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星燧貿遷,時移世異,盡管八十余載已經過去,每當這召集全民族共同抵禦外敵的號角聲再次響起,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便重現在人們眼前,時刻提醒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不要忘記了來時的路。譜下這激昂旋律的,正是開創了以大合唱創作形式表現我國人民革命鬥爭的民族音樂家冼星海。尋著“星海精神”,我們來到冼星海先生的老家,廣州市南沙區榄核鎮湴湄村。
過了星海大道,沿著不著一屑的星海路徐徐前行,微風撫過枝葉,兩排站得筆直的綠色衛士仿佛在低誦著列隊歡迎,讓人感受到滿滿的儀式感。由于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小村以漁業和農業爲主,但也正因如此,這裏較好地保持了一個音樂小村特有的自然風貌與風土人情,靜谧美好,卻不刻板。
才進村口,一幅靈動的手繪牆體便牢牢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原來這裏就是雲紗星韻香雲紗産業園。
通過跟工作人員聊天,我們得知香雲紗又名“莨紗”,早在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一匹香雲紗從開始制作到投入使用,需耗時近一年,目前全世界也只有廣東的南番順地區能生産。就地取材的野生植物加上陽光、河泥,“三洗九煮十八曬”等純手工幾十次來回折騰才能出布,這種逆工業化的傳統制作方式産能極低,整個制作過程沒有用任何化學助燃劑,也沒有汙染排放,所需原料僅是田間地頭純天然的陽光、草地、薯莨、河泥。這種世代傳承的染色工藝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手工業的制作方式決定了香雲紗的獨特性,這個世界上沒有兩件一模一樣的香雲紗。
産業園旁邊就是冼星海文化藝術創作中心。這裏不僅保存著榄核本土藝術家們的作品,在不同時間段來參觀還能體會到拆盲盒的新鮮感——不定時“偶遇”藝術畫展、香雲紗展、攝影展、軍事展覽等活動。
繼續往裏走,就來到了陳設在湴湄村委大樓內的冼星海故裏紀念館。
紀念館展區也是一處主題鮮明的紅色教育基地,由“生平浏覽區、傑出作品區、聆聽互動區”三部分構成,內容圍繞著冼星海在新加坡、蘇聯時期的求學、創作經曆,結合文字、圖片、視頻、雕塑等多種表現形式,通過“星夜的大海”“求學之路·永無止境”“爲民族發出怒吼”“新音樂運動的旗幟”“在延安的日子”“魂系祖國”六大主題,連點成線串聯起冼星海各個時期的重大成就和主要精神,再現其傳奇、短暫卻又偉大的一生。
從紀念館出來,馬路對面就是星海公園。
一尊身著八路軍軍裝、手持指揮棒的冼星海銅像矗立在公園正中央,他的頭發隨著身後樂譜迎風飄起,肅穆又認真的神情不禁將大家的思緒帶回了1935年,彼時華夏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日益高漲,剛剛回到祖國懷抱的他馬不停蹄地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四年後,冼星海與青年作家、詩人光未然合作,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向後者和抗戰演劇三隊的同志們詳盡了解壺口搶渡黃河時的情形,並最終將光未然八個段落的長詩《黃河吟》譜成擁有合唱、齊唱、獨唱、對唱、輪唱等多種演唱方式的傳世名作——《黃河大合唱》。自此,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的歌聲響徹中華大地。
“我們村除了有垃圾分類科普館,有廣州首個農村垃圾分類培訓基地,還成立了全市首個農村垃圾分類理事會呢!”,一位正在星海公園內“飯後百步走”的老伯帶我們走到一座帶有“南沙區榄核鎮湴湄村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理事會”標語的涼亭跟前,驕傲地介紹。據了解,湴湄村特有的“135”垃圾分類模式正在持續完善、鞏固。“1”,即以一種“堅韌不拔、志存高遠、求真務實、愛國奉獻”的星海精神引領湴湄垃圾分類工作;“3”,即以三館互動、三式聯動、三評驅動的實施框架推動湴湄垃圾分類成形;“5”,即五個首創目標:打造首個農村垃圾分類展覽館、首個農村垃圾分類主題公園、首個農村垃圾分類培訓基地、首個農村垃圾分類理事會、首個農村垃圾分類賽事。
“海生街”“星海街”“星河街”,目之所及的道路兩邊,處處是手繪在整面牆體上的主題塗鴉,就連空氣中彌漫的,也是疍家水鄉令人安心恬蕩的淡淡清香。徜徉在星海故裏,充分感受“五美”鄉村建設成果帶給五感的輕松愉悅,夜幕將臨時,我們不得不踏上了返程,車載音響中播放著的旋律一路悠揚:“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
【記者】彭偉西
【通訊員】邱紅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