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隽
圖/受訪者提供
受全球疫情影響,不少小留學生選擇回國讀書。“決定回之前百般猶豫,回來之後發現如今國內教育很完善,孩子教育和大人事業都可兼顧。”日前,愛莎科學城學校線下信息分享及交流見面會上,一位從新加坡返回廣州讀書的10歲小留學生家長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少小留學生選擇“回流”,廣深一帶中西融合的國際化學校越來越受“回流”家庭的歡迎。
10歲小留學生回國求學
10歲的小米同學(見下圖)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在新加坡讀書,媽媽全職陪伴,三年級時考入了新加坡排名第一的國際學校UWC(世界聯合書院),但新冠疫情爆發,打亂了她的留學路。
“年初疫情爆發後,新加坡人口密度大、疫情不太樂觀,經過慎重考慮及考察了一系列國內學校,百般猶豫之後,2月份我們決定結束留學回國讀書。”媽媽米女士告訴記者。
米女士認可IB課程體系:“女兒很喜歡這一套課程,可以學遊泳、高爾夫、騎馬、劇團表演,她覺得這些就應該是上學該有的內容。我們回國之後,她還經常央求我帶她去馬場。”不僅是學業上全面發展,女兒讀IB課程也才兩年,但早已學會了自我規劃、自我管理,“在她的觀念裏,不是學校給什麽讓就做什麽,有什麽作業就完成什麽,非常有主見、懂規劃。”
但遠赴異國陪孩子留學,米女士也察覺到了在國外接受教育的一些不足。“隨著中國的實力增強,中文越來越重要。但新加坡學校僅設置了中文選修課,且教得少。”爲此,米女士在新加坡還專門爲女兒請了中文家教補習人教版語文課程。
“這次回國之前,選擇一所同水平的學校就是最先要解決的問題。孩子的上學不能間斷,以選擇學校爲先。”回國前,深圳的米女士考察了廣深十幾所國際學校,最終選擇了廣州的愛莎科學城學校。
解決了孩子的上學問題,米女士再無後顧之憂。“在國外畢竟飲食不習慣、文化也有隔閡,回國之後家人更開心,自己也更舒心。”家住澳門的外公和外婆聽說外孫女回廣州讀書,看望外孫女更加方便,開心得不得了;而米女士本人,也終于可以在國內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教育、家庭和事業在回國之後實現了平衡。“出國不是目的,讓孩子接受更適合的教育才是初衷。”米女士說,計劃長期讓女兒在國內讀書,直到高中。
小留學生回國後,求學路怎麽走?
16歲的廣州留美高中生曹柏豪,也是疫情後返穗的小留學生的一員,原本就讀于華附番禺中學,讀完初二後,2017年赴美留學。今年受疫情影響返回廣州,遲遲不能恢複學業。
今年6月,曹柏豪幹脆跟隨民間洞穴科考隊,到貴州遵義仁懷一帶進行了21天的洞穴科考。離開題海,放下遊戲機,擔任洞穴測繪隊員,跑地表、降懸崖、水裏來、泥裏去,記錄新發現,追查汙染水源……21天的時間裏,得到8000米的測量數據。
但學業還得繼續,對于後面的求學路怎麽走,一家人還沒有下最終決定。
新加坡GWA創始校長、現任愛莎教育集團旗下科學城學校的校長戴維·愛德華茲
像小米和曹柏豪這樣的小留學生並非個例。據新加坡GWA創始校長、現任愛莎教育集團旗下科學城學校的校長戴維·愛德華茲介紹:今年他所接觸的家長中,約有3%-5%的家庭都是疫情下從國外學校“回流”的華裔家庭。
記者了解到,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少此前在加拿大、美國、新加坡、英國、新西蘭留學的小留學生在近期選擇“回流”,廣深一帶中西融合的國際化學校越來越受“回流”家庭的歡迎。
選擇合適的學校對孩子很重要
那麽,“回流”家庭在選擇適合的國際學校時,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新加坡GWA創始校長、現任愛莎教育集團旗下科學城學校的校長戴維·愛德華茲給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是學校文化。學校必須是以一種追求卓越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學術、體育、藝術和社區服務等缺一不可,而現在很多國際學校卻只注重其中的某一方面。
第二是師資團隊。每天和學生朝夕相處的就是老師,老師的教學質量直接決定了學生的能力上限。
第三是領導團隊。家長們在咨詢時經常問到一點:領導團隊是否穩定?
這三點是家長必須考慮的首要因素,其次是課程體系、設施和教育的連續性等方面。
來源|羊城派
責編|陳玉霞
審簽|吳瑕
實習生|麥靖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