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文旅項目的興建過程中,村裏的老屋被改造爲民宿、清吧等建築。 南方日報記者 曾亮超 攝
相關內容報道
請掃碼關注
入夜,修葺一新的松喬樓在燈光下顯得格外別致。
曾亮超 攝
青磚黛瓦的圍屋,瓜果飄香的農田,碧波蕩漾的池水,走在村中,人文古韻與田園風光交相輝映。這是惠州市惠陽區秋長街道的茶園村如今的面貌,但與其他古村不同,這裏的老房子如今成爲文旅項目的組成部分,居民祖宅也變身民宿客房、餐廳及書吧、清吧等場所,成爲“打卡點”。
這是碧桂園旗下的文旅公司在惠陽的一場“實驗”,通過改造日趨“空心化”的村落,引入新的文旅等産業項目,探索鄉村振興道路。在最先開始的兩個試點地區,茶園村項目已經建成營業,良井鎮的矮光村項目也進入收尾。
傳統古村的文旅機遇
茶園村位于山谷之中,村子曆史悠久,曾于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村內的松喬樓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坐東北向西南,三堂四橫一圍呈方形結構,是完整保留下來的客家傳統圍屋。
惠陽當地高速鐵路、高速公路交通線網密集,再加上毗鄰深圳和惠城、惠陽城區,村民們外出打工或做生意並不困難。在外出“揾食”的過程中,一些村民開始搬離自家老宅,到城區或其他城市定居,村子逐漸開始“空心化”。
在茶園村東北方向約20公裏處,良井鎮矮光村同樣面臨類似現狀。盡管村中的老屋、祠堂等多數順利保留下來,但老房子早已年久失修,破舊不堪。
在應對“空心化”的問題上,茶園村和矮光村選擇了鄉村文旅的道路。去年3月,惠陽區政府、碧桂園、華僑城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推進村振興戰略項目在惠州落地實施。
根據合作協議,秋長街道境內55平方公裏範圍的土地被劃爲合作規劃區域,導入文旅産業,茶園村1300畝區域重點展現田園體驗、村落民俗等業態,挖掘客家文化、華僑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
良井鎮全域合作規劃72平方公裏,將導入農業生態科技産業項目,先行啓動矮光村1500畝土地,建設經營休閑養生、客家文化、農耕體驗等項目。
兩座“實驗田”
協議簽訂後,秋長茶園村文旅項目開工,潘文琪見證了項目建設的整個過程。
潘文琪來自湖南,先前曾在長沙博物館當講解員。用她的話講,來這裏工作純屬機緣巧合,“其實就是想換一個地方工作,去外面看看”。剛到茶園村的時候,潘文琪面對的是“一片黃土”,那時文旅項目一期正在興建,到處都是工地,工作環境並不友好,“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麽堅持下來的”,她說。
去年年底,茶園村的文旅項目正式開門迎客,整個項目被命名爲“秋長谷裏”。潘文琪的崗位也從項目行政轉爲秋長谷裏賓客關系主任。
記者走訪茶園村文旅項目時看到,在已經建成的片區,原有的老房子基本得以保留,街道也修葺一新,種上花草植被,村中原有的瓦罐、石磨等農用設施,也被用來作爲裝飾。
其中以客房爲主的“谷裏間”,正是由松喬樓改造而來。在保留原有空間格局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處理,形成30多套客房。一些老牆被保留、加固,成爲民宿中的小“打卡”點。客房內部的裝修則采用新舊結合的方式,既有現代感十足的床鋪、電器和衛浴産品,又有老物件作爲室內裝飾物。
良井鎮矮光村的文旅項目被命名爲“良井原鄉”,與秋長茶園相比,該項目的推進速度慢了一些,記者走訪時,除展示廳、花田外,其余部分仍在施工狀態。
項目負責人袁孟陽預計,矮光村的博物館、水上餐廳預計上半年能實現試運營,鳳悅酒店部分7月也可以交付運營單位進場。“所有項目完成後,酒店、民宿的客房總數大概有100多間”,袁孟陽說。
爲何項目首先在茶園村和矮光村落地?記者獲悉,這與碧桂園的選取標准相關。
“我們的項目不能全部都是後期建造的新建築,這樣的話就看不到原來傳統文化的印記”,碧桂園集團文旅發展事業部總經理楊斌向記者表示,不論是茶園村還是矮光村,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傳統村落的祖屋民居相對完整保留。
碧桂園派駐當地的一名文旅項目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他們此前在惠陽某地曾相中一條山谷中的村落,風景優美,傳統村屋保存完好。他們原本計劃和當地進行商談,但過了幾個月再去,卻發現該村開始拆除老屋蓋新房,變得不再符合項目落地條件,再加上該村地處水源保護區,最終只得作罷。
創造就業機會
據了解,在合作過程中,碧桂園與秋長街道茶園經濟聯合社、良井鎮矮光經濟聯合社簽約,帶動村民入股,將農村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助力農戶增收。與此同時,文旅項目也創造了一些就業機會,吸引本村及外地人前來工作或創業。
陳春權是惠州本地人,擁有18年的西餐廚房運營經曆,曾在國內多家知名五星級酒店工作,並曾前往荷蘭、德國、新加坡等地進行過學習交流。出于對家鄉的思念,他在職業生涯鼎盛時期選擇回到惠州,在秋長谷裏的西餐廳擔任主廚。
張淑珍9年前嫁到茶園村,丈夫平時做一些小本生意,她也曾通過到商場做售貨員、在街邊擺攤等方式維持生活。民宿開業後,她當上了客房服務員,過著固定上下班的生活。負責打掃房間、整理布草等,逢節假日客房入住率較高時,她總是很忙碌。
“在這裏收入跟之前差不多,但是因爲離家近,所以照看小孩比較方便”,張淑珍說。
與湖南人潘文琪一樣,在開心農場工作的袁德金也來自省外。他的老家在廣西,十幾年前便來到廣東承包土地種植。盡管如今他仍是在田間勞作,但已不用“靠天吃飯”,而是定期領取工資,幾名員工按時輪班,與之前相比顯然還是輕松了些。
“以前自己種就要自己去賣,在這裏就不用”,袁德金告訴記者,田地裏種植的瓜果蔬菜,成熟將供給文旅項目的餐廳使用,來度假的客人也可以下田采摘後拿回家。
後續如何盈利?
開門迎客後,秋長谷裏成爲惠州本地和周邊深圳、東莞遊客的短期度假選項。
記者留意到,秋長谷裏民宿的價位並不低,即便是在淡季,最便宜的房間每晚也要數百元,不少房間在千元以上。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爲,該定價將篩選掉一批遊客,但由于項目客房數量很少,所以定價如果過低,對承載能力和運營能力都會造成巨大壓力。
“我們客房數量只有34間,之前的兩個小長假基本都是滿客狀態,還有很多不住店的客人”,潘文琪介紹,除預定民宿外,也有遊客會用半天到一天的時間,來這裏鄉村遊,有不少是年輕人或者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來玩。
秋長茶園村文旅項目一期的規模並不大,整個片區幾十分鍾便能走馬觀花地看一遍。盡管占地近1.2萬平方米,但清吧、餐廳、書吧等就占了一大部分,此外還有宗祠、監控室等非經營性空間。
楊斌認爲,這在商業項目,特別是酒店項目中並不合理,但由于項目是和當地鄉村共同合作開發,因此應當把村民比較關心的宗祠整修、村容改善等先做出來,再去考慮經營空間擴容。
這些鄉村文旅項目能否盈利?對此,楊斌認爲,談盈利爲時尚早。以秋長谷裏爲例,目前營收主要包括住宿、餐飲、商業運營(包括采摘體驗等)三個部分,扣除人工成本和建設成本分攤之後,想要盈利還要走很遠。不過他也表示,在探索改變鄉村面貌、實現鄉村振興的角度上看,碧桂園的鄉村文旅項目至少在思維方式和運作模式上進行了探索。
據介紹,位于茶園村口附近的秋長谷裏二期項目正在推進,建設用地大約4萬平方米,未來將延續一期示範區的風格,並對一期的規劃進行功能性調整。此外,碧桂園已經和良井鎮的大湖洋村、時化村完成簽約,正在和惠東縣鐵湧、黃埠和白盆珠三鎮進行洽談。
“我們先把茶園村和矮光村這兩個試點夯實了,對經驗教訓進行總結,接下來才能去做更多的項目”,楊斌說。
南方日報記者 葛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