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紀念日,辛亥革命對中國人的意義不言而喻,在這場中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福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辛亥革命從興起到高潮的進程中,福建的革命志士們聚集在孫中山舉起的“振興中華”的旗幟下,懷著強烈的民族複興的曆史使命感和熾熱的愛國精神、獻身精神,英勇奮鬥,功績卓著。1894年,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次年2月,福建漳州澄海人楊衢雲贊成孫中山的主張,加入興中會,成爲辛亥革命時期福建最早追隨孫中山的志士。
黃花崗八閩英魂
辛亥革命中福建湧現出聲名震全國的黃花崗起義英雄群體,他們的勳績與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一樣彪炳史冊。黃花崗起義因起義那天是1911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所以史稱辛亥廣州三·二九之役。在此役中,福建革命志士們赴湯蹈火,沖鋒陷陣,慷慨就義,譜寫了爲中華民族的複興事業而獻身的悲壯詩篇。孫中山說:“是役也,碧血橫死,浩氣四塞,草木爲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真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1910年11月,孫中山在馬來半島的槟榔嶼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等同盟會重要骨幹開會,決定募集巨款,集中人力在廣州再次發動大規模的起義。吳世榮、黃金慶等閩籍華僑革命志士參加了這次重要會議。1911年初,林文、林覺民、方聲洞先後來到香港後,都擔當了以黃興爲首的起義籌劃指揮機構統籌部賦予的重任,爲籌劃廣州起義而竭盡全力。同盟會福建分會和留日福建革命黨人爲動員和組織閩籍志士參加廣州三·二九起義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林文、林覺民動員和組織數十名留日學生赴港參加廣州起義。4月上旬,林覺民回閩策動響應。他在福州十天,無暇顧及父母與有孕的妻子,日夜奔波,多方聯絡,動員了30多名福州地區的革命志士自願赴粵參加起義,使福建成爲響應廣州起義最轟轟烈烈的省份。
辛亥廣州起義的號角吹響後,集結在廣州的40多名福建籍革命黨人全部參加了選鋒隊(敢死隊)。無論是攻打兩廣總督府,或是轉戰督練公所、軍械局,福建革命志士都是沖在最前頭,作戰最英勇,犧牲最壯烈。黃興贊歎道:“嗚呼,閩友四十余人”,“戰時無不以一當十。”起義隊伍首攻兩廣總督署,林文“左執號角,右挾小槍,身懷炸彈,腰背短劍”,與黃興在前引導。在螺號聲中,數十人沖入督署,他們找不到張鳴岐,便放火出署。林文被迎頭碰上的廣東水師提督李准部射出的子彈擊中頭部,壯烈犧牲。林尹民英勇絕倫,打死清軍十余人,被飛彈打中,血湧如注,獻出了年青的生命。馮起骧奮力搏戰,舉槍猛射,使敵陣勢大亂,雖自己身上多處受傷,仍堅持戰鬥,直至犧牲。劉元棟在戰鬥中奮勇爭先,不幸彈中面額,血流如注,捐軀沙場。郭細官、郭天財、郭大旺、林麻麻等閩縣郭宅村民,隨劉元棟攻打督署在戰鬥中陣亡。方聲洞偕黃興率領革命黨人攻襲督練公所等處,行至雙門底後,與溫帶雄所率巡防營相遇。走在最前面的方聲洞中彈犧牲。在激烈的巷戰中,連江縣農民魏金龍、陳清疇、陳發炎、羅乃琳、林西惠、卓秋元英勇獻身。
林覺民故居
黃花崗八閩英烈中,林覺民等人是被捕後遭殺害的。他們在監牢裏,在受審訊過程中,在刑場上,堅貞不屈,甘灑碧血寫春秋。清吏審訊時,林覺民坐地侃侃而談,縱論世界大勢和各國時事。在被囚禁的幾天裏,林覺民連一勺水都不喝,就義時面不改色。陳可鈞在監牢裏、刑場上同樣令敵人膽戰心驚。審訊時,清吏問他,你是白面書生,何苦爲逆自殘?陳可鈞憤然叱責道:“爾以此舉爲壯士辱耶!事之不成,天也。然只喚醒同胞,繼志而起,願足矣,爾等利祿熏心,血液已冷,甯足知此!”臨刑時,陳可鈞言笑自若,引頸就義。陳更新在起義隊伍被打散後,孤身與清軍奮戰,堅持三晝夜,最後因不眠無食,彈盡力竭被捕。獄中,清吏問他:“子年尚少,何故倡亂,自贻伊戚!”陳更新厲聲答道:“吾起義,所以破醒同胞夢之也,奚謂倡亂!殺身成仁,古聖明訓,爾曹鼠耳,甯知大義?”赴刑場時,他神色自若,仰天大笑,從容就義。觀者無不爲之流淚,稱贊他:“個兒郎美如玉,腸如鐵,奇男子也!”劉六符、陳與燊以及來自福建連江縣鄉村的革命壯士黃光炳、胡應昇、王仙登等,被捕後都表現出勇于獻身的精神,臨刑時,神色從容,站立不跪,挺身就戮,至死不屈。
廣州三·二九之役的死難者中籍隸福建省的烈士至少有23人,其中,林文、林覺民、方聲洞、陳更新、陳可鈞、陳與燊、劉六符、劉元棟、林尹民、馮超骧等被譽爲黃花崗“福建十傑”。辛亥廣州三·二九之役臨戰前,方聲洞寫下了給父親的絕筆書。書中說:“夫男兒在世,不能建功立業,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雖奮鬥而死,亦大樂也;且爲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林覺民“淚珠和筆墨齊下”,給父親和妻子寫絕筆書。在一塊白色正方形手帕上,他給愛妻陳意映寫下了1000多字的絕筆書(即《與妻書》)。他寫道:“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爲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爲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吾家後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淨過日而已。”這些絕筆書表達了福建革命志士爲了民族複興,融小愛爲大愛, 舍私從公,願抛頭顱灑熱血的獻身精神。黃花崗八閩英傑以“爲國流血,何愛頭顱”的誓言和行動鑄造了辛亥閩之魂,成爲百年閩之光。
辛亥福建光複
辛亥廣州三·二九之役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預示著大規模的革命風暴即將到來。福建革命志士在辛亥“三·二九”廣州起義中的悲壯獻身精神,震撼閩人之心。廣州起義失敗後,福建革命志士立志複仇,鬥志更加昂揚,在省內外加緊策動更爲猛烈的鬥爭。
1911年6月,同盟會福建分會在福州開會,決定加緊推翻清廷活動。林斯琛奉派前往上海和長江各埠,加強同內地黨人的聯系。史家麟、潘祖彜等在上海參加了同盟會中部總會的發起。分會會長鄭祖蔭以省咨議局常駐議員的身份,通過橋南公益社聯絡各界,暗中擴展同盟會組織。駐閩新軍首領許崇智、孫道仁加入同盟會,官兵加入革命陣營。形勢表明,在福州發動反清起義的條件趨于成熟。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同盟會福建分會的革命志士們全力以赴地籌劃福州起義。1911年11月5日,同盟會福建分會成立由鄭祖蔭等組成的總機關部,以橋南社爲發號施令的總機關。同時,鄭祖蔭、林斯琛代表同盟會與新軍將領許崇智議定在花巷設立國民軍司令部,以許爲前敵指揮,節制所有新軍。6日,彭壽松又往台江會見孫道仁,孫決心率全體新軍反正。8日,福建咨議局照會閩浙總督松壽,要他交出權力。松壽不肯和平交權,並命令所部進行備戰,試圖消滅革命力量。面對這種形勢,領導起義的總機關部和起義軍司令部緊急決定于當晚發動起義。11月8日晚,新軍出動,迅即占領了于山。11月9日(農曆九月十九日)拂曉,革命軍發起攻擊。福州起義正式打響。10日福州起義戰事結束,革命軍占領了福州全城。福州光複後,成立福建都督府,以孫道仁爲都督。福建都督府爲全省最高軍政機構,既統率軍隊,又兼管民政。設參事員會協同都督掌握政權,彭壽松爲會長。
福州光複,八閩大地紛易旗幟。福州起義前後,福建各地革命黨人和民衆也在積極准備奪取當地政權。清末,福建全省的行政區劃有四道、九府、二州、五十八縣、六廳。都督府成立後,命令各地原有地方官和民衆團體、自治所一同維護地方治安,等待省方派官員接管。福州道下轄的福州府10縣和福甯府5縣,革命黨人都平穩地接管政權。福州光複後,泉州、廈門、漳州、汀州、延平、建甯、邵武、莆田等地革命黨人也先後接管政權。至此,全省光複。清政府在福建的統治結束。
光複後,福建都督府以“蕲達共和目的”爲施政方針,制定和實施一些除舊布新的政策法令。例如:嚴禁花會、鴉片;勸導剪除發辮;豁免宣統二年以前民欠糧款;廢除厘金;整理鹽政、航政;整頓教育,學堂改稱學校,特設女學,廢除讀經;等等。盡管不少法令只是流于空文,未能真正實行,但這些措施還是使民初福建社會出現新氣象。
閩籍華僑助偉業
回顧辛亥革命在福建發展的曆史,閩籍華僑扮演了重要角色。
1908年,孫中山與潮州黃岡起義失敗後逃亡到新加坡的部分同志合影 圖源:中國僑聯
南洋閩籍華人華僑衆多。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活動,到南洋各埠次數最多,並得到最有力的支持。1906年4月,在孫中山的直接指導下,閩籍新加坡華僑陳楚楠與粵籍華僑張永福等人在“晚晴園”發起建立南洋地區最早的革命組織——新加坡同盟會分會,並擔任該會首任正副會長。新加坡亦曾爲同盟會在南洋地區組織的樞紐。不久,在馬來亞的吉隆坡、槟榔嶼(庇能),以及緬甸、暹羅等地也先後成立了同盟會組織。閩籍華僑如黃乃裳、林文慶、陳嘉庚、鄭螺生、王燕石、吳世榮、莊銀安、蕭佛成等相繼入盟,並紛紛在各埠建立革命組織,設立分會,使南洋地區成爲辛亥革命重要的海外根據地。
陳楚楠與張永福在新加坡創辦了南洋地區第一份宣傳革命言論的報紙——《圖南日報》。《中興日報》旗幟鮮明地展開與保皇黨人的論戰。陳楚楠、黃乃裳印了鄒容的《革命軍》,改名《圖存篇》,廣發閩、粵兩省和南洋各埠,對提升海內外華人民族意識和民族覺醒,影響頗大。在馬來亞、緬甸、暹羅、菲律賓等地都有閩籍華僑創辦的革命報刊,如莊銀安的《光華日報》、《仰光新報》,蕭佛成的《華暹日報》等,革命報刊和書籍的傳播使得“人心奮發,輿論沸騰,華僑有志之士,知非追隨中山先生,不足以救祖國之危亡,于是華僑之革命思想日熾。”
在捐款支持革命方面,閩籍華僑的貢獻最爲突出,“辄毀家捐資以爲贊助且曆久不怠”,孫中山領導同盟會在粵、桂、滇各省發動的多次武裝起義,閩籍華僑“踴躍輸將,惟恐不力”。陳楚楠爲1907年5月的廣東黃岡起義籌到3萬元的起義費用。黃岡起義軍首領余既成在失敗後被清廷逮捕入獄,陳楚楠厚集訟費,代延律師爲之抗辯,終使余獲釋。河口起義失利後,許多義士被轉送至新加坡安置,孫中山乃令陳楚楠等設法收容,各給相當工作。陳楚楠爲此開設中興石山公司,安置這些義士。陳楚楠還把有些義士介紹到槟榔嶼、吉隆坡等各埠工廠農場礦場做工,使他們各得其所。陳楚楠因常年爲革命籌捐巨款與家人反目而不惜,瀕臨破産而不顧。福建光複後,省庫空虛,福建籌饷局總辦黃乃裳通電南洋華僑要求援助。陳楚楠以新加坡同盟會老會長身份,與福建會館共同召開大會,成立以陳嘉庚爲會長的福建保安捐款委員會,在1個月內募得新加坡幣20多萬元,彙回福建。福建省光複前後,得到華僑捐款“不下二百萬元。”徐贊周,福建廈門人,同盟會緬甸分會領導人,團結廣大緬甸華僑商人,支持祖國民主革命。武昌起義勝利後,徐贊周任緬甸籌饷局成立,一月內籌集捐款10萬緬盾彙回國內,支持光複後的新政權。
以吳世榮、黃金慶、陳新政等爲代表的槟榔嶼閩籍華僑華人對辛亥革命事業的捐助數額巨大,事迹感人。吳世榮,祖籍福建海澄,擔任槟城同盟會分會長、槟城閱書報社社長,爲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將自己的産業、園坵一塊一塊地變賣出去,最後連“瑞福號”別墅也變賣出去。陳楚楠在其著述的《晚晴園與中國革命史略》一書指出:“吳世榮同志本是槟榔嶼的殷實商家,後來因爲革命,把幾十萬的家産都革完了,”稱贊吳世榮“爲國傾家”,是“本黨極可貴極光榮的曆史”。吳世榮對革命功勳卓絕,因此作爲南洋各埠同盟會的總代表,回國參加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典禮,到達南京時,孫中山親率臨時政府要員隆重歡迎,備受殊榮。黃金慶祖籍福建同安,先世旅居泰國,其父親後來遷居槟城,經營錫米生意,也是傾盡家産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後,孫中山褒以特別旌義狀。
福建革命志士們在辛亥革命中立下的功績,表現出的愛國精神和奮鬥獻身精神, 和無數獻身于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的先烈們一樣,將激勵著福建人民爲振興中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奮鬥。
來源:福建省黨史方志(fjds123)
摘自:炎黃縱橫,作者:申玉嶼
編輯:西西
審核: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