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評論員、亞太智庫研究員 石江月
在成爲新一任美國國防部長後17個月,馬蒂斯終于迎來了首次訪華。這次訪問正值美中緊張關系加劇之際。兩國在貿易、台灣和南海等問題上都出現了摩擦,這決定了馬蒂斯此次訪華並不那麽輕松。
馬蒂斯上一次在中國媒體上高頻出現,還是6月初在新加坡進行的香格裏拉對話會上,那一次他用十分激烈和不友好的言辭,批評中國在南海所謂的“軍事化”,炒熱了南海的對抗氛圍。但這一次,馬蒂斯說,他會更多地聽取中國的聲音。因爲,他希望與中國進行對話。
在美方全面挑動中美關系的競爭性因素的背景下,盡管馬蒂斯出發前的語氣比香格裏拉對話會上有了非常大的緩和,但是馬蒂斯此行顯然無法扭轉中美之間的緊張關系。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在在新加坡香格裏拉對話會上談亞太戰略,強調各國要“做出足夠的貢獻”
馬蒂斯的任務是,不要刺激中美關系變得更緊張。如何避免中美兩國在幾個熱點問題上發生激烈矛盾甚至是擦槍走火,才是馬蒂斯此行首要考慮的。
所以,馬蒂斯臨行前對媒體表示,他希望與中國進行“透明的戰略對話”。 他說,“我不希望到那裏去之前,先把關系弄砸了。我到那裏去是進行對話的,我願意傾聽。”
在當前美國的大環境下,對華態度已經從“接觸的同時保持遏制”,變成“遏制的同時保持接觸”,重心的變化已經顯而易見。
美國今年上半年出台的《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安全戰略》中,都把中國當作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所以,馬蒂斯前來中國訪問的首要原因,就是他希望更多地理解中國人是如何看待中美之間的戰略關系。
馬蒂斯在美國軍界有個綽號,叫“武僧”。一方面歸因于他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參加兩次海灣戰爭時骁勇善戰,另一方面則歸因于他喜歡閱讀書籍,尤其是軍事思想和戰爭史方面的著作。
據稱,馬蒂斯對中國的《孫子兵法》研讀了多年,“知己知彼”的重要性當然是明了的。所以,馬蒂斯說“希望到那裏,多聽聽”,首先就是“知彼”。而只有就兩軍關系進行高質量的對話,馬蒂斯也才能實現“知彼”。
除了想了解中國高層和軍方如何看待中美當前戰略關系外,還有三個重要議題是馬蒂斯在這次訪華之行中必然會談及的:朝鮮去核、南海、台灣問題。
雖然半個月前在新加坡舉行的“金特會”很成功,但是距離美國想要的“永久的、可驗證的、不可逆的”朝鮮去核,只是萬裏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多次公開表示,能夠成功舉行“金特會”要感謝中國方面的幫助。這其實已經表明,美國人心裏很清楚,未來要實現朝鮮的真正“去核”更離不開中國的幫助和努力。
所以,已經有美國分析人士指出,馬蒂斯這番看似緩和且更具外交辭令性質的話,應與美國希望在朝鮮問題上得到中國的幫助有關。因爲華盛頓意識到中國在勸說朝鮮履行“去核”承諾方面,作用無法替代。美國總統特朗普希望朝鮮“去核”協議能夠得到落實,因爲他在朝鮮問題上投入了太多的政治資本。他希望把“朝鮮去核”辦成,因爲一旦辦成,“連任總統”就會向他招手。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星期一在一份聲明中說,中國國家和軍隊領導人將會見馬蒂斯,就兩國、兩軍關系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聲明還說,中方高度重視與美方發展軍事關系。這個“共同關心的問題”當然包括南海。
從最近半年看,在南海推行“軍事化”、挑起對抗氣氛的恰恰是美國。上個月,馬蒂斯突然拒絕了中國2018年度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本來該演習將在幾天後開始。美國媒體分析認爲,五角大樓的目的是報複北京方面在南海的人工島上部署武器系統。除了派遣軍艦前往南海海域,甚至闖入我島礁12海裏範圍內,美國太平洋空軍在今年加大了派遣轟炸機“闖南海”的頻率。
《華爾街日報》5月23日報道稱,美國突然取消邀請解放軍參加環太平洋軍演的舉動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
中國認爲,在屬于自己主權領土的南海島嶼上建立防禦設施,這是中國的權利。面對之前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接連叫囂,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已警告橫行有風險,碰瓷需要付出代價。這種態度的改變說明,中國不會任由美國一再挑釁。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台灣問題也將是中方此次馬蒂斯提出核心議題,北京方面長期以來反對美國升級與台灣的聯系。但是,最近半年時間裏,美國涉台“動作”頻頻,個別法案已經挑戰“一中”底線。很顯然,美國開始熱衷于打所謂“台灣牌”。但是,這也很危險。今年5月,針對美衆議院通過法案鼓吹“美台軍事來往”,我國台辦發言人表示,中國堅決反對我建交國與台灣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系。此外,針對美國軍方正考慮派軍艦穿越台灣海峽,華春瑩強調,慎重處理涉台問題,以免損害中美關系和台海地區和平穩定。
作者簡介:石江月(可加微信公衆號 Defence_SJY,分享深度軍事分析),亞太智庫研究員,國內資深軍事媒體撰稿人。發表軍事安全和國際防務文章達數百篇,《航空知識》《國際展望》《現代艦船》《坦克裝甲車輛》及《環球時報》等國內多家媒體都有刊登和轉載。
華府觀察專欄作者均爲國際問題專家及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研究和報道,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
(來源: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