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爲建,在上海海事大學的講台上一站就是38年。他的教學人生頗具開拓性:創建全國第一個物流工程學院;創造性提出“把講台延伸到碼頭,把實驗室拓展到堆場,把招聘市場推向實習基地,把科研方向瞄准行業發展”的工作理念並付諸實踐,培養出一大批適銷對路的高素質專業人才;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個集裝箱碼頭智能配載模塊,填補了我國港口智能化生産領域的重大技術空白,爲打造“智慧港口”傾注了畢生心血、輸送了專業人才,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他,爲智慧港口輸送智能人才——記市勞模、上海海事大學物流工程學院教授宓爲建
文 | 孫明敏 陳胥
本期名師宓爲建
上海海事大學二級教授,博導。中國工程機械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港口標委會委員。
主要從事智能港口物流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2002年被評爲全國優秀教師,2006年被評爲上海市勞動模範。
主要科研成果分別獲得新加坡國際海事獎金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1項。
把講台延伸到碼頭
1956年出生的宓爲建,18歲到浙江農村插隊,1977年恢複高考,他考入了上海海運學院,1982年畢業留校任教,開始了他的高校教師生涯。高等教育,要堅持教學、科研相結合,推動行業發展;要分不同階段培養不同人才,解決行業發展“卡脖子“問題。30多年來,宓爲建一直秉持著這樣的教學理念,與業內知名企業聯合創辦“訂單式培養本科班”、“學士後培訓班”、“研究生創新班”等,注重産學研結合,簽約實習基地遍及沿海各大港口,他培養出的學生成爲就業市場上的“香饽饽”,爲智慧港口建設輸送了一批批專業人才。
2003年,上海海事大學創建了全國第一個物流工程學院, 宓爲建出任院長。
2007年,洋山深水港三期開港在即,急需人才。宓爲建“聞風而動”,第一時間在07屆08屆畢業生中挑選40余名學生開出專門培訓班,針對洋山深水港區建設實施定向培養,由專業老師將學生直接帶到港口碼頭實習。經過短平快培訓的07屆20多名畢業生,進入洋山三期冠東公司,在營運操作部、工程技術部等多個關鍵崗位上一展身手。
從2009年起,宓爲建與相關企業合作,訂單式培養定向人才,連續5屆開辦“港機學士班”,150名定向畢業生絕大多數進入上港集團,成爲企業發展的生力軍。
宓爲建創造性地“把講台延伸到碼頭”,一方面爲畢業生創造了優質的就業機會,同時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爲港區的快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宓爲建多年來致力于産學研的創新合作,使上海海事大學在新一代智能碼頭物流發展研究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13年4月,他帶領的創新團隊代表上海海事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聯合研究的方案,與來自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的56支隊伍同場競技,在新一代集裝箱碼頭設計挑戰賽中拔得頭籌,共享獎金100萬美元。
把實驗室拓展到堆場
依托上海海事大學在物流領域,尤其是港口物流方向的優勢,宓爲建帶領科研團隊,抓住港口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的發展方向,將學校教學科研延伸到創新第一線,把實驗室拓展到堆場,用人工智能管理模塊提升智慧港口建設。
宓爲建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碼頭集裝箱裝運大有講究,通常重箱應放在船艙的下部,重心下降才能平穩,因而在轉運的過程中需要將最重的放在堆場的最上面。長期以來,卡車將集卡運來時先停在緩沖區,需人工幹預,找尋位置。宓爲建團隊研發出智能收箱法,集卡進入閘口的第一時間,就可以由計算機遠程操控,通過箱號等信息自動識別,計算機平均0.7秒即可計算出准確位置,集卡直接進入堆場,不必進緩沖區。這項智能收箱創新成果,在今年新冠疫情防疫上起到了料想不到的作用,避免了緩沖區集卡司機的集聚性。
把招聘市場推向實驗基地
大學生就業,是一門重大課題。宓爲建認爲,高校教師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幫助學生找到職業發展點,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般關心愛護。老師要面向市場,對就業形勢有一個預知預判,從而對課程進行結構調整,及時對學生進行專業培訓。所帶的畢業班,他總是主動與相關企業聯系;所教的課程,他總是盡量與行業、生産實際相合,因而,他培養的學生,有的還沒畢業就實現了就業。
一名物流專業的大四學生到本市一家大型超市畢業實習,發現有些貨品與需求不相匹配,于是對訂單進行大數據分析,通過數據找到貨物需求的信息,幫助超市把握了商機。超市經理迫切希望該實習生留下來,早日入職企業。
38年的教學生涯,宓爲建教過的本科生不計其數,他培養的500多名工程碩士、博士,更是成爲智慧港口“搶手”人才,供不應求。
宓爲建頗感欣慰的是,高校教師自由創造發揮的空間大,與學生在一起永遠不會老。
志在萬裏的宓爲建又瞄准了新的目標:依托“宓爲建智能港口物流勞模創新工作室”這一創新平台,開發“一帶一路”所需要的智能化物流軟件,將中國高校創新技術推向世界。
薦書
宓爲建 推薦《集裝箱碼頭數字化營運管理》。該書是國家“十三五”重點規劃出版圖書,提出並解決了傳統集裝箱碼頭智能化轉型過程中的若幹關鍵技術,也是作者及其團隊長期從事集裝箱碼頭人工智能理論研究和應用推廣的經驗總結。
原載于勞動報教育專欄
編輯:馬天恩 陳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