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爲什麽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聽到這首《橄榄樹》,你是否和我一樣想起年少時的夢,年少的心是否也曾想跟隨齊豫那飄渺的歌聲一起去尋找“詩和遠方”?
1979年,齊豫首張個人專輯《橄榄樹》
長大後再聽這首歌,回首來時路時,才明白流浪並非易事,這也是三毛原詩裏想要表達的情感。當年,三毛是用英文寫的原詩,詩裏的主角是她在西班牙草原看到的小毛驢,後由民歌手楊祖珺譯成中文。當李泰祥把詩入歌時,覺得唱“爲了小毛驢流浪”很奇怪,便以“橄榄樹”代替了“小毛驢”,這一改,改出了歌曲空靈的意象和純美的意境,但卻與三毛的表達産生分歧。三毛曾回應說:“如果流浪是爲了去看天空飛翔的小鳥,寬闊的草原,那就不必去流浪!”
台灣民歌運動元年
《橄榄樹》《被遺忘的時光》《恰似你的溫柔》《蘭花草》《蝸牛與黃鹂鳥》《外婆的澎湖灣》《龍的傳人》……這些歌你一定都聽過,它們是很多人童年的記憶,青春的印象,但你知道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台灣民歌運動嗎?
習慣上,人們將1975年的6月6日認定爲台灣現代民歌的誕生日。當天,年輕的學生兼民歌手楊弦發起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在台北中山堂舉行,他將詩人余光中的八首詩作入歌,拉開了台灣民歌運動序幕。
楊弦
1974年,楊弦得到余光中的授權,爲這首詩譜曲,發表後得到余光中的鼓勵,遂繼續用以詩入歌的方式進行創作
但另一位台灣民歌代表人物李雙澤關于“唱自己的歌”的追問一直持續到1976年的12月3日,當晚在“西洋民謠演唱會”上發生了著名的“可口可樂事件”。在台灣民歌運動“三駕馬車”之一的胡德夫的回憶中,當天要代他上台的李雙澤對大家一直唱西洋音樂很窩火,拿著一瓶可口可樂,上台質問道:
“我們在菲律賓,喝可口可樂,聽這些歌;在西班牙,喝可口可樂,聽這些歌;在美國,喝可口可樂,聽這些歌。現在,在台灣,我們還是喝可口可樂,聽這些歌,”
李雙澤把可口可樂猛地砸在地上,
“我們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歌?”
台下愕然。
盡管在台灣“民歌之母”陶曉清的記憶裏,沒有李雙澤拿著可樂瓶並將其砸掉的舉動,但曆史的進程還是被推動了。第二天,台灣大學校園爆發了“唱自己的歌”的大規模討論,大家開始暗地筆戰,自己寫歌。于是“唱自己的歌”成爲這群彈著吉他自己寫歌自己唱的年輕人向時代的大聲宣言。之後,節奏鮮明、旋律輕快,又帶有濃厚書卷和人文氣質的音樂很快成爲台灣現代流行音樂發展的一個標准。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插頁
從那以後,台灣民歌創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佳作不斷。陶曉清通過《熱門音樂》將一大批優秀的民歌創作者和民歌手推向前台:楊弦、李雙澤、胡德夫、韓正皓、洪小喬、李泰祥、齊豫、小蟲、李建複、楊祖珺、黃大城、王夢麟、王海玲、施孝榮、楊芳儀、李宗盛、羅大佑、潘安邦、蔡琴、旅行者三重唱、羅吉鎮、蘇來、侯德健、吳楚楚、潘越雲、鄭怡、李麗芬、邰肇玫、施碧梧……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插頁
有些名字你熟悉,有些你可能沒有聽過,但不可否認,那是一個衆星熠熠的時代。民歌運動所表達的,不僅有《童年》《光陰的故事》《鄉間小路》這樣淳樸無瑕的清新小品,有《恰似你的溫柔》《讀你》《野百合也有春天》這樣深情款款的愛意表達,也有《月琴》《橄榄樹》這樣對時代使命和自我存在的哲學追問,更有《龍的傳人》《鄉愁四韻》《少年中國》這樣感傷時事的家國情懷。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插頁
陶曉清說,“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台的歌者又能和台下的人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就是民歌。”從1974年到1980年的頂峰期,台灣共産生了300多首校園民歌。
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今年是台灣民歌運動45周年,《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簡體中文版發行。這本《民歌40》就像是一把叩醒回憶的鑰匙,撥動你腦海中的青春旋律,把你帶回青蔥的年少時代。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簡體中文版封面
《橄榄樹》的來龍去脈,藏在《阿裏山的姑娘》裏的感人愛情,《告別》與《不要告別》兩首歌背後的曲折故事;李宗盛生平創作的第一首歌,齊豫天籁之音的培養過程,蔡琴校園歌手時期的青蔥往事……那些你耳熟能詳的歌,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都在這本《民歌40》中。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插頁
它是一部台灣民謠百科全書式珍藏檔案,按照時間順序詳盡收錄了百余張經典民歌唱片,收藏了500余份珍貴曆史資料,老照片、演唱會海報、專輯封面、報道文件、書信手稿等等,詳實描繪了台灣民歌運動的緣起、發展和轉變,是民歌40年最詳盡完整的典藏記錄。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插頁
翻開這本時光紀念冊,你可以自由穿梭在那個民歌時代,與超過100位民歌手、詞曲作者、樂手、幕後推手對話。那些熟悉的旋律會再次觸動你的心靈深處,掀開那些最美的回憶。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插頁
書中還再現了1970年代台北市民歌西餐廳地圖,下次再遊台北,你可以空出一天,專門做一次“民歌尋訪”,因爲此後的華語音樂人,多多少少都受到民歌的影響。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插頁
華語流行音樂教父李宗盛說,“回頭看民歌,我覺得民歌是一種信心的表現,年輕人借由自己去寫歌,確定自己可以做這件事情,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自我肯定。”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插頁
方文山說:“我是聽著這些歌長大的一代人。它們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記憶,是開啓過去的鑰匙。長大以後,我寫的那些所謂’中國風’的歌曲很多都是受這些民歌的影響。”
王力宏說:“民歌運動中那種無拘無束的創作風氣,直到現在都深深影響著我。”
陳绮貞說:“民歌是陪伴我成長的聲音,民歌是情書。當樂器比較少的時候,堆疊的情緒就多,就更能聽得出歌手在表達這首歌的時候每一個字,很細膩地在述說他心裏面的話。”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插頁
短暫而輝煌的民歌時代,湧現了一批現代華語樂壇的重要人物,留下了無數廣爲傳唱的經典歌曲。受到台灣民歌運動的影響,新加坡在1982年左右也興起創作“新謠”的風潮;香港“城市民歌”興起,並成爲粵語流行音樂的一個重要支派;“校園民歌”與部分演唱者進入大陸市場後,推動了大陸校園民謠的發展,對華語歌曲的發展也留下深刻影響。
再唱一段思想起
《民歌40年》副標題爲“再唱一段思想起”。《思想起》是流傳于台灣最南端恒春半島的民謠,最初只用月琴伴奏。彈唱《思想起》最有名的是台灣念歌先驅陳達,他被認爲是台灣最後一個傳統說唱藝人,以融合彈奏月琴及故事敘說並具個人特色的民謠演出著稱。
盡管1975被認爲是“民歌元年”,但在那這前就已有學術界的“民歌采集運動”,由音樂家與學者許常惠與史惟亮于1964年共同倡導。他們搜集了近三千首台灣山地與平地原住民歌謠,並發掘出包括陳達在內的多位民間藝人。
1967年,當他們看到貧病交加的陳達撥弄著一把老舊的月琴,用滄桑的歌聲唱著一首又一首的恒春民謠時,爲之驚豔不已。于是,他們試著將陳達和他的歌介紹給台灣的大衆,果然廣受歡迎。
陳達
60歲以前,陳達曾經走遍高、屏一帶的南台灣農村,演唱了40年的台灣念歌,所唱內容都是由他自己編成,以傳統曲調《五孔仔調》與民歌曲牌《思想起》《四季春》用的最多。但他的演唱又不拘于任何曲牌,而以節奏自由、似吟似唱的方式進行,所以,許常惠譽之爲“未經人工改造的遊吟詩人”、是“作曲家兼演唱家”。史惟亮曾說:“他是一個作曲家,因爲他要適應歌詞,而能自由修改一個既有的曲調。他是詩人,因爲他能即景生情,創造活生生的歌詞來描寫感情、講故事或說道理。他也是自彈自唱的演唱家。”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插頁
陳達在生前最常說的一句話:“你愛聽什麽歌,我唱給你聽。” 陳達的出現點燃了很多人延續民俗歌謠的火花,後來,《思想起》又有鳳飛飛、鄧麗君、陳淑桦等等多個歌詞不同的版本,內容也從最初的思想演變爲婚嫁、抒情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80年代民歌運動中,鄭怡的一首《月琴》唱響台灣,第一句便是“再唱一段思想起“。
唱一段思想起 唱一段唐山謠
走不盡的坎坷路 恰如祖先的步履
抱一支老月琴 三兩聲不成調
老歌手琴音猶在 獨不見恒春的傳奇
落山風 向海洋
感傷 會消逝
接續你的休止符
詞作者賴西安這樣說:“創作這首歌並不是直接指涉陳達這個人,而是借陳達來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工業化的社會中民間曲藝是否應該受到重視,尤其是陳達所代表的民間藝人身上具有的勇猛與創意在工業化的進程中還能否流傳下來?”
鄭怡的第一張專輯《鄭怡/王新蓮/馬宜中》
隨著商業元素的介入,原本文學氣質濃厚、有家國情懷的“現代民歌”,漸漸被曲風清純、旋律簡單的“校園民歌”所取代。民歌走向衰落,李雙澤早逝,楊弦出國留學,胡德夫後來轉向“原住民”權益保護,作爲領軍人物的“民歌運動三駕馬車”淡出歌壇。經過民歌運動洗禮、積澱的羅大佑等開啓了全新的音樂路線與營銷模式,台灣流行音樂進入商業化大發展的時代,民歌漸漸成爲曆史名詞,但民歌運動對台灣乃至華語流行音樂的養成作用毋庸置疑。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簡體中文版封底
今天,《民歌40年》借用“再唱一段思想起”爲副標題,有對台灣唸歌先驅陳達的致敬,有對民歌時期的音樂品格和創作精神的追憶,更有對民歌複興的企盼。
余光中說,
沒有歌的時代,是寂寞的。
只有噪音的時代,更寂寞。
要壓倒噪音,安慰寂寞,唯有歌。
歲月流轉,世事滄桑,那些清新、朝氣又隽永的民歌依舊閃耀迷人的光彩。
民歌時代還會複興嗎?
“我覺得民歌是隨時都可以複興的,只要有真情實感。”楊弦說。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簡介:遊小魚漫漫遊,傳遞閱讀,手留書香,用文字與您分享閱讀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