體量達72萬㎡,引人矚目。
侯光軍
新建綜合體如何順應知識城的産城融合發展?綠地香港首席運營官、灣區公司總經理侯光軍表示,整個項目從開發到建設,已逐漸將開發思維轉向經營思維。
“我們須自持當中一半的物業去長期運營,打造一個企業家的生態群落,當中有總部經濟辦公樓、五星級酒店、商業中心,還有高端人才的社區,綜合體小生態建立起來後,再融入知識城的大生態當中,讓企業家、産業、技術能夠在這裏順利成長,這就是平台思維。”侯光軍說,“我們做好‘店小二’,既要對接好政府政策,又要服務好所有企業。”
馮夢覺
而園區運營如何避免“空心化”,廣州開發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園區運營官馮夢覺深有感觸,“要把産區、社區、商區協調融合在一起,相當于生活在産業旁邊,創業就在家旁邊,減少人才寶貴時間的浪費。”
對于優質綜合體項目的打造,陳鴻宇認爲應該遵循“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市場發展規律。“規則必須由政府制定,具體操作要交給企業”,他說,“綜合體不僅能提供購物、休閑娛樂場所,更能提供綜合的代理服務,這才是科技型綜合體應該做的。”
馬向明則表示,産城融合之下,産業園區也能展示美好的城市生活,工作之余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科技型人才需要花更多時間鍛煉身體,夕陽之下,人們在園區裏運動,你會覺得生活太美好了。”
統籌:南都記者 莫郅骅 魏凱
采寫:南都記者 莫郅骅 鍾麗婷
主持:南都記者 魏凱
攝影:南都記者 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