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人傳》~第453篇
徐悲鴻一生四個女人,他有負原配,後面三個不管多愛都負了他
文/盧秀輝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縣屺亭鎮人。
徐悲鴻的父親徐達章,在鄉鎮上教私塾和到處幫人畫畫謀生,家裏還有祖傳的三畝瓜田。宜興境內的寺、觀、廟、庵匾額上的大字,很多出自徐達章之手。他工詩文,善繪畫,精篆刻,自學成才。徐達章擅長人物肖像、山水、花卉,他的寫意花卉和青綠山水畫,很受徐渭和任伯年等人的影響,筆墨潇灑、簡煉。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跟著父親讀四書五經,後來又學繪畫,從臨摹吳友如的畫作入手,學習調色、設色。1908年至1911年,宜興連年大水,田園荒蕪,無以爲生,徐達章只得攜帶十三歲的徐悲鴻背井離鄉,跑遍無錫、常州等地的鄉鎮,靠鬻字賣畫爲生,過著栉風沐雨、風餐露宿的流浪生活。那時,他已能爲詩文了,流浪途中有詩一首:
春水綠彌漫,
春山秀色含。
一帆風信好,
舟過萬重巒。
徐悲鴻十七歲時,父母親包辦,和一位農村姑娘結婚。他曾經在宜興縣初級女子師範做過一段時間的國畫教師,然後,獨自到上海賣畫謀生,短暫求學于由劉海粟,汪亞塵,烏始光創辦的上海圖畫美術院,同學中有淩光履、朱增均、王愍、葉在鎮、楊亦泉、徐蘭祺、金蘭荪、尤志道、陳綱、馮其書、嚴迪人、黃澄芳等人,入學數月後因父親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1914年夏天,徐達章終因饑寒交迫而患了重病,不久便與世長辭了,年僅四十。
父親去世後,徐悲鴻又來到上海謀求職業,與商務印書館黃警頑相識,黃警頑給予徐悲鴻熱情相助,讓沒有地方住的徐悲鴻住在自己家裏,還將徐悲鴻引見給《小說月報》的主編恽鐵樵,以企介紹徐悲鴻爲商務印書館小學教科書畫插圖而未果。後來,商人黃震之也對徐悲鴻幫助尤多,把自己一間棋牌室借給徐悲鴻棲身作畫。在黃警頑、黃震之的資助下,1916年2月,徐悲鴻考取了上海震旦大學預科,入學時用名爲“黃扶”,以示不忘二人相助之情。
徐悲鴻在宜興縣初級女子師範教國畫時,與蔣兆蘭和程伯威爲同事,建立了同蔣家的聯系,由此認識了蔣兆蘭的侄女蔣碧薇。徐悲鴻對蔣碧薇一見鍾情,如癡如迷地戀上了她。時蔣碧薇已經訂親,在徐悲鴻的追求下,毅然接受了徐悲鴻。1917年5月,蔣碧微留下“遺書”,僞裝自殺,時年十八歲的蔣碧薇與二十三歲的徐悲鴻由上海私奔日本。這一大膽的舉動給蔣家帶來極大的麻煩,蔣家爲了應付“姻親”,爲了應付輿論,不得不爲女兒舉辦了隆重的“葬禮”。11月,徐悲鴻偕蔣碧薇從日本回到上海,一對如願以償的戀人,最終得到了蔣家的原諒。兩人私奔時,徐悲鴻的第一個孩子夭折了,時年僅有七歲;他的第一任妻子重病在床,不久,風聲可能傳到她的耳朵裏,她抱著惆怅去世了。
1919年3月,徐悲鴻在康有爲的幫助下,得到了官費留學的資格,和夫人蔣碧薇同赴法國。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斷學費,徐悲鴻被迫轉至消費水平較低的德國柏林。在中國駐德國公使館的一次酒會上,徐悲鴻、蔣碧薇結識了英俊潇灑的青年畫家張道藩。1922年初冬,居住在柏林的徐悲鴻見市面上出售康普、開賴等名作甚多,價格特廉,向駐德公使魏宸組借款購畫,但是,被拒絕了。好友宗白華、孟心如等人知道了,幫助他購得康普的油畫兩幅及速寫數幅。助學金彙到巴黎後,徐悲鴻在凱旋門附近的六層樓,租了一間玻璃頂的畫室,有位十三歲的小女孩,得知徐悲鴻是大畫家,拿出三條長裙祈求徐悲鴻在長裙上畫些草蟲鳥魚等,得到了徐悲鴻的首肯,從此,他畫的裙子使巴黎少女轟動一時。
1926年1月下旬,在國外生活難以爲繼的徐悲鴻、蔣碧薇決定歸國,在船上遇到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的同學林風眠夫婦,相談甚歡。2月,張道藩從意大利寄給蔣碧薇一封長信,向她求愛,蔣碧薇想到在歐洲這些年裏,徐悲鴻整天潛心作畫,還幾度只身前往南洋賣畫,對她的情感日趨淡漠。反而是年輕的張道藩一次次地給她以溫存,以男性少有的細膩情感,向她射出愛神之箭。她迷茫過、掙紮過、感懷過、想過念過,也猶豫過。張道藩的來信更使她陷入萬分痛苦,也在她心裏埋下了希望的種子。但是,理智戰勝了情感,她回了一封長信,勸張道藩忘了她。從此,蔣碧薇心中有了對比,與徐悲鴻兩人龃龉日生,使徐悲鴻苦悶無比。
1927年9月,中華藝術大學特聘徐悲鴻擔任西洋畫兼理論教授,並應田漢之邀,任上海藝術大學的校董和教授。1928年,在上海參加籌辦南國藝術學院,擔任美術系主任,學生中有吳作人、王臨乙、孫多慈。1929年9月,徐悲鴻由蔡元培引薦,就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悲鴻聘齊白石爲教授,在當時的北平畫壇,引起了劇烈的反響,木匠出身的齊白石因爲大膽創新,變革畫法,而受到了留洋教授的尊重,齊白石認爲,除陳衡恪外,徐悲鴻是他的第二個恩人。徐悲鴻來請齊白石時,齊白石說:“我一個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學府當教授呢?”徐悲鴻說,“齊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這把斧子,來砍砍北平畫壇上的枯枝朽木!”
而徐悲鴻與孫多慈的感情是從1932年開始的,當時,他被聘爲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而孫多慈在1931年7月考取了中央大學美術系。在此前,二人雖爲師生,只有對老師的仰慕和對學生的喜愛,僅此而已。
1932年,因劉海粟在《劉海粟歐遊作品展覽會序》中說,國內名畫家如徐悲鴻、林風眠等,都是他的學生。徐悲鴻閱後大爲不滿,在《申報》上刊登《徐悲鴻啓事》稱“不識劉某亦此野雞學校中人否”。11月5日,劉海粟在《申報》也刊登《劉海粟啓事》曰“惟彼日以‘藝術紳士’,故其藝淪于‘官學派’而不能自拔”。11月9日,徐悲鴻對劉海粟的啓事,再次登啓事反駁,徐悲鴻這次啓事見報後,劉海粟未敢繼續再辨。
12月,徐悲鴻的傅厚崗4號新居落成。因“九.一八”事件發生一年有余,徐悲鴻將新居定名爲“危巢”,蔣碧薇很是生氣,認爲不吉利,于是作罷。孫多慈送來一百棵楓樹苗點綴庭院,蔣碧薇醋意大發,命人把楓苗全部折斷當柴燒掉。徐悲鴻悲憤之余,刻“無楓堂”印章一枚,稱新居爲“無楓堂”。此事一鬧,本來兩人欲說還“羞”,這樣就索性由他去罷。徐悲鴻和孫多慈二人合繪了“台城夜月”圖,玄武湖畔的台城,徐悲鴻席地而坐,孫多慈則侍立一旁,圍巾隨風飄揚,仰望天際一輪明月,此情恰恰,此意濃濃。《台城夜月》被蔣碧微取走,下落不明。
1934年8月,徐悲鴻結束了曆時一年零八個月的訪問法、比、德、意、蘇聯5國的歐洲之行,載譽而歸後,帶領孫多慈、馮法襈、楊建侯、文金揚、林家旗等二十余藝術系同學前往浙江天目山寫生,蔣碧薇沒想到的是,徐悲鴻仍舊對孫多慈念念不忘,覺得夫妻感情無法挽回,于是,和徐悲鴻分居,開始了和張道藩的聯系、互訴衷腸。1935年,孫多慈畢業,在徐悲鴻的幫助下,她出版了個人畫集,他們的戀情遭受了孫多慈父親的極力反對。
1937年,徐悲鴻在廣州、長沙、香港舉辦畫展。同年,蔣碧薇和張道藩開始同居。1940年,徐悲鴻應印度著名詩人、畫家、國際大學校長泰戈爾的邀請,從新加坡來到印度,在聖蒂尼克坦和加爾各答兩地舉行畫展。這一年,孫多慈在他的父親的壓力下,嫁給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的許紹棣。許紹棣那時四十歲,有了2個女兒,很好色,他的原配夫人由于肺病剛去世不久。孫多慈後來去台灣,成了著名畫家。1941年,徐悲鴻由新加坡赴吉隆坡,擬辦畫展。
1942年,四十八歲的徐悲鴻應歐陽予倩邀請,觀看抗日小節目時,初識了廖靜文。
1945年7月19日,徐悲鴻五十壽辰。12月,與蔣碧微正式離婚。蔣碧薇提出訴求:要求徐悲鴻送給她一百萬現金、四十幅古畫和一百幅畫作,一百幅畫作必須經他挑選,徐悲鴻答應了蔣碧薇。兩人分手後,蔣碧薇成了張道藩的專門情人,兩人後來去台灣,張道藩成爲國民黨中常委、宣傳部長。但是,張道藩沒有離婚,蔣碧薇始終以“情人”的身份活著。1946年1月14日,徐悲鴻與廖靜文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1947年10月,以徐悲鴻爲導火索的新舊國畫的論爭驟然爆發。1949年,徐悲鴻受周恩來親自點名,被邀請參加新中國的代表團,赴巴黎出席“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國立美術學院更名爲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任第一任院長。徐悲鴻爲了償還蔣碧薇的畫債,不得不沒日沒夜地高強度的工作,身心俱疲。而此時的徐悲鴻,已經染病在身,積疴日久。1951年7月,患腦溢血,半身不遂。1952年,抱病臥床一年有余。1953年,9月26日晨二時五十二分徐悲鴻先生因腦溢血症複發,治療無效逝世,得年五十九歲。
徐悲鴻和廖靜文生活的7年,是生命中最虛弱的幾年,廖靜文對徐悲鴻付出了無微不至的照顧。蔣碧薇的女兒徐靜斐在感情上不依戀母親,極愛戴僅比她大6歲的繼母廖靜文,認爲繼母在無私地爲父親付出。徐悲鴻的學生譚勇的兒子、旅德畫家譚綠屏在《1959年廖靜文先生到我家》裏談到廖靜文的第二段婚姻:“靜文太師母與二婚的丈夫婚姻十年,育一子,取名廖鴻華,選用了廖靜文、徐悲鴻和孩子父親黃興華三人的名字中各一字。離婚後不要孩子父親付贍養費,三個孩子全由靜文太師母在清貧中獨立撫養成人。”廖靜文爲了成全遺孀名,讓廖鴻華移民去了加拿大。徐悲鴻一生四個女人,他有負原配,後面三個不管多愛,都負了他。
徐悲鴻是中國現代美術大師,他對中國近現代美術厥功至偉,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曆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中國畫《九方臯》、《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中國人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他筆下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
徐悲鴻的書法,師出康有爲。他二十一歲在愛俪園總管、哈同洋行經理、倉聖明智大學校長姬覺彌的介紹下,初識康有爲並拜其爲師,康有爲也賞識徐悲鴻,將自己所藏碑版供他觀覽。徐悲鴻遍臨《經石峪金剛經》、《爨龍顔》、《張猛龍》、《石門銘》、《毛公鼎》和《散氏盤》。尤其是對《龍門二十品》,反複臨習揣摩,參以行書筆意,得結體疏朗大方。他的書法早年受趙孟頫影響,使他的魏碑缺少凝重,也沒有康有爲的霸悍之氣,顯得鋒芒內斂,但他的作品氣息歸趨平淡沖和。在字的結體上、節奏上也沒有太大的誇張變形和起伏,線條的質感非常內斂和純淨,沒有學碑的習氣,刻意絞轉。他的心性自然、輕松,透著文人的散淡和儒雅,極富書卷氣。 欣賞他的書法,如晤高士,乍見平常,愈後則回味無窮。
盧秀輝有《爲徐悲鴻歌》一詩,詩曰:
少年隨父賣畫陳,飄零忘卻秋和春。
棄妻私奔扶桑去,歸來妻兒恨逝神。
青年缺德心不赦,從此余情陰陽借。
紅粉知己三段情,無不負君生驚怕。
蔣氏春風萬裏余,紅杏出牆婚姻疏。
雖爲孫氏用情專,另嫁人夫歎籲噓。
廖氏與君生死別,平生用盡夫人說。
早成黃妻生兒女,遣子去國好名設。
君本畫壇風骨峭,推敲過往後人笑。
長子可憐七歲夭,原配恨死如落鹞。
人生風物不盡詩,千古往事閱文字。
憐君一代大匠作,除卻高畫生無味。
名利何如家愛立,畫到第一也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