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出行的經曆,可能都是從跟團遊開始的。在印象中,導遊要不是笑容親切的姐姐,要不就是黃段子集中的哥哥。
但導遊行業也被譽爲“馬裏亞納海溝”——水深,幾乎看不到底。 深在哪裏?涉及到客人食住行遊購娛,每個行業的水都不淺,深度加起來,就是導遊所在的行業了。
他們真實的工作到底是怎樣?帶團過程中有什麽意想不到的事情?看完這六個故事,也許會滿足你們的想象。
很多人覺得導遊是一個特別沒有門檻的職業,其實不是,“人生的經曆”對于向導來說真的很重要。一些不經世事初入行的小朋友,真的很難給客人帶來有價值的旅行體驗。
許多遊客印象中,導遊是很幽默的,但每個導遊也有自己的人設,如果你真的不擅長幽默,也不需要特意去背一些笑話段子,搞不好就顯低級,例如我就是個不太會講段子的人。
不同線路遊客的素質真的會不一樣,澳新線路就會比東南亞線路客人的素質高很多。但之前在澳洲也遇到全程以自我爲中心的客人,她和同行的男生起了爭執,就在汽車行駛中把男生的手機從車窗扔了出去,害大家一起找了三個小時。報警之後,這個女孩子一邊裝可憐一邊和警察說是男生襲擊她,但其實大家都看在眼裏,是她自己在演戲罷了。
國內客人幾乎沒有給小費的習慣,有些旅行社會向客人收取“導遊及司機小費”,大概是10美金/人/天的標准。但這所謂的“小費”由旅行社交到導遊手上,大概就縮水70-80%了。客人認爲自己已付過小費,當然不會另付。
也遇到過特殊情況的。當時接待的是一位來海邊度假的投資銀行家,據說剛跟王健林談完項目。他給小費之前還要鋪墊一下,看著我說:“I don’t need your change. I am gonna surprise you.” 我心想最多也就1、2百澳幣吧,因爲我也就帶了他幾天,也沒爲他做過什麽特別的事,結果他居然給了2000澳幣(約10000人民幣)。其實高端的客人很多,甚至坐小型飛機、包機來旅遊的,這些人對錢的敏感度不高,對小費的多少也不care。
我是個暈車的導遊。以前一上車就暈,有次去機場接客人,往返就10分鍾,我居然吐了一路,客人反倒照顧起我了。但後來發現,暈車是可以靠鍛煉克服的,一旦上車拿起話筒專心講解,是會忘記暈車的,應該跟專心開車時候暈車一個道理吧?
也有方向感差的同事,聽說有次他和客人一起,對照著手機GPS,居然在東京的地鐵站裏迷了1個小時才回到地面。你要是暈車和路癡兩者兼備還當導遊——那我敬你是條漢子。
通常我們在行程開始前,就會去認真觀察每個客人,比如從客人守不守時,以及言語中耍不耍大牌就能判斷出一個客人的素質。我們其實比較挑客人,一味講價以及不投緣的不會接,只有對開朗的客人,我們才願意多分享一些景點的故事。
導遊是服務行業,客人的要求當然會盡量去滿足。就算有些特殊的要求,也會理解。比如一些男性客人希望取消一部分行程讓導遊帶去風月場所,其實我們手上也有一些不同主題的風月場所資源,蘿莉、二次元、禦姐甚至SM這幾類主題是中國男性遊客最喜歡的類型。
日語中有一個詞語叫做一期一會。每個客人來到日本都和我們有一個短暫的交集,是幸運也是緣份,人生也許就不會再見。作爲司導們從和客人們的交流中,獲得鄉音,獲得承認,也是一種得到吧。
但我們自己出去玩的時候,還是會選自由行。有次報團去台灣就遇到很坑的景點,叫什麽駁二藝術特區,只能看看海岸和人工雕塑。我心中的台灣風情應該是像伯朗大道那種,可以騎腳踏車或步行穿過的美麗田野。
跟團遊,大概率你就會遇到宰客的,小概率才能遇到好導遊。除非是去小偷多,語言又不通的地方,才會跟團買個放心。否則我都一概自由行,自己規劃路線,想睡到幾點也無所謂,怎麽放松怎麽玩。
我以前在新東方教高中英語,因爲口語好,被介紹去現在這家酒店兼職帶團,後來酒店發現客人反饋都不錯,就把我留下當全職的導遊,我的客人70%來自國外。
很多導遊說地接團每次都去重複的線路很無聊,但我不這麽覺得。導遊這一行,常和形形色色的遊客打交道,我能從各國遊客當中讀到他們的文化,甚至是政治光譜。
例如英國遊客,他們非常以本國文化爲傲。你得盡量多恭維他們的indie音樂、莎士比亞的文學,千萬別推崇美式文化。我甚至被他們善意地提醒過:我的口音裏帶著美國腔,這在正式的場合裏,其實是不夠莊重的。
而美國遊客則很愛聊他們有多討厭特朗普。我接待過的美國客人裏,100%都在說特朗普壞話。所以我從中推斷,美國總統選舉時,大部分投票給特朗普的人,應該都是那些沒怎麽出過遠門的保守群體。而大部分見得世面多,經濟收入好——例如我們酒店的客人,都是反對特朗普的。
但總體來說,歐美遊客最喜歡的還是付錢到熊貓基地給熊貓鏟屎,他們覺得能爲熊貓做點事情就開心滿足了。
今年春天,還有兩個哥倫比亞和墨西哥的客人讓我給他們找按摩店。我說按摩店哪裏都有,給你們推薦一家中式按摩吧。但他眼神裏卻透露出別的期待,說我們就要去有特殊服務的按摩店。我只好說這種店在中國是違法的,如果不想被抓起來就遵守中國法律。
我個人來說沒有行業標杆或偶像,但從事導遊比較久的“老人”們心裏都會有譜,知道誰比較敬業,誰比較敷衍。這個行業不太成熟,所謂“名山無善事”,每個叫得出名字的地方都會發生宰客的事情,旅行社把線路包裝得很華麗,標榜著“性價比”,但這些低價收來的客人就會被轉賣到導遊手中,靠購物消費來把團費賺回來,這種團想好都難,也造成大家的口碑都很不好。
我從小特內向,高中時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我能緊張得從手指頭尖紅到腦袋頂。後來有位長輩認爲我可以試一下當導遊,他覺得男孩子太內向是很難融入社會的,而導遊是一個非常鍛煉人的職業,上車拿起話筒,你就必須講話。
這個建議蠻對我胃口,我雖然內向,但喜歡出遊,初中開始就獨自遊遍了全國省份。導遊嘛,遊覽景點兼鍛煉。結果一幹就是10年,慢慢也喜歡上跟人聊天交流了。
以前聽到導遊這個詞,心裏就會跟“強迫買東西”,“高價賣爛貨”聯系起來,而且總感覺導遊是個比較低下的職業。但親身涉足後,才發現完全是偏見。
跟團是非常好的選擇,不光是便宜,關鍵是前人已經幫你探好路了,景點,住宿,用餐,用車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最優結果。缺點就是不自由,有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每個景點就是20-30分鍾,拍完照就上車,沒意思。
但我要說句公道話,大部分的地方或景點,真是下車拍照到此一遊就夠了。
一趟旅遊覺得開心,導遊也不錯,就買點特産支持一下吧。估計有人要有意見了,說“看吧,導遊就是總賣東西”。但出門旅遊,買點紀念品和手信回家很正常啊,如果你想表達善意,又不習慣給小費這麽直接,這是另一種讓我們開心的方式。
如果現在讓我介紹我的職業,我會這麽說:這是個需要積極樂觀生活態度才能從事的一個職業,而且最好要有求知若渴的態度,不斷充實自己,才能100%的帶給客人歡笑與快樂,在他們的歡樂中收獲成就和滿足。
我不太喜歡帶第一次出國的客人,更偏向于出過幾次國,對國外文化有所了解的客人,這樣相對省心省力。對于他們,我有個觀察,不一定正確:如果客人在機場吃東西又很有禮貌,這個客人很有可能比較大方。
我剛開始做導遊的時候覺得很新鮮,後來看多了就覺得有點無聊了。但旅行社不會因爲你覺得無聊,就讓你選不同的線路,你哪條線路最熟就得一直走這條線路,時間久了都快看吐了,和我入行前想得一點也不一樣,並沒有想象那麽輕松。
還記得2014年帶一個東南亞的公務考察團,當時的行程是:先在新加坡開會,再去馬來西亞遊玩,接著從吉隆坡飛回北京。最方便的當然是坐馬航,但領導覺得馬航不安全,硬是讓我們開車回去,從新加坡坐新航。
當時還覺得這些領導也太事兒了吧。結果我們本來買好的那個航班,就是MH370,現在想想還是有點後怕的。
當初選擇入行,是迫不得已。我9歲的時候就跟著家人從溫州移民到歐洲,家裏條件並不是很富裕,所以一直要幹些雜活兒來維持生計。我感覺幹導遊能掙點錢,便入了行。
我很喜歡撩,尤其碰到團裏好看的小姐姐,會忍不住跟人家走近點多搭幾句話;我特別喜歡和聰明的,有思想的客人交流,無論男女。要是碰到聊得來的客人,旅程就不再是讓人疲倦的差事。不過撩顧客也不是白撩的,因爲類似的事情,我已經被舉報了兩三次了。後來沒有正規的旅行社要我,我就自己單幹了。
我知道我這人挺不正經的,我也不在乎。反正再怎麽著也不想靠客人購物來賺錢,在歐洲做導遊是有固定收入的,我覺得沒有必要爲了購物返利來絞盡腦汁。
購物返利有很多爭議。很多人覺得返點是灰色收入,是導遊的黑心錢。也有人覺得這算正當收入,是正常商業合作。但無論國內外,這種現象都存在。最多一次我所帶的4999元團費的歐洲7國10日遊旅行團,拿到了將近8萬的提成返利。
分成基本都是旅行社和購物點去談,導遊領隊不會去談的,也有些購物點是導遊或者領隊自己找的 ,然後再談,大概分成在20%左右,國外不如國內反得多。一般去香港澳門的低價團購物是最多的。
最後給大家一個建議:如果真的遇到了強制購物,記得要找到他們的組織方,在網上發布反饋。無論他們是旅行社還是在線的旅行産品,大家還是會重視負面評論的。只要你感覺權益受到了侵害,發聲其實還是有效的。
許多中國遊客無法適應歐洲當地的菜肴口味,深夜裏拖著我們出去加餐更是常有的事。有時白天幾歐元的商品都要我幫著討價還價的客人,會夜裏拉著我花上百歐元打車去隔壁有中餐館的城市”一解鄉愁“,而老幹媽、方便面、豆瓣醬甚至壓縮餅幹更是中國旅遊團遊客人手一樣的標配,甚至偷偷攜帶或不舍得扔掉香腸、粽子、臘肉,最後被海關扣留,需要我們去不停給海關道歉,希望網開一面,對于這樣的客人我們早就見怪不怪了。
策劃:悅遊新媒體
采訪 / 撰文:phillip、浩睿、羊羊、丸子、Florie、一丹、大黃
制圖 / 視覺:楊铮
圖片選自圖片庫,與受訪者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