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集裝箱港口目前以超過八成的總容量在運作,有能力滿足短期的需求增長。
財政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星期四(10月20日)在國會回答議員安迪(碧山—大巴窯集選區)的提問時說,我國集裝箱港口每年最多可處理4400萬個標准箱,目前以85%的容量運行。
他提到,我國港口在冠病疫情期間保持開放,協助船只追補在其他地方所延誤的時間。當時,海事及港務管理局與新加坡港務集團和工會合作,開放更多泊位及部署更多工人,應付激增的集裝箱數量。
例如,大士港口使用無人駕駛車輛在港口區內運輸貨物,以減少對司機的需求。
去年,我國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創新高,達3750萬個標准箱。
業界的近期報告顯示,全球供應鏈有望逐步恢複正常,港口活動可能隨之增加。徐芳達對此回應說,我國港口有能力滿足船運公司的短期需求增加。“隨著大士港口更多泊位啓用,我們的處理能力將進一步提升,容量足以應付未來增長。”
他強調,海運和航運業經常面對起伏周期,船運公司和港口運營者已習慣這種情況。最關鍵的是雇主、工會和政府機構須維持堅實的勞資政三方關系,共同探討如何維持港口的競爭力,包括提升工人的技能和運用科技。