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曆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獻記載源自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 Ujong“之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爲“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比淡馬錫(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一千多年。8世紀屬室利佛逝。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尋找大象,這或許指的是吉寶海港。1330年前後,一名叫汪大淵的中國人到來,稱這個居留地爲“龍頭”,並說已經有中國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馬錫(或海城)的稱謂出現于1365年的《爪哇史頌》。
新加坡島開始受到重視是在14世紀,來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裏米蘇拉在該區域建立了馬六甲蘇丹王朝,後來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毀了河口的據點。
18世紀至1824年,新加坡屬柔佛王國的一部分。新加坡在18世紀中葉開埠,當時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忙于與中國的貿易,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只停泊、維修的港口,1786年和1819年,英國分別在槟城和新加坡建立了貿易站。1826年,新加坡、馬六甲、槟城成爲英國的海峽殖民地,受到英屬印度當局的管轄,1832年,新加坡成爲海峽殖民地的政府所在地, 1867年4月1日,海峽殖民地正式成爲英國的直轄殖民地。
1819年,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爲英國殖民地,最初隸屬于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 1867年,新加坡升格爲海峽殖民地,受英國直接統治。隨著蒸汽船的發展以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爲航行于歐亞之間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後,當地橡膠種植業發展蓬勃,新加坡也成爲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
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的貿易增長了八倍。一戰結束後,英國也在新加坡斥資五億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時任英國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還稱新加坡爲“東方的直布羅陀”。可惜的是,這個海軍基地並沒有任何戰艦。英國的策略是將英國皇家海軍全部駐紮在歐洲,在新加坡有需要時才遣航過來。隨著蒸汽船的發展以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爲航行于東亞和歐洲之間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後,隨著當地橡膠種植業的發展,新加坡也成爲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經濟的發展也吸引了區域內的移民,1860年,新加坡人口已經超過8萬,其中華人占到61.9%,馬來人占13.5%,印度人占16.05%,包括歐洲人在內的其他人種占到8.5%。
二戰時期,日本爲了奪取東南亞的天然資源,應付戰爭的需要,在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就開始了入侵馬來半島,于1942年2月15日占領了馬來亞半島,新加坡進入了3年多的黑暗的日治時代。日本戰敗投降以後,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英國軍管開始,1946年3月軍管結束時,海峽殖民地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爲英國的直轄殖民地,而槟城和馬六甲則于1946年成爲馬來亞聯盟的一部分,1948年成爲馬來亞聯邦的一部分。英軍回來的時候雖然受到了人民的歡迎,但是他們的威信已大不如前。在人民的眼裏,他們已經不是那麽戰無不勝的了。新加坡人民開始有了政治覺醒,淪陷期的苦難讓新加坡人民開始相信要靠自己保衛這片土地,這間接地促成新加坡走向獨立。
1953年底,英國政府賦予新加坡更大程度的自治;1955年,新加坡舉行了曆史上第一次重要選舉;1959年,新加坡取得完全自治,當年5月新加坡的第一次大選舉行,新加坡成立了自治政府,李光耀成爲首任總理。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的全部贊成票,同意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爲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建國以後,新加坡人民的集體危機感成經濟奇迹原動力,靠著勤奮的打拼在逆境中求得生存。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爲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