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周成王時期,熊姓曆史悠久,族大支繁。熊姓曾有72個望族,居百家姓第68位。 熊姓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熊氏族人;三是人才輩出,不可勝數,從古至今,曆代皆有熊氏的傑出人物,尤北宋爲最。 著名考古學家唐蘭在《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徵》中說:“華,地名,在今河南密縣(今屬新鄭)。華邑在新鄭,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郐國均在新鄭”。楚王之所以是芈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爲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華陽,祝融之墟也叫有熊之墟。
姓氏來源
源流一
源于 芈姓,出自商朝末期 鬻熊及其後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爲氏。 據史籍《 世本》、《 古今姓氏書辨證》、《 元和姓纂》等的記載,黃帝子昌意生 颛顼,颛顼四世孫 陸終第六子名 季連,賜爲 芈姓。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在其後裔子孫中,到商朝末期有個叫鬻熊的人,字熊,很有學問,做過 周文王姬昌的老師,受官 火正,後世稱其爲鬻熊。其子 後來事于 周文王,早卒。曾孫 熊繹便以王父字爲氏,稱熊氏。 司馬遷在《 史記· 楚世家》中記載:“ 鬻熊先生輔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說:‘我的先人鬻熊淵博,是周王的老師。去世早。’”但在《 鬻子》一書中,鬻熊自卻己說:“九十歲才觐文王,後有武王。及成王詢封康叔于衛之事。”如此算起來,鬻熊的年齡應該超過了一百二十歲,堪稱壽星。楚國傳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到秦王 贏政二十三(楚王熊負刍五年,公元前223年),楚國被 秦國所滅,國人多以熊爲姓,以念亡國,並尊奉鬻熊爲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 有熊氏,出自黃帝的部落姓氏,屬于以居邑名稱爲氏。據史籍《 元和姓纂》記載,相傳黃帝生在 壽丘,長于 姬水,居 軒轅之丘,建都于 有熊(今河南新鄭),又稱有熊氏。黃帝的後代中便有人以地名爲姓,稱熊氏。熊氏是中國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于苗族,屬于漢化改姓爲氏。苗族仡熊氏,在戰國中期受楚文化影響頗深,當時即有改漢姓爲熊氏者。到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時,已基本改爲漢姓熊氏了。
源流四
源于 普米族,屬于漢化改姓爲氏。普米族熊氏,源出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普米族的先民是由氏羌後裔的四個部落聯盟而構成的,普米族民間有句古語“拍米冉貢組”,意爲普米族是由四座山上的四個血緣集團聯合而成的。據甯蒗縣永甯普米族傳說,普米族最早的四個根是“布”(四個血統或四個氏族部落),其名稱分別是:冉祖(綿羊)、拔佳(鍋)、尚(熊)、搓皮(馬)。冉祖和搓皮等主要分布在木裏,拔佳、尚主要分布在鹽源、甯蒗一帶。又據傳說,聯合爲普米族四個部落的名稱是“薩雅崩巴供”、“布米雖母供”、“俄業裏戛供”、“總散不安貢”。與以上四個部落相對應的本民族氏族名稱分別是:“格母”、“本牙”、“穹·空尼”、“嘎甲拉瑪”。普米族原來沒有漢姓,在明朝洪武年間,大明王朝接管普米族聚居的川西南地區、滇西北一帶地區後不久,這一帶地區發生了叛亂。爲了加強對這帶地區的統治,明太祖朱元璋調集軍隊,用了六年時間平定叛亂,之後對普米族各氏族進行詳細的戶籍登記,因此,普米族便有了漢姓。其中的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即“布米雖母供”、或稱“尚”,一律改稱漢姓熊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爲氏。據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喀爾拉氏,亦稱喀爾喇氏,滿語爲Karl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遼河流域,所冠漢姓爲熊氏。
⑵.滿族克哷氏,滿語爲Kere Hala,源出元朝時期女真庚克勒部,以部爲氏,世居尼亞滿(今遼甯新賓尼亞滿山),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爲熊氏。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爲氏。今布依族、彜族、蒙古族、瑤族、阿昌族、壯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熊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熊氏,世代相傳至今。
各支始祖
熊懷璞
熊文惠之子,明正統年間自南昌府豐城縣(今張巷鎮)罐山村遷居湖北鄖陽府竹溪縣。育三子,三子熊東海任揚州府儀征縣知縣,孫熊廣韶任竹溪縣知縣。是爲竹溪縣熊氏始祖。
熊守乾
明嘉靖五年由吳入楚,蔔居武陵前河五家沖。是爲武陵熊氏始祖。
熊仲璜
明 洪武間由豐城遷居長沙河西都之沙河灣。是爲湖南長沙熊氏始祖。
熊良祖
明萬曆間自南昌府豐城縣遷居常德武前鄉花葉港。是爲湖南常德熊氏始祖。
熊安、熊榮、熊徙
熊安在明洪武初攜三弟熊榮、五弟熊徙自湖口花尖山遷居宿松城內北廂,未幾,榮轉遷大梵寺坂上屋,徙轉遷山下屋。是爲宿松熊氏始祖。
熊慶賢
明神宗萬曆年間,由江西豐城遷到廣西臨桂東鄉五都一甲湖塘江背村(今桂林市郊區朝陽鄉江背村)
熊裕鳳
熊慶賢第五代,於前清康熙元年遷居於靈川四都一圖七甲堯樂村入籍(今桂林市靈川縣海洋鄉堯樂村)
熊秉璋
乃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江裏上村人也,于唐時天佑二年莅任來奧特授廣西鹽道使司,育桂子三枝,長曰國棟,次曰國梁,居住桂林,三曰國材,辭仕歸農,移居東鄉湖塘。國材公育四子,名曰家福、家祿、家祯、家祥,則家祿公育六子,名曰康福、康貴、康榮、康華、康興、康旺,于後晉時天福元年家祿公帶同六子又移至斯地居住,故稱名爲大熊村,厥後兄弟六人分枝,各擇其地而居之,而吾始祖康榮公擇居文昌村,生二子,長曰甯忠,次曰甯恕。忠育四子,名曰克明、克理、克道、克德。恕育四子,名曰克文、克武、克顯、克達
熊俊三、熊俊四、熊俊七
熊俊三于明嘉靖中官居湖南,遂與胞弟熊俊四、熊俊七轉籍江西,家于邑之油草塘。是爲江西熊氏始祖。
熊安華、熊安禦、熊安珠
三人爲堂兄弟,明中葉由江西豐城縣轉籍湘陰。是爲湘陰熊氏始祖。
熊瑞菊、熊普芳、熊世舉
三人爲兄弟,由江西豐城遷居衡山縣登山石門石灣。是爲湖南衡山熊氏始祖。
熊上玖、熊上珍、熊上泰
三人爲兄弟,清雍正四年自潮州府平遠縣東石鄉遷居浏陽西鄉。是爲湖南浏陽熊氏始祖。
熊文韫
號野仙子,生殁葬阙,配湯氏,生子二:熊執易、熊九泰。是爲湖南安化熊氏始祖。
秦滅楚後唯有榘公仍繼宗支以傳于今,是爲遷秦一世祖。
榘公生熊洪,洪公生熊乃,遷四川,爲四川一世祖。熊乃生二子:熊評(漢丹陽太守)、熊尤(又名百川,爲漢京兆尹)。熊評生二子:熊合明(漢彭城大將軍)、熊謙吉;熊謙吉生熊義(爲大司農),熊義生熊輯;熊輯生熊橋(漢獻帝初平中,爲渠江太守長,因雍容莅事,聽覽如流,召拜騎都尉)。熊橋生熊弘、熊睦。熊弘(召漢校尉),熊睦(東吳尚書)。熊弘生熊本初(漢徐州牧),熊本初生熊宜。熊宜生熊敬,熊敬生熊敏中(晉騎都尉)、熊介中(晉鹹陽令)。熊敏中生熊尊循(遷鄱陽、江西始祖。我族爲尊循始祖後裔)。熊尊循生熊續,熊續生熊遠(東晉尚書,豫一世祖),熊遠生熊勵(爲晉參軍),熊勵生熊衮(南北朝禦史大夫,爲固陵始祖) 、熊襄(南北朝齊人,著齊書名河洛金匮)。熊衮生九子:熊震、熊坎、熊艮、熊升、熊晉、熊巽、熊鼎 、熊恒 、熊泰。熊泰(廣平太守,遠使安南)生熊輝,熊輝生熊緒(五代人,爲鄱陽太守,家于莒),熊緒生熊荞(爲齊益州太史),熊荞生熊韶、熊武。熊韶生熊彬(梁議曹郎),熊彬生熊虬(隋刺奸令),熊虬生熊導、熊尊。熊導生熊志,熊志生熊雍(唐大理司評事)、熊睦。熊雍生熊錫古,熊錫古生熊卓(唐長安史),熊卓生熊岑(唐京兆尹),熊岑生仲牧、叔獻(唐侍制,檀漆液頭祖)。仲牧生三子:熊執易、熊執書、熊執禮;熊執書、熊執禮均爲南昌始祖。熊執易(同九經,策賢良方正,德宗朝爲右補阙)生六子: 熊琳、熊球、熊宗、熊瑜、熊即、熊郎。
熊琳(唐穆宗長慶元年,討賊有功,封汾陽侯,節鎮豫章,遂家溝上) 熊球(唐宣城太守)生熊烈,熊烈生凱芝,凱芝生熊荊(唐學士)
熊宗
熊瑜(唐益州太守)
熊即(唐陳州長守)
熊郎(唐谏議大夫)
熊執易長子熊琳生熊喜、熊愈、熊叨。熊喜生熊志瓊(文武全才,唐威武將軍都督兩廣,敕葬金溪縣)。熊志瓊生三子:熊楚(唐吏部侍郎,居溝上)、熊悍(唐秘書少益左丞相)、熊襄(唐侍講學士)。熊襄生二子:熊迪、熊建。熊建生熊廣。
熊執易六子熊郎(唐谏議大夫)生熊範,熊範生師察,師察生熊喬(唐進士兵部尚書),熊喬生熊鹄(九江太守)、熊鶴(武昌太守)、安生
熊叨(爲豫章一世祖)生六子:長子熊延福(生三子,鍾、锶、皇,後晉天福二年,登國子監祭酒)
熊叨次子熊延禮(曾孫熊本,慶曆士第官順大夫侍制勳至上拄國江陵封開國伯,食邑九千戶賜紫金袋)
熊叨三子熊延秘(唐兵部尚書,提兵福建)龍頭閣
熊叨四子子熊延佑(宮秘少監);
熊叨五子熊延喜;
熊叨六子熊延祚(官正銀青光祿大夫)南昌石湖祖;
熊延福長子熊鍾生熊俦、熊侃(下房中房新建青山祖)、熊備(錄塘西邑路下祖);
熊延福次子熊锶生熊诰(宋雍間仕骠騎上將軍,殿前指揮史);
熊延福三子熊皇生熊洽、熊穴(熊坊駝岑祖)。
椐國興祖流源考稱:自懷王以後曆漢晉及唐,其間千有余歲。由江陵而豫章,居南昌府豐城縣、進賢縣、鄱陽者余姓繁衍,人煙輻辏,文風大起,可稱最盛。辨考諸江右進賢舊譜雲:時熊經自湖廣任鄱陽尹,升贑州通判,因寓居南塘嶺數傳,至仁瞻生執易(與湖北譜記敘有出入,湖北譜說是仲牧。),執易生琳,以破王仙之黃巢封豫章候。尋廢琳子贽爲右拾遺與弟志諒由鄱陽遷豫章數傳,至建六歲失怙入贅于豐城拿阙陳氏生子叨,叨生延福、延禧、延秘、延祚、延佑、諸熊祖之迄。考豐城譜雲:長宣公自唐宣宗太申年間由朱氏巷遷紫竹嶺。而久,福以功封銀青光祿大夫,在南塘時又在宣宗太宗年後則長宣公與延福兄弟疑同時人似未可信,爲諸延苗裔也。然進賢譜敘又雲:惟定建公爲南昌熊之始共祖,又雲:本公爲神宗經略制置使,他譜又載爲神宗翰林知制诰,則進賢譜中不外豐城人,豐城譜中亦多進賢人,豐城熊氏與進賢熊氏及散居各省各郡者俱共出一祖可知矣。但世遠年湮未敢意爲揣合,而吾祖宗實公自宋祥興十二年由豫章遷楚之上湘白石圍山,而溯其所自固豐城慎嘉公之世裔也,居湘數百年間子姓繩蟄,有分居樓底岩前石頭埠、回龍山中,涉及遷徙秦蜀者星羅棋布,莫不奉宗實公以爲一世祖。
但國興公所稱“舊譜”、“進賢譜”、“豐城譜”等如今編者尚未一見,這些資料當屬熊氏瑰寶,因此,凡今後有人祥考本族世系,當知本文依據爲乾隆三十八年譜及湖北熊氏譜,若能找到其他更爲詳細的老舊譜書資料映證最好。
乾隆三十八年譜稱宗實公爲一世祖,宗實生爟,爟生四子:昌、誼、奭、澗,昌生三子:韓、幹、翰,韓生四子:忠、禮、元、德,元生二子:致極、致桂。致極生二子:義緒、義昭,義緒生二子:如铄、如銘,如铄生二子:徐祥、爲祥,徐祥生二子萬馮、萬春,萬馮生二子堯凰、堯政,堯凰生二子世耀、世滾,世耀生添美,添美生子忠、子信,子信生五子:安福、安壽、安佑、安祯、安祥;安佑生六子:邦榮、邦華、邦富、邦貴、邦玉、邦德。安佑公六子各有分支,祥見譜書。乾隆三十八年譜在宗實公以下各支各派均有記載,有需要者可以索取。
遷徙分布
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二位的大姓,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四十三萬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28%左右。
熊姓發源于古時的楚國,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這一地區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區。
秦漢之際,熊姓仍舊以上述地方爲其繁衍發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數散居于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魏晉南北朝時,熊姓已遷入我國江南廣大地區,經過長時間的繁衍發展,逐漸在湖北之江陵、 江西之南昌昌盛壯大起來,並陸續有人到朝中爲官,故熊姓有以“ 南昌”、“江陵”爲其郡望堂號的。
唐宋年間,熊姓後人陸續向江蘇、浙江地區遷移,而南昌與江陵兩地的熊姓依舊長盛不衰,人才輩出,族大人衆,據北宋地理總志《 太平寰宇記》所載,嶽州(治今湖南省嶽陽市)四大姓中有熊姓, 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五大姓之首爲熊姓。可見在宋代時,熊姓仍廣泛分布在江西 南昌及湖南嶽陽一帶。而宋初移居福建省建安(今建瓯縣)等地的熊姓,也逐漸成爲望族,後世出了不少名人學子。
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征討南宋,愛國將領文天祥拼死抵抗,但大廈將傾,非一木所能支也,故節節敗退,南宋王室也從杭州出逃福建,再由福建敗退廣東孤島——崖山。元兵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百姓聞風而逃,故江浙一帶之熊姓有遷福建者,再由福建入廣東,以避兵火。
明初洪武年間,熊姓作爲明朝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陝西等省。明代以後,熊姓子孫陸續向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海南各處遷徙,並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者。
到清朝,熊姓已散居全國各地,亦有閩粵之熊姓渡海赴台,進而遷居海外,僑居新加坡等國者。
如今,熊姓分布以江西、湖北、四川、湖南等省爲多,上述四省之熊姓約占全國漢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熊氏名人
曆史人物簡介
熊侶 ,谥號 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漢族,芈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該稱爲熊侶而不是芈旅),谥號莊。楚穆王之子, 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 春秋五霸之一。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 中原文化之外,莊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爲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楚莊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 一鳴驚人”等也成爲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熊安生——北朝經學家, 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 長樂阜城(今河北省阜城東)人。通 五經,精“三禮”, 北齊時任國子博士。後入北周,武帝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宮露門學博士。不久即去世。他沿襲東漢儒家經說,撰有《 周禮》、《 禮記》、《 孝經》諸義疏,皆劓。清· 馬國翰《 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禮記熊氏義疏》四卷。
熊朋來——元朝文學家、音樂家,豫章(今 南昌)人,宋 鹹淳時進士。入元後,官至福 清州(今福建福清)判官。能文,又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 五經說》、《 瑟譜》。
熊文燦—— 永甯衛(今四川省敘永)人,明代大臣,累官至 兵部尚書。
熊廷弼——明湖廣 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飛百,萬曆進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 遼東經略。他召集流亡,整肅軍令,訓練部隊,加強防務,在職年余, 後金軍不敢來攻。 明熹宗即位, 魏忠賢專權,他被排擠去職。 天啓元年(1621年),遼陽、沈陽失守,再任經略,與巡撫 王化貞不和。次年王兵敗潰退,他同退入關,後爲魏忠賢冤殺。
熊大木——福建省 建陽人,明代通俗小說的編著者與刊行者。編有《 全漢志傳》、《唐書志傳》、《宋傳續集》、《 楊家將演義》等通俗小說,其詠史詩別具一格,頗有新意。
熊賜履——湖北省孝感人,清時大臣、政治家、一代學者。累官至吏部尚書,治程、朱理學,認爲可以用理學指導政治,強化思想領域的統治。有《經義齋集》等。
熊伯龍——清初 無神論者,字次侯,號塞齋,別號 鍾陵,漢陽(今屬湖北省)人。曆 國子監祭酒、 內閣學士,熟悉西方天文算學,通佛學、魏晉 玄學和 宋明理學。曾編著《 無何集》將 王充《 論衡》中駁斥 谶緯神學的言論分類編排,從儒學立場對傳統宗教迷信進行了批判。他認爲“天不故意造作”,“災異非天譴告”,人的生死是自然之道,人死不能爲鬼神。
郡望堂號
郡望
江陵郡:原爲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爲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爲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爲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曆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爲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爲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爲鍾陵縣,再後又改爲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爲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爲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爲今江西省南昌市。
秭歸縣:秭歸縣是楚文化發源地,曆史悠久。據考古發掘資料,在距今7000年以前,縣境東鄰朝天嘴一帶就有人類定居生活。商王武丁時代(公元前十三世紀),秭歸爲歸國所在地。西周周成王時代(公元前十一世紀),爲楚子熊繹之始國。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爲夔子國,戰國後期稱歸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天下分爲郡縣,歸鄉在南郡轄區內。西漢朝元始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置秭歸縣。緣其地爲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還,亦來歸……因名曰秭歸。”北周建德六年(丁酉,公元577年)置秭歸郡,避郡縣同名改秭歸縣爲長甯縣。隋朝開皇三年罷下諸郡,改長甯縣爲秭歸縣。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歸州,轄秭歸、巴東二縣,次年轄秭歸、巴東、興山三縣。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巴東郡、治秭歸。乾元年(戊戌,公元758年)複置歸州。宋代仍名歸州。元至元十四年(丁醜,公元1277年)升爲歸州路,隸湖廣行中書省,元至元十六年(庚申,公元1356年)降爲州。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廢歸州置秭歸縣,隸夷陵州。明洪武十年(丁巳,公元1377年)再改秭歸爲長甯縣,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裁長甯縣複置歸州,轄興山、巴東二縣。清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歸州爲直隸州,隸湖北省,轄長陽、興山、巴東、恩施四縣並容美、龍潭十九個土司。清雍正十三年(癸酉,公元1753年)降爲縣級州,屬宜昌府,不再轄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爲秭歸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名秭歸縣,先後隸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宜昌專員公署,宜昌地區革革委員會,宜昌地區行政公署。1992年宜昌地區與宜昌市合並,秭歸縣隸宜昌市管轄。
堂號
江陵堂:以望立堂。
蘭溪堂:以望立堂。
秭歸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亦稱豫章堂。
射石堂:古時有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叫熊渠。有一次他夜間走路,老遠就看到前面有一只老虎趴在那裏。他拿箭就射,老虎卻一動不動。他走近一瞧,果然中了,而且箭頭射進去幾寸,用手拔也拔不出,原來是一塊大石頭。
字輩排行
江西九江熊氏字輩:崇德開先安家定國錫爵佑年修心端志輝光遠傳
江西九江熊氏字輩:國自希先聖家修六再中
江西廬山熊氏字輩:勝漢庭文志邦彥克紹宗光明神佑啓贻謀德業新……詩書延甲第百世慶長春
江西武甯熊氏一支字輩:豫章基福慶,金華善律臻,志德宜稱頌,積學廣流傳
江西武甯熊氏一支字輩:上世守家國,江陵傳世遠,仁裏自贻安(1864先祖熊世祥自十堰市遷入)
江西修水熊氏字輩:師望起慶遠轶金華
江西吉安熊氏字輩:文運天開泰家國進財豐
江西灌山熊氏字輩:金性道慎和位友
江西南昌熊氏一支:盛朝崇聖典,中運煥賢模,學業宏開紹,修其嗣永夫,存先敦裏樂,偉厚少詩書,仁儀宗全市,文章結炬而
江西南昌熊氏一支字輩:茂啓嗣英振興家聲
江西南昌熊氏一支字輩:錫衍科衛代
江西南昌熊氏一支字輩:雍昌逸嶽景天昭觀嚴秉皓學之道澤明德義承先哲詩書啓坤訓忠垂世守
江西南昌熊氏一支字輩:盛朝崇聖典,中運煥賢模,學業宏開紹,修其嗣永夫,存先敦裏樂,偉厚少詩書,仁儀宗 全市,文章結炬而。南昌縣、南新鄉、周坊村、小淇熊
江西豐城熊氏一支字輩:景運開萬年宗緒顯英才金陵光宇宙世代立天台
江西豐城熊氏一支字輩:士師周孔孟仁品尚端莊德厚垂千古道高仰萬邦鴻聲既丕著駿業斯遐揚裕後承先烈榮宗耀祖堂
湖北鹹豐熊氏字輩:文天大允登朝興國應仕正
湖北廣水熊氏字輩:德世仁居上 本宗義永傳 齊家禮爲貴 守己智可全 祖澤維新科 甲聯登延後 嗣書香遠紹 人文繼起迪前光
湖北枝江熊氏字輩:正大光明學維端方
湖北鄂州熊氏字輩:國治本賢良
湖北洪湖熊氏字輩:明德作善承先必良
湖北武漢熊氏字輩:大耀天忠光明尊守
湖北漢川熊氏字輩:大開文學崇德向前
湖北恩施熊氏字輩:明世代龍文
湖北棗陽熊氏字輩:啓開光景萬世克守祖德發揚永大長久
湖北宜昌熊氏字輩:大臣朝天子永遠定家邦
湖北長陽熊氏字輩:大德茂盛慶方遠世澤長千古未太元萬發于增光
湖北宜都熊氏字輩:一本傳之遠楚幫永吉祥
湖北當陽熊氏字輩:君明臣自賢
湖北應城熊氏字輩:楚國光輝遠榮華繼祖開溫良恭謹讓存仁必世昌
湖北鹹甯熊氏字輩:廷福壽立勝大光明恢先慶緒永遠昌榮燕奕怡謀祖德瑜盛正啓家申元亨利珍
湖北秭歸熊氏字輩:開光營遠宗組得達昌隆
湖北武穴、廣濟熊氏字輩:德勝萬幫西
湖北利川熊氏字輩:克應朝臣正國上元開世永興光前裕昆富貴百代榮華萬年
湖北荊州熊氏字輩:道學登洲紀家傳自楚印孝慈修祖德詩書必發昌
湖北江陵熊氏字輩:宣宗前緒經學永傳禮義道德可以希賢晉孫履泰謙豫益乾聲名克振榮華芳聯
湖北石首熊氏字輩:文必宗夢天尚昌啓懷予德世自芳敦本傳家惟孝友修身華國在忠良
湖北公安熊氏字輩:嗣永光先緒家傳志克昌善贻興可遠仁澤世承芳
湖北竹溪灌山熊氏字輩:文懷東廣廷國欽邦曰明懋正修齊治金性道慎和位育揚善達德經綸莊敬昭崇安定厚應端理恭臨
湖北十堰熊氏字輩:文章聽思應山大永房深林青月正麗從首學天道
湖北竹山熊氏字輩:茂先賢世明
湖北熊氏合修字輩:發源稽肇祖崇緒本高陽英秀鍾聖賢功勳耀漢唐臣心孚武穆師道啓周疆虎石雄威著螯峰正學張金錢雨孝子寶劍賜忠良各象傳音樂嘉言慶壽康名儒標介節太守具慈祥獻捷東夷畏榮旌甲第光前謀贻燕翼後起兢龍骧俊顔時蕃衍綿延德澤長
湖南常德:爲學希大用 紹廷道孔明
湖南南縣、益陽熊氏字輩:大發再修旗傳家維禮浪
湖南安化熊氏字輩:鹹豐豫履泰師萃責觀臨益需謙節晉乾震鼎恒升
湖南永州熊氏字輩:一(時)世有道興(開)宏運,忠孝傳家詩禮先。科第盛增延祖德,迪光垂裕樂長年。奉獻華夏功勳顯,億代永昌福壽全。”(熊日高字輝遠,大明永樂四年于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徙至永州府零陵縣七裏坪創立基業)
湖南婁底熊氏字輩:文韫→九泰→應華→貢元→超群→鳳儀→元慶→嗣武→淮→紀梁→素常→泰林→忠富→良洋→遠遜→勝雷→日高→升玉→麗書→蔭遠→德定→振芳→紹鬥秀侃淩大本夢嘉養之楚才光安國經綸啓仕榮鹹豐豫履泰師卒贲觀臨益需謙節晉乾震鼎恒升聖智開新運化雨溥元群科學臻民富詩書展俊昆蕃衍江陵慶康樂兆和平英雄圖壯景飛虎躍前程宏谟綿萬世宗澤邁長春
湖南衡陽熊氏字輩:才子生湘國家聲振豫章克諧崇道範典學式經常
湖南湘鄉、雙峰熊氏字輩:福壽思志泰彥添循守大仕一奇金兆秀世基紹霈德立名方達勳崇譽益宣人村昭樹植禮義振班聯
湖南桃源熊氏字輩:朝文照世德公覺自忠心武學成明啓尚漢玉振強
湖南桑植熊氏字輩:啓懷予德世自芳敦本傳家唯孝友
湖南張家界熊氏字輩:再明文國尚英良相世正朝廷隆恩寵錫昌達遐爾遠鎮乾坤忠孝常嘉賢士金階時傳芳聲榮耀光宗洪振盛開詩禮元勳學業丕啓清泰詞華宜紹前人山川鍾其靈秀佐理先蔔台星
湖南浏陽熊氏字輩:文德芳傳遠家興正楚湘
湖南熊氏一支字輩:宗紹高陽緒家傳翰籍章人才常毓秀昌大永留芳立本開南服延枝振楚邦俊英錦世澤忠孝起賢良
湖南熊氏一支字輩:一世有道開宏運忠孝傳家四裏先科地顔增盡祖德
四川營山熊氏字輩:騰開先在文 大方中成光 德明家國志 詩書濟世昌 棟梁必永遠子貴享安邦
四川富順熊氏字輩:恩文朝山在之光永膺廷端方維正士昌隆世代承
四川廣元熊氏一支字輩:必宗安正景啓維新聯步永德克開少廳有志興隆世發昌盛
四川廣元熊氏一支字輩:應仕克在文宗正朝庭開科甲從天起福德永興隆
四川蓬安熊氏一支字輩:永興紹家友志子作成
四川自貢熊氏字輩:大家文章俊傑真
四川資中熊氏字輩:永時應朝廷世代榮昌興有志成文學安邦定太平國正天星順官清民自賢君錢長久用宏開富貴宣顯達輝祖德名揚萬載傳景祥年積厚道公述宗遠
重慶江津熊氏字輩:開爲秀幫章 永孝承先祖
重慶銅粱、潼南熊氏字輩:國能師天大戰玉應全興有德明正錫陳先定永光
重慶梁平熊氏字輩:養應開先履道體乾世代克守昌大永傳
重慶萬州熊氏字輩:道德維崇祖宗傳繼衡良守家
重慶合川熊氏一支字輩:應大恩思國正益子萬良世其天心順金玉化文章
重慶合川熊氏一支字輩:奇仕天正直萬代承永昌朝廷同光輝
重慶合川熊氏一支字輩:應良成正開山永世朝剛祖季運連方萬代德雲昌
重慶熊氏一支字輩:國倫思天大占玉印全光有德明正習成先定遠昌
貴州龍裏熊氏字輩:朝廷官清明安
貴州遵義熊氏字輩:金廷朝胤桀達陵祿挺煥鼎立慶法章遠熙圓紹芳載隆承鎮君楷(仕)模照華光
貴州熊氏一支字輩:戰國爭世海文之光永年希江益勝德福地廣興田
貴州熊氏一支字輩:端方維正……
廣西桂林熊氏字輩:孟在應弘上啓士世澤昌居家傳孝友佐國秉忠良聚順一庭樂登朝萬歲歡鳳翔知道泰麟見慶時康
廣西桂林靈川熊氏一支字輩:肇啓梓富裕芝福尚官廣茂德奇欽詩學光明應瑞兆科翰文武聯高魁升任朝延維國相超元巨大铉憲行榮桂宗昌飛鳳祥振家雲贻若繼美均錫萬世永傳芳
廣西富川熊氏字輩:世子學祖先廷兆慶能有發春芳
廣西柳州熊氏字輩:正永成子國
江蘇睢甯熊氏字輩:大學之道在新民祥元建運恩兆龍章
江蘇贛榆熊氏字輩:秉守方正傳紀永昌
河南南陽唐河縣熊氏字輩:美進國夢 萬廣耀祥 堂中太和 顕(賢)有一德 尊道崇儒 誓首作則
河南信陽熊氏字輩:應世克科選士大兆山忠厚傳家久
河南臥龍熊氏字輩:國兆□百桂志昌士運傳祖德仁辛延澤長金玉啓元惠錫慶樂榮光
安徽滁洲、定遠熊氏字輩:權國志陽承明傳家世正道理福光華文昌宗萬英
廣東英德熊氏字輩:福祖英東富貴大昌兆德世錦毓發真祥龍中凰彩瑞獻文章朝廷邦國裕仁萬芳麒麟玉印光輝達良原名繡仕地久天長
遼甯遼陽熊氏字輩:福德吉萬世玉景振殿榮
熊氏一支字輩:國廷正士尚天白有顯邦紹宗啓緒志士克立崇本輝先家道永傳
熊氏一支字輩:志國仁恩遠傳家道學良祖宗開善本世徳用光昌
熊氏一支字輩:孝義行天永德昌善自龍
熊氏一支字輩:忠厚傳家遠詩書萬載長廉模儉孝訓世代築朝堂
熊氏一支字輩:興志在天成于其仁培德昌厚萬世維新
桂林灌陽:陸德光中國,含章紹作文
陝西洋縣熊氏字輩:世肇基業德澤長 占應聖朝家國光 三多輝先成克永 開啓文明萬代昌
貴州安順小洞口熊氏字輩:應國朝祖賓毓士昌裕厚鍾祥大啓元勳丙文永武中正培成科弟蘭興思光德達全美新如應章衡
通用聯
四言
義疏三禮;
史擅九朝。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齊國子博士 熊安生,字植之,阜城人。經學家,博通五經,尤其精于“三禮”,有弟子千余人。仕北齊爲國子博士,曾與北周使臣尹公辨析《周禮》疑義數十條,後入北周任露門學博士下大夫。著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下聯典指南宋進士 熊克,字子夏,建陽人。紹興年間進士,曆官 諸暨知縣、知學士院、台州知州,博聯強記,熟悉曆代典故,有惠政。被薦直學士院,後出知台州。著有《九朝通略》、《中興小曆》、《諸子精華》等。
西山廉士;
東閣直臣。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人熊孝則,以孝行聞名,孝宗曾召他進京,賜給金帛,但他不接受,只要了《通鑒》、《性理》、《孝經》等書籍,孝宗又賜他“西山廉士”四字。下聯典指清代湖北孝感人 熊賜履,字敬修,一字青嶽,號素九,別號愚齋,順治年間進士,由庶士吉士官檢討。康熙初年,上疏指出朝政積弊,後曆官經筵講官、纂修實錄總裁、東閣大學士(宰相)兼吏部尚書等職,又四次任會試考官。研究程朱理學,主張“非六經、《論語》《孟子》之書不讀”,著有《經義齋集》等。
江陵世澤;
制诰家聲。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熊本,神宗稱其文有典诰,遂知制诰。
唐旌孝子;
宋仰名臣。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熊衮,父喪不能葬,晝夜號泣,忽空中雨錢數萬,乃得華葬。下聯典指宋·熊禾,師學 朱熹門下,宋亡不仕。
五言
象分青氣外;
景盡赤霄前。
—— 熊孺登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唐代詩人熊孺登《日暮天無雲》詩句聯。熊孺登,進士,锺陵人。在《全唐詩》中有詩一卷。
獨學參群聖;
清心即半仙。
——熊香海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熊姓名人熊香海自題聯。見《中國對聯大辭典》。
七言
長思碧洞雲窗下;
曾借 黃庭雪夜抄。
——熊皎撰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唐代詩人熊皎《懷三茅道友》詩句聯。熊皎自稱 九華山人,有詩二卷,今存詩四首于《全唐詩》中。
十言
讀萬卷收,還須行萬裏路;
享百年壽,何如作百世佛5。
—— 熊亨瀚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此聯爲現代詩人熊亨瀚自題聯。熊亨瀚(1894-1928年), 湖南桃江人。革命烈士。
發粟赈饑,治羨江東之最;
勤王斬將,忠欽麾下之城。
——佚名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人熊彥昭的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名人熊飛的事典。
獅嶺播椒馨,節考孝、孝生忠,豈獨簪纓誇世胄;
鵝湖炊稻熟,子承父、父承祖,但憑耕讀作人家。
——嚴問樵撰熊氏宗祠通用聯
上聯爲江西省 鉛山縣鵝湖熊氏宗祠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