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快讀
  • 旅遊
  • 生活
    • 美食
    • 寵物
    • 養生
    • 親子
  • 娛樂
    • 動漫
  • 時尚
  • 社會
  • 探索
  • 故事
  • 科技
  • 軍事
  • 国际
快讀

在窯洞中創作《黃河大合唱》(百年航程 有“僑”精彩(17))

2022 年 10 月 2 日 SophyJiang慢旅绘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窯洞中創作《黃河大合唱》(百年航程 有“僑”精彩(17))

冼星海

冼星海自幼隨母親在馬來亞、新加坡謀生,24歲考入法國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勤工儉學6年。1935年,學成回國後,冼星海開始創作鼓舞人心的抗戰歌曲。

抗日戰爭期間,冼星海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群衆歌曲,並爲影片《壯志淩雲》《青年進行曲》、話劇《複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他還參加了上海救亡演劇二隊。1935年至1938年間,他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遊擊軍歌》《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多種類型的聲樂作品。

1938年底,應魯迅藝術學院的邀請,冼星海偕妻子錢韻玲來到了延安。當時,延安的生活條件艱苦,爲了體現對特殊人才的尊重,冼星海每月的津貼是15元,當時朱德總司令每月的津貼也才只有5元,魯藝一般的老師只有6元,最多12元。此外,冼星海每星期能吃兩次肉、兩次大米飯,每餐還多加一個湯。這在當時的延安已經是非常特殊了。

盡管如此,冼星海夫婦在生活上依然有很多不習慣:沒法頓頓都吃兩人吃慣了的大米飯,多是粗糙的小米飯;雖然津貼不少,但能買到的商品非常有限;冼星海在國外養成了喝咖啡的習慣,但在延安根本不可能買到咖啡。對此,冼星海夫婦沒有抱怨,而是放下身段,向延安的軍民看齊,很快適應了延安的生活。他們以苦爲樂,妻子制作“土咖啡”,把炒熟的黃豆磨成粉,再拌上紅糖用開水沖好,就成了美味的“咖啡”,冼星海喝得津津有味;冼星海的煙鬥嘴壞了,跑遍延安也買不到新的,他就把毛筆的筆杆安在煙鬥上當煙嘴用。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生病的詩人光未然,光未然給他朗誦了自己的詩作《黃河吟》。冼星海對光未然講述的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産生共鳴,感覺樂思如潮,趕回自己的窯洞開始譜曲。

當時,冼星海的身體不大好,但仍廢寢忘食地創作,幾乎六天六夜不眠不休。妻子悉心照料他的飲食起居,爲他熬紅棗湯、烤山藥蛋;譜曲需要五線譜格子,妻子就先幫他在白紙上畫好。終于,冼星海完成了民族聲樂巨作,寫就了一部音樂史詩。

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藝成立一周年的音樂晚會上,冼星海穿著灰布軍裝,腳踏草鞋,打著綁腿,指揮《黃河大合唱》,在場的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首長連聲叫好。演出的成功讓冼星海心情異常激動,他在日記中寫道:“今晚的音樂會可是中國空前的音樂會,我永遠不能忘記今天的情形。”

從此,《黃河大合唱》從延安唱遍全中國,成爲激勵人們堅持抗戰、挺起民族脊梁的精神動力。

相關文章:

  • 《黃河大合唱》創作者冼星海,原來是個廣州人,故鄉在這美麗鄉村
  •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 冼星海:人民的音樂家
  • 「演出預告」2021蘭州“個十百千”惠民工程演出季《唱支山歌給黨聽》紅色經典音樂會
  • 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征程·數風流人物|冼星海:人民音樂家
  • 冼星海–從新加坡走出來的人民音樂家
科技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2025 快讀 | 服務協議 | DMCA | 聯繫我們
Menu
快讀
  • 旅遊
  • 生活
    • 美食
    • 寵物
    • 養生
    • 親子
  • 娛樂
    • 動漫
  • 時尚
  • 社會
  • 探索
  • 故事
  • 科技
  • 軍事
  •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