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未來20年間,將是新的世界戰略格局形成的時期。到底誰贏誰輸,就看是美國所推行的單極化戰略格局勝利,還是以中俄歐爲主導推動的多極化格局勝利?所以,未來20年,將是單極化和多極化戰略格局進行激烈鬥爭乃至決戰的20年,將是決定世界戰略新格局形成的關鍵20年。是單極化勝利,還是多極化勝利,關鍵還要看反美霸權統一戰線能否建立。如果大國之間的反美霸權統一戰線建立了,則世界多級化格局將成定局,美國必然會衰敗。反美霸權統一戰線無法建立,則世界經濟、政治秩序將更加混亂,一尊獨大的戰略格局將進一步深化,弱肉強食的強權政治將惡性膨脹。
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統一,確保全面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國家光榮崛起、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是中國國防的主要任務。國防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安全保障。中國的國防政策以國家的根本利益爲出發點,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中國應緊緊抓住並充分利用本世紀前五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發展與安全的統一,努力提高國家戰略能力,運用多元化的安全手段,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謀求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的綜合安全。常言道:“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一支軍隊要走在世界軍事發展的前列,一刻也離不開先進理論的指導,一刻也不能停止軍事思想的創新。但是,我們應當認識到,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影響,我國國防與軍事理論發展也存在一些思維誤區。探尋傳統國防與軍事理論的不足,走出思維上的誤區,是當前創新發展國防與軍事理論所必須正視的一個問題。正因如此,本文積多年研究軍事謀略與理論之心得,提出關于國防與安全亟待解決的十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初探。
一、“韬光養晦”與“積極有所作爲”
“韬光養晦”是一種策略,只有與“有所作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稱之爲戰略。比如積極防禦戰略,你不能把“積極”和“防禦”兩個字分開。“韬光養晦”和“有所作爲”是爲維護國家核心利益服務的,“韬光養晦”絕不等于挂免戰牌。也就是說,我們要韬意識形態之光,在對外交往中不以意識形態定親疏;養經濟建設之晦,即埋頭搞好經濟建設;固國防建設之基,紮實推進國防現代化;作秩序建設之爲,推動建設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和平崛起與西方國家掠奪崛起、擴張崛起、戰爭崛起的最大區別,就是我們不去侵犯別人的國家核心利益。但必要時一定要敢于並善于使用非和平手段維護國家核心利益,才能最後達到和平崛起的目的。
誠然,我們對新時期大國關系中的博弈性,無論是從認識、思維、經驗還是戰略設計上,都是欠缺的。“韬光養晦”的提法,作爲特定曆史時期中國外交方略的一種表達方式,在當今國際局勢和世界戰略格局已發生重大轉變的情況下,顯然已不適用。現在,國際上普遍談論“中國崛起”,我們自己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在此境況之下,再繼續堅持“韬光養晦”的提法,是否太過牽強?其實,我們現在不得不用很多方式和複雜的語言來解釋“韬光養晦”,就足以說明所面臨的窘境。
鄧小平當年講“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對、善于守拙、決不當頭、韬光養晦、有所作爲”二十八個字,後來概括爲“韬光養晦,有所作爲”。理解這八個字的關鍵是搞清楚韬什麽光、養什麽晦、作什麽爲。在當今國際形勢下,我們更應該堅持“韬光養晦,有所作爲”。我們的制度優越性比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體現得更明顯,容易犯意識形態沖動的毛病。“韬光養晦”完全不意味著不闡述我們的主張,不堅持我們的原則和立場。和平崛起是指中國絕不會靠掠奪、靠擴張、靠發動戰爭崛起,但也絕不意味著在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受到威脅和侵犯時不反擊。自衛反擊是《聯合國憲章》賦予每個成員國的權利。從這個意義講,中國和平崛起,不存在任何意義上排除使用武力反擊別國侵犯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
二、“積極防禦”與“消極防禦”
消極防禦,亦稱專守防禦、單純防禦,是單純爲了抵禦敵人進攻的防禦,是爲防禦而防禦,是被動的消極的防禦,是脫離主動權的防禦。它不是爲了轉入反攻或進攻而進行的防禦,在作戰行動上也不采取積極的攻勢行動,完全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積極防禦就是攻勢防禦,主動出擊,以進攻就是防守爲理論基礎。積極防禦是爲反攻而防禦,以防禦開始,以反攻結束。比較兩種戰略防禦的概念,也許我們可以將一味拘泥于迂腐落後觀念指導的被動的防禦行爲稱之爲消極防禦,而將那種不斷配合以積極主動的攻勢行動的防禦行爲稱之爲積極防禦。之所以這樣定義,是因爲兩種戰略防禦方式所帶來的實際效果大不一樣。中國實施的是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必須與時俱進,依曆史的發展而發展,依客觀情勢的轉變而轉變。
毛澤東同志指出:“積極防禦,又叫攻勢防禦,又叫決戰防禦。消極防禦,又叫專守防禦,又叫單純防禦。消極防禦實際上是假防禦,只有積極防禦才是真防禦,才是爲了反攻和進攻的防禦”,“基本的原則是承認積極防禦,反對消極防禦。”
這一論述闡明了積極防禦和消極防禦的關系,深刻揭示了積極防禦的真谛。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本質,是在戰略防禦的過程中實行攻勢防禦或者決戰防禦。積極防禦的積極性就表現在:在被動的防禦形式中,包含著主動進攻作戰的內涵。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的本質特征,就是在防禦的全過程中包含進攻或反攻,這也是區別積極防禦與消極防禦的界標。而今面對強敵,我們必須采取積極防禦的戰略,而我們在之前取勝的重要法寶也是積極防禦。在毛澤東之前,人們論述積極防禦,大都囿于單純的攻防作戰角度,其視野基本上沒有超出一般的作戰行動範圍。毛澤東則從探索中國革命戰爭指導規律的高度研究積極防禦問題,把積極防禦提到戰略層面,並進而把這一戰略思想與革命戰爭的政治性質和政治目的直接聯系起來,使其上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從軍事思想史上看,承認積極防禦、反對消極防禦,曆來是軍事指導上的一個通則。我們要在繼承前人思想精華的基礎上,超越以往軍事家們的視野和局限,對傳統的積極防禦思想進行質的改造和全面的發展,使之成爲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全新的實踐形式,並對全局起根本指導作用的戰略思想。我們要貫徹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立足于打贏現代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著眼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需要,做好軍事鬥爭准備。創新發展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堅持軍事鬥爭與政治、經濟、外交、金融、貿易、網絡、信息、生物、文化、輿論等各個領域的鬥爭密切配合,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和策略,主動預防,化解危機,遏制沖突和戰爭的爆發。逐步建立集中統一、結構合理、反應迅速、權威高效的現代國防動員體系。與此同時,面對強敵,我們不可掉以輕心,必須緊密聯系戰爭形態和戰場態勢變幻莫測的實際,善于把握積極防禦的精髓,把握時機,搶占先機,主動出擊,先發制人,攻防結合,靈活應變,把威脅中國安全的最大引爆點消除在萌芽狀態,確保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
三、“後發制人”與“先發制人”
“後則用陰,先則用陽,盡敵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此兵家陰陽之妙也”。先發制人戰略是爭取戰爭先機之利的一個重要手段。而奪取先機之利又是奪取整個戰場主動權的重要條件,在現代信息化戰爭條件下尤其如此。一方如果一開始就失去先機之利,就很可能會在較短的時間內陷入戰略被動,甚至可能戰爭一開始就被對手打敗,從而喪失還手之力。特別是隨著現代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飛速發展,尤其是顛覆性軍事技術的廣泛應用,無論就戰爭樣式、戰爭形態和戰爭的方式方法,還是就戰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戰爭的前方與後方區分上,都比以往發生了質的變化,所以,先發制人往往是占絕對優勢一方最常取、最常用的戰爭形式。當然,一般情況下,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是各有利弊的。先發制人的最大優勢是“先入爲主”,使自己處于主動、優先的境地。後發制人的最大優勢是穩健、周全。先發制人的最大劣勢是“覆水難收”,說出去的話收不回來,邁出來的步子退不回來,射出去的箭拉不回來,容易暴露自己的缺陷與問題,容易被對方抓住罅隙。反應太強烈,有可能火上澆油,使局勢更難控制;反應太軟弱,則有可能被對方利用。
由于先發制人通常是實力更強一方的行爲,任何從最初反應向後退的行爲,都面臨輿論和對手以至己方的抨擊。由于先發制人的一方都存在著根據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調整戰略戰術和政策策略的可能,就不可避免地有“路越走越窄”的情形。後發制人的最大劣勢是處境被動,可能出現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疲于應付的局面。別的不說,僅僅從擺脫輿論上的壓力,就得需要付出比對方多得多的努力。在現代戰爭中,實行先發制人戰略,是否就一定能取得戰爭主動權並最終贏得勝利呢?恐怕也未必。先發制人只是爭取戰爭主動權的一種作戰樣式。作爲戰略決策者,不應該只考慮一時得不得手,不應只考慮先機之利,還應考慮戰略上的主動權、整體上的主動權、全局上的主動權。如果他只記得前者,不懂得後者,那充其量只能是一個一流的將軍,而不會成爲一流的統帥;可能是一個傑出的戰場指揮員,而不是高明的戰略家,是很難贏得戰爭最後勝利的。
後發制人雖然不能像先發制人那樣占有先機之利,但它卻可以充分針對敵方暴露的弱點予以反擊。後發制人的關鍵是要善于根據戰場態勢的變化及敵我雙方的情況,靈活處置,制定出適合的戰略戰術。先發制人是勇者,需要強大實力作後盾,否則無異于自取滅亡。日本偷襲珍珠港可以說是先發制人,但日本與美國比,戰爭潛力和實力不夠,自曝其醜,自尋其辱,最終引來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雖然在戰術上占了一點小便宜,但最後還是引來了美國這只虎,加速了滅亡的進程。所以說,只有把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巧妙結合,運用的爐火純青,才算是有勇有謀。而能更深刻體會後發制人中的先發制人,方能稱得上真正的高手。因爲說穿了,後發先發都是方式。當面對有利的時機以及情勢中的臨界點時,要把後發制人轉化爲先發制人,適時達到自己的目的。“兵無常勢”,關鍵是不能讓敵手把握了自己的脈搏,對自己有了判斷。
四、“單純軍事手段”與“單純非軍事手段”
愛好和平的國家和民族,都不願意發生戰爭。但戰爭是否爆發,何時爆發,不單取決于己方,更取決于敵方。敵人要發動戰爭,我們想阻止是很困難的。驕橫只有用更大的驕橫來戰勝,戰爭只有用更大的戰爭來遏止。忍不來和平,讓不來和解,和平是打出來的,和解是鬥出來的,一味的消極的妥協和退讓,只能招致貪婪者更大的貪婪。我們越害怕戰爭,擔心在戰爭中付出巨大的生命代價和資源消耗,喪失寶貴的發展機遇,就越會失去自己極力想保住的東西,甚至會失去一切。
因此,對待武裝入侵和武裝暴亂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莫過于采取軍事手段,要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否則就會被動挨打,甚至釀下橫禍巨患。這是因爲:軍事手段是最具有威懾作用的手段;軍事手段是唯一能夠有效對付武裝侵略的手段;軍事手段是解決國家之間矛盾沖突的最後手段。戰爭的目的不再是攻城掠地、全部或大部殲滅敵之有生力量,征服對手,而主要是摧垮敵方的抵抗意志,從而使戰爭規模相對縮小,戰爭樣式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長期以來,由于我們不敢亮劍,恐美懼戰,加之外界對中國軍力宣傳上的偏見,使人民不了解實情,對國民自信心産生了巨大負面影響,特別是助長了個別鄰國對中國主權權益的觊觎之心,滋生了敵對國家對中國的欺辱挑釁之欲,使它們對中國輕視、蔑視和歧視;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對中國的實力乃至決心和意志産生懷疑,對中國的信心減弱,加之政策失誤,導致一些中小國家甚至我們的盟友紛紛投美棄中、投日棄中、投印棄中,好在近些年這種狀況有了明顯改觀。
我們要把軍事手段和非軍事手段結合起來用,而且都要硬起來,既要敢于與敵對國家打好軟實力戰爭,又要敢于打硬實力戰爭。當然,任何國家無論其實力怎樣強大,都不能毫無節制、隨心所欲地動辄運用戰爭手段。同時,僅僅依靠軍事手段也不一定完全使對手屈服,軍事對抗最終還要回到政治解決的方式上來。
非軍事手段是指武裝力量爲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而實施的不直接構成戰爭的軍事行動。我軍非戰爭軍事行動,主要樣式包括反恐怖行動、維護社會穩定行動、搶險救災行動、處置(邊、海、空)防突發事件行動、維和行動、維護國家權益行動,以及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外交戰、網絡戰、信息戰、文化戰、宗教戰、輿論戰等。
非軍事行動與戰爭行動有著很大的區別,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這些特點規律,對于提高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要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堅持互信、互利、合作、共贏的新安全觀,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地區熱點問題和國際爭端,反對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侵略擴張,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展對外軍事交往,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和軍事互信機制。要堅持開放、務實、合作的理念,深化國際安全合作,加強與主要國家和周邊國家的戰略協作和磋商,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海上護航、國際反恐合作和救災行動。支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則,維護地區乃至全球戰略穩定。
五、“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與“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成功掌握核武器技術以來,就向世界鄭重宣布: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絕對不向無核武器國家使用核武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的形成,是有其特定的曆史背景的。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是正確的。當時中國正處在美蘇核威懾、核訛詐的曆史境遇中,中國只有建立自己的核力量,你有我也有,打破核壟斷,才能有效抵制以致消除核戰爭乃至全面戰爭的威脅。因而中國領導人曆史性地作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莊嚴承諾,樹立了有理性的核大國的形象,爲中國爭取了廣闊的國際空間。
時移世異,世異備變。世事發展到今天,當時國際上的兩大陣營早已消失,國際核恐怖平衡及原有的軍事戰略格局已然打破。當前美國在亞洲針對中國建立和完善的“反導系統”,既是戰略防禦型的,也是戰略進攻型的。換言之,美國的“反導系統”既可以預防並摧毀中國的核反擊能力,又可以先發制人對中國進行戰略核打擊。對此,中國政府決不能熟視無睹。如果中國政府繼續承諾: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事實上,不僅在戰略上束縛了自己核打擊力量的手腳,還極大的削弱了自己的核威懾力和戰爭遏制力。須知,當今世界上,僅美俄兩國所擁有的核武器數量,就足以能使人類毀滅幾十次甚至上百次,所以,如果真的爆發核大戰,那對人類來說確實是災難性的。也正基于此,在現代條件下,核武器尤其是戰略核武器的實戰效能已經愈加弱化,其威懾效能卻愈加增大。有鑒于此,我國現行核政策應依曆史的發展而發展,依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我國現行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必須適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因爲,放棄了“首先使用原則”,也就意味著放棄了核武器的基本效能,放棄了核武器的威懾效能。美國及其反動勢力多麽希望中國繼續秉持這個承諾。
適時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將給中國贏得許多戰略利益。
首先,當今世界戰略格局特別是我周邊安全局勢嚴峻,美國“新印太戰略”指向明顯,圍繞中國周邊的“三海一島一邊”危機隨時都有可能引爆,甚至還會呈現聯動勢態,尤其是台灣問題更是日趨嚴峻,中國如果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容易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和默許;
其次,還可以爲中國應對可能發生的自衛反擊戰爭,以至應對強敵對中國的戰爭訛詐中贏得回旋余地。畢竟中國的常規力量還不足以對強敵構成絕對的威懾,在面對強敵的入侵中還不能確保決戰決勝;
其三,將産生新的威懾力和遏制力,對膽敢觑視中國領土主權、海洋權益的國家形成滅頂壓力;
第四,將爲完成中國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強大,打開希望之門,爲中國戰略核武器的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基礎;
第五,有助于增強國人的安全感,恢複國人的自信心;
第六,最關鍵能爲解決台灣問題打開另一扇大門,也就是遏止強敵幹預的冒險和盲動的大門。有利于我一旦要解決台灣問題時,會使局勢朝著有利于我國的方向發展;
第七,一旦發生戰爭時,有利于控制戰爭規模。同時,有利于避免常規力量被毀滅的危險,也有利于避免因某次戰爭失利導致更陰險的戰爭之發生。筆者鬥膽假設,一旦中美在台海爆發戰爭,就算收複了台灣,中國的常規力量可能損失慘重,這就必然給日本趁機尋釁滋事的契機,第二次中日戰爭恐怕有可能發生,那時中國還囿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嗎?那這一次的中國就絕不會再像幾十年前那樣幸運了!中國可能真的就萬劫不複了!那收複台灣的意義又何在呢?
第八,有利于中國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獲取更大的戰略空間和戰略機遇期。
第九,有利于在一種最壞的變化中獲取先機。在將來世界上一個或幾個強權國家或勢力成爲全球敵人的時候,若中國實行了新核政策,並能有效聯合起其他國家一道,必將爲建立一個世界反抗同盟贏得時間和空間。
六、建立海外“軍事基地”與“補給基地”
二十一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應面向海洋求得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在此,孫中山先生是有遠見的,他早在《太平洋問題序》中就曾語重心長地指出:“何謂太平洋問題?即世界海權問題?……太平洋問題,即關乎我中華民族之生存,中華國家之命運也”,“蓋太平洋之重心,即中國也。爭太平洋海權,即爭中國之門戶權耳。誰握此門戶,則有此堂奧,有此寶藏也。人方以我爲爭,我豈能付之不知不問乎?”
經略海洋、興海強國應該成爲我國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在近年來人大參政議政活動中,有識之士曾多次提出要重視研發我國海洋發展戰略問題。我國擁有三百萬平方公裏海洋國土,但中國還不是一個海洋強國。爲實現國家崛起和民族複興、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應該是中國海軍的神聖使命。“中國的國家利益已經遠遠超越國境,就要擁有能力保護這些國家利益”,建立海外軍事基地與補給基地一樣,是一種國際通用模式,也應該是中國拓展戰略支持體系的選項之一,而且是迫在眉睫的選項。
目前,各國的戰爭支持體系不盡相同,一些大國的戰爭支持體系也不完全一樣。有些國家設有海外軍事基地,中國在海外設軍事基地還只是剛剛開始。對于中國海軍來說,由于沒有海外基地,需要在遠離祖國基地的海域實施長期的戰鬥行動,補給將十分困難,同時開銷也將十分巨大。舉個例子,由于途經非洲之角的海上航道漫長,僅索馬裏一段就長達數千海裏,航線船只密布且情況複雜,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如何在每年近兩萬艘民船、商船中及時發現、制止海盜船,中國海軍能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實力,打出自己的威風來?就一直在困擾著中國海軍維和官兵。因此,部分軍事專家認爲,我國海軍若想有效保護我國海上利益,一方面要想辦法走出去,在戰略要點地域和熱點海域附近結交友好國家,設立海外基地,以實現海上力量的存在;另一方面,需要找到有效辦法,對海盜實施直接打擊,這是比派出多少軍艦更重要的問題。當然,中國要建立海外基地必須在聯合國框架內、在爭得周邊國家的許可後才能實行。
應當指出的是,建立海外基地並不違背我國的國防政策。例如一把砍刀,如果你拿去打劫,那它就是進攻性武器,而如果你家來了小偷,你拿來防衛,那它就是防禦性武器。海外基地也一樣,如果我們把它作爲進攻別國或者幹涉別國內政,那麽它就屬于進攻性的,違背我國的國防政策以及對世界作出的承諾。但是,如果我們只是爲了更好地履行維護世界和平和執行人道主義救援的,或者說純粹是用來維護我國自身主權安全和海外利益的,那麽它就屬于防禦性的,符合我們的國策,也將會得到世界認同。例如現在海軍護航艦隊,爲什麽美國、日本還有北約其它國家的艦隊就不需要補給艦,而我們的兩艘艦艇就需要一艘大型綜合補給艦?而且還要不斷依靠過往的商船捎帶不及呢?那就是因爲美國及其盟國在海灣地區有好幾個海軍基地,他們用不著補給艦這種昂貴的後勤。有鑒于此,中國應繼續抓緊籌建海外軍事基地。要提前戰略預置,盡早顯示存在,在巴基斯坦、朝鮮、緬甸、柬埔寨、孟加拉、斯裏蘭卡、馬爾代夫、塞舌爾等國,有選擇地漸次籌建軍事基地。須知,在全球化戰場新時代,中國軍隊要想在便于確保戰略利益通道安全,保護國家海洋利益,必須建立全球軍事“支持體系”,以確保國家海外利益。
七、“捍衛核心利益”與“一味忍讓妥協”
面對集中爆發的領土和主權危機,中國周邊現在是群狼環伺,虎視眈眈,圖謀不軌。前些年,爲什麽在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這些爭議地區國家求團結、求和諧的時候,並且向這些國家和地區注入資金和援助的時候,這些國家依舊還步步緊逼呢?甚至一改往日的“猶抱琵琶半遮面”,變得咄咄逼人呢?這是由于中國忍讓妥協的時間太長了,所以在幾乎所有的領土爭端上,都處在弱勢的地位。適度的忍讓是克制的表現,一味的妥協則意味著軟弱,喪失的是威信與尊嚴。
綜合考量一下以往我們解決領土爭端的諸多方式,和談解決的空間正在被壓縮,時至今日已經沒有多大和談的回旋余地了。事實證明,在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尤其是對領土主權問題,靠和談、靠忍讓、靠金錢是換不來真正的和解的。中國此前曾經常常提及的和平崛起,提出的擱置爭議等等主張和想法,都已經逐漸被南海諸島爭端、中日釣魚島危機、朝鮮半島問題和中印邊境問題等等所捆綁。中國軍隊絕對不能在釣魚島、黃岩島、南海諸島與日、越等有關國家長期對峙,因爲這種長期對峙對中國的和平發展極爲不利。面對日、越等個別國家的肆意挑釁,中國政府必須快刀斬亂麻,先擇其一點,尋求突破,以儆效尤,絕不能坐失良機,待所有問題集中爆發後再“亡羊補牢”。因爲那樣,就意味著中國軍隊必須同時在兩個以上戰場與敵作戰,這不僅是兵家之大忌,更意味著中國將會成爲衆矢之的。
戰爭與和談,從來是一對辯證的關系。敢于戰爭,才能談來和解。一上來就說我們熱愛和平,全靠和談解決矛盾,根本沒一點威懾,誰又會做出讓步?只有敢于戰爭,善于戰爭,才能保護領土主權和發展利益。中國在捍衛領土主權、海洋權益方面應當向俄羅斯學習。俄羅斯爲了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隨時對挑釁者果斷回應,無情打擊。正如普京所說:“在領土問題上,沒有談判,只有戰爭”。長期以來,中國的士兵被灌輸不得打“第一槍”,以爲只有這樣才能站在道義的制高點。其實,打不打“第一槍”是個相對的概念,人家已經侵占你島礁、分割你海域、掠奪你資源,已經侵入你的領海領空,就是在戰略上對你打響了“第一槍”,至于你在戰役戰術上打不打“第一槍”,則純屬于“僞命題”。實際上,國家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真正的道義。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問題上,中國沒有妥協的余地。事實上,不論是在南海諸島爭端和釣魚島問題上,還是在面對美國等國的屢屢挑釁時,中國從第一天起就已處于戰略被動態勢。設想一下:強盜跑到你的家園舞槍弄棒、燒殺搶掠,你是果斷還手呢?還是坐下來與他講講道理,談談道義呢?
換一個角度想一想,如果中國不僅有較強的實力,更有堅定地決心和意志,那些欺軟怕硬的鄰國敢如此猖獗嗎?今天聽說某個國家侵占了某個國家的領土,明天聽說某個國家侵犯了某個國家的主權權益,怎麽從來沒有聽說哪個國家侵占了美國的領土?侵犯了美國的主權權益?同樣,我們怎麽從來也沒有聽說哪個國家侵占了俄羅斯的領土?侵犯了俄羅斯的主權權益?我們所說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聽起來不錯,但仔細琢磨不難發現,這一原則是有待商榷的。既然“主權屬我”,又何談“爭議”?何談“擱置”?況且一直以來我們倒是在“擱置主權”、“擱置開發”,而人家卻一刻也沒有停止搶掠與開發。有句諺語說得好,“籬笆夾緊了,鄰居們才能相處更好”。在南海諸島和釣魚島主權爭端問題上,我們恰恰是由于對個別鄰國肆意妄爲、得寸進尺的行爲,不敢立規,不敢立威,關鍵時刻不敢果斷出手,才導致其有恃無恐。所以,在涉及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等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我們絕不會主動惹事,但也絕不能怕事,更不能不敢言戰、不敢應戰、不敢勝戰。
不能否認,在談判解決國與國領土爭端和主權權益問題上,一定條件下的妥協和讓步是必要的,但這種妥協和讓步只能是相互的,是權宜性的,是堅持原則基礎上的一種妥協和讓步。否則往往是好心無好報。從實踐看,中國的良好願望和友善行爲並沒有促使問題的公正合理解決,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反而促使一些國家得寸進尺,變本加厲。倒是一九八八年三月,中國海軍奮力反擊越軍在南海的挑釁,並進駐了永署礁等六個島礁,才使越軍“一點也沒了脾氣”!一九九五年三月,中國毅然在美濟礁建築了漁船避風設施,五月中旬菲國防部要組織三十八名各國記者到美濟礁采訪,中國海軍堅決予以攔截,菲也立馬“沒了脾氣”!尤其是二零一六年,當美軍雙航母、幾十艘戰艦、上百架戰機雲集南海,擺開戰位,叫囂“今夜一戰”的時候,中國軍隊不懼威脅,果斷迎戰,最後氣勢洶洶的美強大艦隊不也是“逃之夭夭,溜之大吉”了嗎?實踐證明,對付威脅和挑釁,就是用決心、意志和實力說話最管用,“好說好商量”不解決任何問題。
八、“單純經濟觀點”與“單純軍事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看問題做事情切忌就事論事單純片面的觀點。曆史和現實的經驗也不斷證明,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政治風雲,任何單純片面的東西,雖然可愛,但卻幼稚,不可取。
所謂單純軍事觀點,就是只從軍事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問題,而不綜合其他諸因素,例如政治、經濟、金融、科技、網絡、信息、文化、外交、輿論、曆史等因素。其實質是一種片面的、帶有“閉門造車”性質的,缺乏充分理論與事實依據的觀點。單純注重發展或使用軍事力量,窮兵黩武實乃自取滅亡之道。回顧人類曆史,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整合了冷兵器時代作戰的機動性與遠距離攻擊兩大優勢,可最終也未能逃脫被秦國吞並的命運。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更是鍛造了世上最強的“鐵騎”,馳騁歐亞大陸,征服了東歐日耳曼諸王國,然則這個擁有龐大版圖的蒙元帝國只是數十年就土崩瓦解掉了。再看中日甲午海戰,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責任主要在于腐敗無能的清廷,戰敗後簽訂了喪權辱國《中日馬關條約》。由此可見,單純注重發展或使用軍事力量,並不能確保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展開核軍備競賽,直接拖垮了國民經濟,間接造成了蘇聯解體。由此可見,“軟戰爭”引領“硬戰爭”乃是時代發展趨勢,無節制地發展軍事力量,也未必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福音。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和爲貴”是中國人的處世方式,“和而不同”是中華智慧之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處理國際事務的基本准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國的既定方略。單純經濟觀點認爲,當前我國是發展經濟的“戰略機遇期”,我國的各項工作都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從而忽視了發展壯大本國軍事實力,甚至更不願意運用軍事手段應對威脅和挑戰,其實這是典型的單純經濟觀點;同樣,進入21世紀,常規戰備是必要的,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戰略産業主導,科技産業引領,以及綜合國力提高更爲重要。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否則物極就會必反。當國家的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這一核心利益受到侵害、而和平解決又無望時,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告訴我們,用戰爭手段消除侵害不僅是正當的,而且是必要的。比如在領土歸屬問題上,就不能只強調單純的經濟觀點看問題,不要怕經濟受損或一時的政治影響放棄武力企求和平發展。在領土問題上忍讓和妥協,換來的只有是紛爭持續惡化,經濟成果毀于一旦,最後只有武力才能換來和平建設期。曾經的前蘇聯是何等的強大,連美國在它面前也要發抖,但爲什麽那麽快就崩潰了,說到底,就是對領土主權的忍讓與妥協的結果。當波羅地海三國要獨立時,不用鐵腕手段鎮壓,而是一味的忍讓與妥協,對分裂者的行爲聽之任之,最後導致國家解體、蘇共下台。我們應該准備打仗,准備打勝仗。在涉及領土主權問題上,絕不應該畏戰懼戰。因爲,在領土主權上忍讓與妥協的政府,曆史上從來就沒有什麽好結果。二零零八年俄羅斯實力雖然遠不如當年,但還是吸取前蘇聯的教訓,果斷出手,對格魯吉亞親美勢力的叛逆行爲進行了懲戒與反擊。結果,你格魯吉亞不是得到以美國爲首的北約支持嗎?歐盟不是極力反對嗎?我就打你,打的美國有脾氣不敢發,歐盟徹底沒脾氣,俄羅斯毫發無損,經濟一樣複蘇,地位一樣尊貴。俄羅斯毅然決然收複克裏米亞之舉,更是普京大帝的一個經典劇作。
九、“軍隊現代化”與“軍隊毛澤東化”
人類每一次技術革命的狂飙,必然掀起軍事變革的巨瀾,推動戰鬥力生成模式的嬗變,而每一次戰鬥力生成模式的刷新,必然開啓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新局面。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主題,但天下並不安甯,國家安全問題的綜合性、複雜性、多變性進一步增強。世界軍事變革大潮湧起新的質變的浪花,加速軍隊轉型、打造新型軍事能力,成爲全球範圍軍事領域的普遍選擇。我國經濟社會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對國防和軍隊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這樣的曆史坐標中,當代中國軍事不可避免地面對諸多矛盾,主要是“現代化水平與打贏現代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軍事能力與履行新時代新階段我軍曆史使命的要求還不相適應”的矛盾。勇立時代變革的潮頭,破解當代中國軍事的主要矛盾,不斷開創國防和軍隊建設新局面,已成爲當代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軍隊肩負的重大曆史責任,也必然對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創新提出急切呼喚。
大視野催生大戰略,大戰略推動大發展。我們應努力建設一支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現代化軍事力量。爲此,我軍要基于網絡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建設,不斷由理論探索向實踐運用轉化。網上演兵、智能支撐,集成訓練、跨區拉動、聯演聯訓,戰場感知、聚合控制、信息對抗、高效打擊等一幅幅陸、海、空、天、電一體化聯合作戰、實戰化的“全景圖”應經常呈現。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充分認識到大力推進軍隊現代化建設,並不意味著是對過去的建軍思想、建軍理論的全面否定,而應該是對過去寶貴的建軍思想、建軍理論的繼承和發揚。尤其對毛澤東軍事思想和理論更要倍加珍惜。正如,一些美國軍事專家所說,“美軍不怕中國軍隊現代化。因爲在這方面他們永遠趕不上我們,怕的是中國軍隊的毛澤東化。”
毛澤東是人類曆史上絕無僅有的善于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軍事天才,毛澤東軍事思想體系及實戰應用非常精妙獨特。如今西點軍校崇敬的兩個中國人,一個就是毛澤東,還有一個是孫武子。曾記否?毛澤東時代雖然我軍不夠現代化,裝備也不算精良,但是一經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武裝,戰鬥力就無以比擬,足以讓他的對手心有余悸。在珍寶島保衛戰,盡管我方的軍力處于劣勢,但是英勇的邊防軍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打得敵人丟盔卸甲,狼狽逃竄,取得了保土守疆的勝利,大漲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和威風。在朝鮮戰場上,迫使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那些不可一世的將校,不得不走向談判桌,也使得著名將軍麥克阿瑟顔面掃地。那些敗下陣來的對手在思考,我們裝備精良,彈藥充足,面對窮困落後的中國軍隊,怎麽老吃敗仗呢?後來,在談論毛澤東和他的人民軍隊時,有識之士悟出了這句名言:不怕中國軍隊現代化,就怕中國軍隊毛澤東化。正如美國一位西點軍校的教員所說:“以我個人的願望,中美之間不要再打仗。否則將會是兩敗俱傷,後果不堪設想。假如有一天不得不打的話,我只能祈望那時的中國軍隊不再有太多的毛澤東色彩。”難道這一切,還不足以讓我們警醒和反思嗎?
十、“統一戰線”與“不結盟”
這裏所說的統一戰線,是指對諸如俄羅斯、朝鮮、巴基斯坦、柬埔寨、緬甸、孟加拉、斯裏蘭卡、馬爾代夫、伊朗、敘利亞、古巴、委內瑞拉等國,中國必須果斷地在政治、經濟、外交以致于軍事上加強磋商和協調,以便在緊急情況下和需要的時候能堅定地站在中國一邊;對一切與西方國家特別是與美日、與印越菲等國爲敵以及有罅隙、有爭端的國家和民族,積極擴大並發展友好合作關系,優勢互補,相互支持,共存共榮;對雖然與美日是盟國關系但與其也有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的國家和民族,諸如歐盟、韓國、新加坡、印度等國,中國亦應立足長遠,捐棄前嫌,擱置爭議,分化瓦解;對過去曾經堅定支持過中國的非洲、拉丁美洲的國家和人民,中國更要積極發展和擴大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以至軍事領域的合作和交流,進而堅定支持他們的一切正義行動。
中國革命曆史經驗證明,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戰勝一切困難、奪取革命和建設事業勝利的強大力量源泉,是我們黨在政治上的一個巨大優勢。盡管國內的統一戰線與國際的統一戰線是不同的兩回事,其基本原理是一樣的。無論是話語權、外交影響力,還是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聲明、提案、呼籲、決議的表決等,你都需要支持者、追隨者,都需要朋友,哪怕是暫時的朋友。處朋友要講究互惠互利、互幫互助,也就是要禮尚往來,不然沒人替你說話,沒有平白無故的“拔刀相助”。
而不結盟運動,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國際政治鬥爭的産物,是世界中小發展中國家處理國際事務奉行的原則,是冷戰的時代産物。不結盟運動奉行獨立、自主、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支持發展中國家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的鬥爭。我認爲是否結盟,要根據國家利益的實際需要來確定。我們的戰略選擇和決策,不預設前提,不自縛手腳。不結盟並不等于不聯合,不合作,不聯手。是否結盟不在于口頭,而在于實際行動。國家生存,就像人生活一樣,都得交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相處,貴在心裏有,不必挂在嘴上。當年的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我國從未宣布與朝鮮、越南結盟,而實際行動卻遠超一般的結盟。
北約是世界上唯一的軍事集團組織,美國是當然的領袖。北約東擴,不僅僅威脅俄羅斯,劍指中國同樣是美國的主要目的。這樣的格局,中俄背靠背,相互依托,是必然的。美國政客很聰明,把中國拿捏得很准確,所以才放開手腳不斷制造麻煩。中庸之道、儒雅風格、與人爲善、優柔寡斷,說得多,做得少,這些帶有民族傳統特征的不是很積極的東西,應當從思想觀念上做些調整與更新。美國外交只有一個標准,就是國家利益。目的只有一個,直言不諱地要領導世界。美國已經不滿足于國際警察的角色,而且沒有那麽多前怕狼後怕虎的事情。
當今世界,全球的主要矛盾是什麽?其實,世界最主要矛盾應該是美國的霸權戰略和世界各國生存發展之間的矛盾,說得直白點,就是美國的“美國優先”與“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這一矛盾,核心表現是美國與中、俄、歐、印、日等大國之間的戰略利益沖突。這一矛盾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存在,而且處于時刻鬥爭和交鋒狀態,這一矛盾出現在世界哪裏,哪裏就是世界局勢的熱點和引爆點。當今世界,反美霸權統一戰線的核心大國將注定是中國、俄羅斯和歐盟。任何一個陣營的建立,都有其核心,沒有核心力量的陣營必定是松散的沒有戰鬥力的陣營。反美霸權陣營也一樣。有人說,爲什麽沒有日本和印度呢?其實,日本和印度也是美國遏制和打壓的對象。只是日本現在爲美國所控制,而且美國已經把中俄培養成日本的對手,使日本無法脫離美國的掌控;印度現在還處于發展階段,羽翼未豐,無挑戰美國實力,而且美國已經利用巴基斯坦、中國和澳大利亞與印度之間的潛在矛盾,制約印度,使印度在某種程度上産生依靠美國強大和實現在印度洋稱雄的幼稚幻想。日本和印度的戰略短視、地緣因素、封閉心態和發展潛力,決定了日本和印度只能成爲二流強國,難以成爲世界性的強國。
我認爲,未來20年間,將是新的世界戰略格局形成的時期。到底誰贏誰輸,就看是美國所推行的單極化戰略格局勝利,還是以中俄歐爲主導推動的多極化格局勝利?所以,未來20年,將是單極化和多極化戰略格局進行激烈鬥爭乃至決戰的20年,將是決定世界戰略新格局形成的關鍵20年。是單極化勝利,還是多極化勝利,關鍵還要看反美霸權統一戰線能否建立。如果大國之間的反美霸權統一戰線建立了,則世界多級化格局將成定局,美國必然會衰敗。反美霸權統一戰線無法建立,則世界經濟、政治秩序將更加混亂,一尊獨大的戰略格局將進一步深化,弱肉強食的強權政治將惡性膨脹。
(來源:作者授權秦安戰略頭條號原創推出,來自昆侖策網【授權】,轉自“察網研究”,文中標題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