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聶琳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總體方案日前正式發布,作爲中國擴大開放的新高地,國家要求臨港新片區對標國際上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戰略,更好服務對外開放總體戰略布局。
國際上有哪些著名的自貿區?他們有各有哪些特色?有哪些值得臨港新片區學習的經驗?界面新聞在此一一盤點。
在全球範圍來看,自由貿易區誕生至今已有60年的曆史。自1959年愛爾蘭政府設立香農自貿區——被公認爲世界首個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園區——以來,全球已建成約有3500個自由貿易園區,分布在130多個國家。其中,阿聯酋迪拜自貿區、巴拿馬科隆自貿區、新加坡自貿區代表著當今世界自由貿易園(港)區的最高水平。
迪拜自貿區:寬松、優越的政策
迪拜是阿聯酋七個酋長國之一,其面積僅3000多平方公裏,不到北京的1/5,人口不足300萬,但知名度和影響力全球馳名。世界500強企業均在此紮根立足,爲迪拜贏得“總部經濟”的美名,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迪拜發達的自貿區模式。
目前迪拜有30多個自貿園區,其中以傑貝·阿裏自貿區最爲著名。該自貿區建于1985年,依托傑貝·阿裏港,總面積達100平方公裏,是阿聯酋乃至整個中東地區最大的自由貿易園區。可以說,迪拜從一個普通漁港發展成中東乃至全球的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傑貝·阿裏自貿區功不可沒。其對迪拜GDP的貢獻超過30%,區內企業數量達7000多家,包括上百家世界500強企業。
各種研究認爲,以傑貝·阿裏自貿區爲代表的迪拜自貿區,其成功經驗可總結爲三點。
一是,寬松優越的政策和投資環境。比如,允許區內外資企業可100%獨資,不受阿聯酋公司法中規定的條款的限制;資本和利潤可以隨時100%彙出境外,不受任何金融和貨幣限制;無外彙管制,貨幣可自由兌換;稅收政策優惠,企業在開業50年內可免除公司所得稅,公司經營稅、所得稅和資本收益稅期滿後延長15年免稅期,無個人所得稅,無進出口關稅和再出口關稅,自貿區內存儲、貿易、加工制造均不征收任何稅收;海關通關手續和程序簡單便捷,辦理審批進出口手續、簽證可在24小時內辦理完畢;辦理投資審批手續7天內即可完成。此外,還有跨國招工不受限制、可向銀行抵押不動産等優惠政策。
二是,實行政企合一的運營和管理機構。傑貝·阿裏自貿區管理局是擁有政府職能的實體公司,實行政企合一的運營方式,以市場爲導向,爲企業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務,可以直接向投資者頒發營業執照,提供行政管理、工程、能源供應和投資咨詢等多種服務。
三是實行“1+N”産城融合模式。迪拜自貿區的運行模式可以總結爲:一個自貿區(如傑貝·阿裏自貿區)結合N各特色産業城(如迪拜金融城、迪拜互聯網城、迪拜媒體城等)。傑貝·阿裏自貿區定位爲低投資、低運營的工貿結合型自貿區,專注于物流貿易供應鏈管理、加工制造再出口等相關業務,主要實現貿易便利化的功能。而各個特色産業城則發揮人才、資本、技術集聚的作用,實現特色産業的高速發展。“1+N”模式成功實現了自貿區與産業的協調發展,釋放了自由貿易區的“制度紅利”和輻射效應,形成了自貿區與腹地經濟的綜合性功能網絡。
巴拿馬科隆自貿區:高效、自由的管理模式
科隆自貿區雖然在1953年就投入運營,但其早期主要從事轉口貿易。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受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其轉口集散型的發展模式陷入困境,科隆自貿區開始轉變發展模式,增加零售業務,向“百貨街型”經營方式轉變。進入21世紀,科隆自貿區實行“倉儲區”與“商鋪區”多元並存的發展模式,在保留貿易特色的,還發展了運輸、通訊、金融、保險、房地産、旅遊和其他服務業。目前,科隆自貿區內有2000多家企業,5個大型碼頭和1個國家機場。
專家表示,科隆自貿區的成功首先得力于其聯通兩大洋的航運樞紐區位優勢。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而科隆自貿區正位于巴拿馬運河的咽喉地帶,瀕臨大西洋且三面環海,具有發展國際貿易航運樞紐的優勢。
其次,科隆自貿區管理模式高效自由。比如,自貿區海關辦事機構只對于進出口貨物中與外界的聯系通道進行監管,對區內貨物的正常經營活動不加幹預,豁免關稅的範圍相對較寬,自貿區的進出口手續簡便快捷,通關效率很高。再如,科隆自貿區采取“政府管理”的模式,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並由總統直接任命理事會負責有關事務,這樣做便于科隆自貿區協調各方面的關系,提高辦事效率,同時也有利于整個國家的統一規劃和建設。
第三是優惠的稅收政策與法律保障。對于巴拿馬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資金實力較弱,必須想方設法吸引到國外資金,因此,科隆自貿區內實施的稅收優惠政策就較多。比如,巴拿馬公司所得稅平均爲30-40%,而在科隆自貿區內卻只有2.5-8.5%,而且,除了車輛牌照稅外,其余的銷售稅、增值稅、不動産銷售稅以及企業和個人每月繳納的市政稅可全部免除,只對煙酒、毒品和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征收關稅。
新加坡自由貿易園區:國際貨物轉運樞紐
1969年,新加坡首個自由貿易園區在裕廊港碼頭設立,截至目前,新加坡共有近10個自由貿易園區、30多個工業區和70多個保稅倉庫。新加坡自由貿易園區從性質上屬于海關的特殊監管區域,功能較爲簡單,主要以發展轉口貿易、提供物流服務爲目的。
作爲一個自貿港,新加坡的消費稅和進口關稅相對較少。自由貿易政策是新加坡國際貿易戰略的核心,幾乎所有的貨物可以零關稅進入新加坡。當前新加坡的關稅稅率從0-4%不等,應稅的商品項目僅有酒類、煙草制品、汽車和石油産品,消費稅稅率爲7%,依據貨物的價值進行計算。
進入新加坡境內的國外貨物,有90%以上會再次轉運出口。貨物可以在同一自由貿易園區內自由運送,海關不多加以幹涉。貨物在進入新加坡自由貿易園區的儲存區時,可以直接憑過境提單辦理通關。因此,就整體交易而言,新加坡實質上就是一個國際貨物轉運的樞紐站。
專家指出,新加坡自由貿易園區的建設有兩方面值得借鑒。首先是健全的法治保障。爲保障自由貿易園區的有序發展,新加坡制定了《自由貿易園區法》,作爲管理自由貿易園區的主要法規,該法詳細說明了自由貿易園區的位置和政策,並規定了自由貿易園區的主要監管部門和職責,有助于保障自由貿易園區各項政策的穩定性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其次是管理體制。新加坡自由貿易園區的管理體制主要涉及政府和主管機構兩塊。政府主要負責招商、規劃,主管機構主要負責具體的開發。
臨港新片區: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上述世界知名自由貿易園區各具特色,但總體來說,其成功經驗可歸納爲以下幾個方面:優惠的稅收政策、寬松的政策和投資環境、健全的法治保障、高效自由的管理模式。從已公布的新片區總體方案來看,這些領域也是未來臨港新片區發展的主要方向。
比如,在稅收政策方面,方案提出,對新片區內符合條件的從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關鍵領域核心環節生産研發的企業,自設立之日起5年內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在其他地區先行試點的基礎上,研究實施境外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政策;積極探索通過自由貿易賬戶開展投融資以及金融業務的稅收政策。
在貿易投資自由和便利化方面,方案明確指出要“建立以投資貿易自由化爲核心的制度體系”,包括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等。
在政策方面,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寅在8月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稱,總體方案賦予了新片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原則上上海的重大改革舉措優先在新片區試點,上海支持浦東新區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政策舉措,在新片區全部適用。今後,上海出台的同類政策,對于企業和人才的支持力度優于這次政策,新片區按照“政策從優”的原則,普遍適用。
據陳寅介紹,爲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上海提出了12條政策,包括人才“居轉戶”(居住證轉戶籍)年限從原來的7年縮短到5年,核心人才進一步縮短到3年;爲外國人來新片區工作創造便利條件等,對于非本市戶籍人才購房資格,由居民家庭調整爲個人;原來的政策是購房需要繳納個稅或者社保年限要有5年,新片區縮短到3年。
在法治保障方面,方案提出,支持新片區加強國際商事糾紛審判組織建設。允許境外知名仲裁及爭議解決機構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登記並報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備案,在新片區內設立業務機構,就國際商事、海事、投資等領域發生的民商事爭議開展仲裁業務,依法支持和保障中外當事人在仲裁前和仲裁中的財産保全、證據保全、行爲保全等臨時措施的申請和執行。
上海財經大學自貿區學院副院長孫元欣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上海自貿試驗區增設新片區具有國家“試驗田”功能。“臨港新片區對標國際上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區,實質上是中國向更高水平開放邁進。”他說,“中國正在推進全面開放新格局,需要自貿區率先做出試點,探出一條新路,促進國民經濟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