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華早報》1月3日報道,新加坡將拆除武吉布朗公墓(Bukit Brown cemetery),挖掘4000多座墳墓以修建新的八車道高速公路。隨後,一場不同尋常並且聲勢浩大的運動迅速展開,以拯救這座現代城市僅存的最後的曆史文物之一。
這處墓地裏大約有10萬座墳墓,其中包括數百名早期中國移民。它被城市花園和高樓大廈包圍著,被認爲是日本占領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遺迹。雖然這個墓地在近50年前就關閉了,但是後人仍然會去這裏祭奠他們的祖先。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再也不能到此處祭拜他們的祖先了,因爲政府計劃在2030年之前拆除武吉布朗公墓。
Darren Koh說:“這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啊!現如今許多墓地被拆除,我們失去了很多曆史遺産,所以我們被迫采取行動,拯救武吉布朗。”
新加坡約有560萬人口,面積相當于紐約市的五分之三,人口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690萬。這個島國長期以來一直在填海造地,並計劃將更多的交通、公用事業和存儲設施轉移到地下,騰出空間用于住房、辦公室和綠化。它還爲房屋和高速公路的建設拆除了幾十個墓地。
“在土地稀缺的新加坡,規劃長期土地使用常常需要我們做出艱難的決定,”新加坡城市再發展局(URA)和土地運輸管理局(LT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官員們表示,自1991年以來,武吉布朗公墓一直被指定用于住宅用途,盡管政府致力于“保留和保護我們的自然和曆史遺産,但我們也需要平衡它與住房等其它需求”。
中國人傳統上認爲,死人必須下葬,沒有合適的下葬,人的靈魂不會得到安息,而是會像“餓鬼”一樣四處遊蕩。但從香港、台灣到中國大陸,在越來越擁擠的城市裏,這種埋葬方式已經發生了變化。
傳統的墓地被火化所取代,骨灰龛被用來存放骨灰。就在哥倫拜利亞變得擁擠不堪的時候,市政府鼓勵人們將骨灰撒在海裏、林地或公園裏。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地理學家Lily Kong曾在2012年的一篇關于埋葬儀式的論文中寫道:“墓地是一種浪費空間的表現,要擺脫墓地埋葬的做法,需要重大的文化轉變。在許多方面,可以說這種轉變已經發生了。”
1998年,新加坡宣布了一個爲期15年的埋葬期,在此之後,屍體會被挖出來,火化或埋葬在小塊土地上。
香港雖然連骨灰龛場的空間都快用完了,但還是有6年的埋葬期。台灣也有類似的限制,長期以來一直鼓勵火葬和生態葬禮。
2014年,中國有關部門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底火化率接近100%。他們還鼓勵人們在網上悼念逝者,在網上,家人可以爲逝者建立一個網站,並提供虛擬的鮮花、香和酒,包括在每年一度的清明節期間。家家戶戶都在這一天掃墓,帶來食物和飲料,燒香和紙錢,讓祖先來世過得舒舒服服。
在武吉布朗公墓4153個墳墓被掘出後,新加坡人在社交媒體上集會,數百人聚集在墓地。這座墓地點綴著墓碑,墓碑上的中文碑文在熱帶雨林和茂密的灌木叢中逐漸消失。它被列入世界古迹觀察(World Monuments Watch)的名錄。
聯合國文化權利特別報告員寫信給政府,要求政府保護武吉布朗公墓非凡的自然、文化和曆史遺産。但無濟于事。這些墳墓還是被挖掘出來了,新的洛尼高速公路的第一段于10月底通車。
“我們不應該總是在遺産和發展之間做出選擇,”克萊爾·利奧(Claire Leow)說。她也是武吉布朗公墓慈善機構的志願者,她提到了一些已經消失的老中心和其它地標建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火化;因此,我們更有理由把武吉布朗作爲所有人的公共空間來保護。”
新加坡的很多地方都建在古老的墓地上,包括該市主要的購物中心烏節路(Orchard Road)。
比達達裏公墓清理了10萬多座基督的墳墓,用于修建新住宅區。而喬亞楚康公墓——新加坡最大也是唯一的活躍墓地,將清理8萬多座墳墓,用于擴建空軍基地。
在武吉布朗公墓遺體被挖掘出來火化。骨灰被放在骨灰甕裏,骨灰甕被放在骨灰龛裏。但當局首先征詢了家族成員和曆史學家的意見,同意以這樣一種方式留下它們。
“如果沒有文獻和研究,就很難評估受到威脅的遺産價值,做出明智的決定,”領導這項工作的東南亞研究所(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研究員Hui Yew-Foong說。“如果政府確實決定拆除墓地,但至少要爲子孫後代留下一個良好的記錄。”
利奧表示,超過三分之二的挖掘出的墳墓沒有認領,因爲死者的親屬已經去世或被遺忘。其中一座墳墓在被確認之前,被遺忘了60年,沒有留下任何標記。
40歲的新加坡人Norman Cho在一篇關于武吉布朗的博客文章中寫道:“最後,我可以給我祖父的墳墓起個名字。”正是這些時刻給了利奧希望。
她說:“墓地不應該被看作是對空間的浪費,而是我們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失去它們,我們就失去了一點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